材料一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一
时间
| 王韬的主要活动
| 1849年
|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 1862年
|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 1867年
|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 1874年
|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 1879年
|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 1886年
|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 1894年
|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9分)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5分)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6分) |
答案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 (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社会活动及其历史贡献。第(1)问,可结合表格中的时间信息,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等方面概括出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依据王韬的活动概括出他的贡献。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等信息即可推理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合所学知识客观地评价洋务运动即可。第(3)问,需要结合材料三中对洋务运动的批评及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介绍等总结出王韬思想的变化;然后结合材料一中王韬的活动即可总结出原因。 |
举一反三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永久性变化的力量”。下列与其“注入力量”不相符的是 |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
|
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A.挽救民族危亡 | B.发展资本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推动实业救国 |
|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 言论
| 李鸿章
|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郑观应
|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梁启超
|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 陈独秀
|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