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B.华冠儒服C.男女礼服D.列宁服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洋装在中国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进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A.中山装和旗袍 | B.华冠儒服 | C.男女礼服 | D.列宁服 |
|
答案
A |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B项是中国的传统服装,C项是西方的服装,D项是苏联的服装。中山装是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西装样式,亲自主持设计一种服装式样;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鸦片战争后吸收了西装的优点,成为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所以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选A。 |
举一反三
创作于1928年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歌曲反映了当时A.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冲击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 | B.外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占领中国市场 | C.封建剥削严重,贫富现象悬殊 | D.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下列四个选项分别是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其中1914-1918年应是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具有天生的特殊的世界主义性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建立了同“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新的工业。其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挖掉了古老民族工业的基础”在近代中国的表现指A.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C.中国社会经济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D.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
|
“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 B.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 C.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 D.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的迅速复苏 |
|
新中国建设道路,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___;“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深化;“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空格处的主题词应该是 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 | B.工业增速,超额完成 | C.解决温饱成效显著 | 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