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在中国萌发。林则徐、魏源编著《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 ( )A.服务于抗英斗争B.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在中国萌发。林则徐、魏源编著《各国律例》、《四洲志》、《海国图志》 ( )A.服务于抗英斗争 | B.介绍西方军器制造 | C.主张改革内政 | D.探索民主救国之路 |
|
答案
A |
解析
林则徐、魏源属于地方阶级抵抗派,其向西方学习的目的是救亡图存,维护统治。 |
举一反三
某学者曾说:“他(魏源)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的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说明魏源的思想( ) ①仍然保留着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 ②带有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 ③其政治思想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性 ④其思想不可能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
有人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提出此观点的是( )A.林则徐、魏源等人 | B.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 C.康有为、梁启超等人 | D.慈禧、光绪等 |
|
中国近代社会巨变中产生了许多杰出历史人物。开创仿造西方战船先河的著名人物是 |
鲁迅先生曾经对中国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 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
|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德国学者哈耶克说:“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长期运作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在这种土壤中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的统合力量则来自专制君主。因此,“国不堪贰”的尊君传统乃是农业宗法社会的必然产。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概括“尊君传统”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结合秦汉时期的史实指出该传统在思政治实践方面的具体表现,并说明其对后世制度演变的影响。 近代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汇中,不断嬗变更新。某班同学以此为主题搜集了三段材料: ①张之洞《劝学篇》: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必先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决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弛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③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纪念演讲: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 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 (2)请任意选择其中的两段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并结合史实说明其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贡献。
(3)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自由主义能够大行其道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前期自由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影响。 1978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这开启了一个长达l/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有学者指出:“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两次大的思想解:效,都是在邓小平的主导和推动下进行的。” (4)结合所学概括两次思想解放讨论的主题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