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

题型:天津高考真题难度:来源: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君道》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六 1980年***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摘编自《***文选》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年阿官民比例1:2.05万,官员少而精,投入少,产出多。在机构协调方面,唐代为解决三省之间因为纷争而引起的事久不绝,特将门下省的议事机构政事堂作为协调三省的部门。政事堂制度建立后,皇帝的命令也必须经政事堂宰相们议决、通过、加印方能生效,皇帝不经政事堂而直接法令,是违制行为,下属机构有权不承认、不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因独断专政而作出错误决策。它的出现,既保证了决策的准确性,又避免扯皮、冲突现象的发生……——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1934年12月1日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行政效率研究会正式成立,旨在增进中央及地方的行政效率,该会正式成立后,工作积极进行,范围逐渐扩大,引起各界的关注,舆论界对其多予肯定并寄以厚望。……行政效率研究会通过调查研究,就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及其运作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提出改善的途径与方法,供有关当局参考,如果国民党的领袖人物和国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能够择善而从,当可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在国民党派系纷争、人治高于法治的情况下,即使从纯技术层面来进行行政改革仍不可避免触动某些利益群体而招致重重阻碍,敷衍塞责、徒托空言的现象比比皆是。行政效率与政制关系密切,而政制的改革必然牵涉党派与政争,尤为重要的是,在忽视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前提下,一味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这大概正是南京国民政房虽倡导行政效率运动仍不免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孙宏云《行政效率研究会与抗战前的行政效率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行政效率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唐太宗说:“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尽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它的主要思想是:[     ]
A.充分发挥中央各级机构的作用,完善制度
B.善于用人,知人善用
C.以严法治天下,赏罚分明
D.由宰相统领百官,皇帝无为而治
题型:广西自治区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在评论唐太宗

[     ]

A.推行民族团结的政策
B.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完善科举制
D.制定《唐律》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罕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嘹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上海高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