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1)结合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各举一例说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2)中美建交以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1)结合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各举一例说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道理。 (2)中美建交以来,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两国应怎样扫除障碍,保证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3)指出两国友好合作的基础。 |
答案
(1)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美国采取敌视孤立中国政策。造成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美国则失去中国这个巨大市场;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中国经济建设的环境,改变美苏争霸中美国的不利地位。 (2)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精神。 (3)有共同的国家利益。 |
解析
史实的运用主要在于充分、有力,本试题以中美关系为突破口,重点阐述了国家关系的一般准则,第一问主要有事例即可,第二问和第三问一定要在史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不能够意想和猜想。 |
举一反三
中国在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为之一新,鞠躬、握手代替了原有的跪拜礼节,中国的习俗开始真正的融入世界文明。现在的握手不仅是现代社交场合的重要礼节,而且往往成为化解危机、增进友好的一种象征。观察下列图片,获取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主席在北京会见尼克松》,回答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指出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2)下图为2000年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握手图片,回答图中反映的历史信息并指出中国能够取得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的原因。
(3)下图为金正日迎接韩国总统卢武铉,两人亲切握手图片。请简要分析朝鲜半岛政治局势的发展所反映的当代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与特点。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有人认为:联合国成立之处,《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的文献。……美国有实质上“隐蔽”的否决权。华盛顿利用他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行使的否决权归于无效。 ——《史学月刊》 材料2、早在20世纪60年代,非洲和亚洲的成员国已经占有联合国大会过半数的席位。美国失去了原先能够组成的对付苏联的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尽管实行不结盟政策,但却百般挑剔美国,他们大多数一贯在所有的问题上投票反对美国。 ——帕尔默等《现代世界的历史》下册 材料3、2004年第59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展开一周以来,安理会改革,特别是由哪个国家担任扩大后的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成为焦点。目前共有8个国家在联大论坛上“报名”参加角逐,随着联大辩论接近尾声,新席位争夺战的格局已基本确定。 首先联合加入角逐的是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四国在一般性辩论开始不久便发表联合声明,承诺相互支持争取常任理事国资格的努力,向外界传递出它们“志在必得,共进共退”的信号。 尼日利亚、南非、埃及和印度尼西亚则组成第二梯队加入了竞争。 (1)材料1说法正确吗?结合史实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2分析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的作用有何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今后联合国的作用?当前八国角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反映了联合国在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4)你同意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吗?陈述你的理由。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摘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上人口增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北方再也看不到连片种植桑麻的景象了。 ——摘自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摘自《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三:“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 ;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摘自《大清会典》 材料四:“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4)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 (5)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 |
早在雅各宾派专政的初期,法国资产阶级就已经对革命政府以恐怖手段制裁资产阶级的非法活动心怀不满了,但是在1793年年底以前,他们的不满尚未发展到想推翻雅各宾专政的程度。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上,革命专政内部还是比较稳定的、团结的,它得到人民的支持,要想推翻他也不那么容易,更何况当时他们还需要这个专政,如果没有这个专政抗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封建制度就有复辟的可能,而这是资产阶级所不愿意的。但是等到1794年入春以后,情况就变化了,当时雅各宾派领导集团已经失去人民的支持,要想推翻他是轻而易举的。而且在法国多次取得军事胜利的情况下,封建复辟的危险已经解除了,资产阶级不再需要雅各宾派专政了。同时资产阶级对于1789年以来的政局多变早就感到厌倦,而对于雅各宾专政下的变幻莫测的政局更感到不安,他们要求一个安定的局面,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于上面的原因,资产阶级在1794年上半年就下定决心颠覆雅各宾派的统治。他们在政治上的代表就是沼泽派及丹东派残余分子,而被打倒的、被镇压的吉伦特派及阿贝尔派残余分子也附和了他们。 (1794)7月27日,……国民公会乃通过了逮捕罗纳斯庇尔、丹东及圣鞠斯特的决议。……以来法国一直处于政治动荡、干戈扰攘的杌陧不安之中。……而动荡不安的局面是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的,因此法国历史的发展要求结束这种局面,而只有推翻雅各宾专政,才能结束这个局面。这样,推翻雅各宾专政,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刘祥昌《世界史·近代史》 请回答: (1)概述雅各宾派倒台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有人说热月政变推翻雅各宾派专政,是法国历史的倒退。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此观点。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