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代表苏共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意味着损害大

1950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代表苏共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意味着损害大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1950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代表苏共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意味着损害大型的集体的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包产到组“是违反从经济上、组织上巩固集体利益的”,“会使农业工作误入歧途”。这段材料主要能够说明这一时期的苏联农业 [     ]
A.坚决反对任何方式的改革                
B.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D.其政策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答案
B
举一反三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按照同等的标准,这个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但远不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乃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30年代的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进而实现工业化,这是历史决 定的必然选择,非如此,无法面临残酷的二战,无法使新生的苏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                          ——摘自2008年《俄罗斯高中11年级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所说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和“那个时代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确切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二: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可以形容为“江山依旧,旧貌犹存”。沈浩(小岗村前任书记)认为小岗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大陆其他明星村的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小岗的土地分散,形不成规模,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现在发展得比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体经济壮大的。       ——摘自《中国农民调查》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18位农民签订秘密协议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的文字材料和时代发展背景分析今天小岗村“江山依旧,旧貌犹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三:1989年,西方经济学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苏联东欧国家开出经济发展的药方,称为“华盛顿共识”(所谓“共识”是指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主要内容包括全面私有化;采取激进的方式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取消民族国家,全面融入全球化。                                                       ——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华盛顿共识”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四: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       ——20012月18日年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结合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   
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④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 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 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材料三  1985年,苏共中央***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 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 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请回答:  
   (1)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苏联三位***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三则材料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