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给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朱熹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给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朱熹笔下的孔子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

题型:上海期中题难度:来源:
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给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朱熹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的孔子
答案
C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史,到鸦片战争前,中国一直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一统天下,只有研读经书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私塾,“中举”是读书人的最高目标,根本不知近代教育为何物。从十九世纪中期起,受到西方洋枪洋炮和文化教育的冲击,洋务派开始提倡洋务教育,主张在不变更封建教育制度的前提下,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以“西文”和“西艺”为主要内容,兴办了一些近代新式学堂,并开始向国外派遣留学生。

——康云峰、刘莉莉《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材料二: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义。

——粱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彼自七八岁人皆入学,有不学者责其父母,故乡塾甚多。其各国读书识字者,百人中率有七十人。而我中国文明之邦,读书识字仅百之二十,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四:在维新时期,政府兴办学堂经费不足时,便鼓励官员以捐助和民间集股的方式办学,当时在职官员和民间出资办学的人很多。粱启超说:“政变以后,下诏废止各省学校,然而民间私立者尚纷纷,亦由民智已开,不可抑遏。”维新派积极创办学堂的同时,还掀起了办报馆、译西文、创学会、建社团的文化革命运动,并且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所译西书不仅供学校使用,更重要的是向社会推广西学。

——郭田田《戊戌变法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前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主张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认为在维新期间出现的有利于新学推广的现象是什么?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产生了哪些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受到启发
D.以儒学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
题型:云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山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的共同之处是  [     ]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题型:山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