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下面一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日前,网友“秋潭水月”在网上发帖表示愤怒,并配发了三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显示,在一中学运动会开幕式上,“高三·十一班”

浏览下面一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日前,网友“秋潭水月”在网上发帖表示愤怒,并配发了三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显示,在一中学运动会开幕式上,“高三·十一班”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浏览下面一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日前,网友“秋潭水月”在网上发帖表示愤怒,并配发了三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显示,在一中学运动会开幕式上,“高三·十一班”方阵中,举牌者为一名装扮成猪八戒模样的男生,尾随其后的同学分别着侵华日军军服、汉奸服以及红军服装,显得格外刺眼。
这组图片旋即引来众多网友的围观与争议,网友们纷纷以“脑残”、“无知”等字眼予以谴责,并认为此举有失民族气节。而部分网友对此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认为此举跟民族气节没有关系。还有网友猜测此举可能是同学们在运动会上的一个表演,希望不要断章取义。
小题1:)请给上面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2分)
小题2:请就上面材料中这些同学的表现发表你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评价客观,分析深刻。(4分)
答案

小题1:沈阳一中学学生着侵华日军军服参加运动会引争议。(2分)
小题1:虽然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张扬个性和自由是你的权利,但我认为这种行为有失民族气节,有辱国格。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忘记国耻,丧失民族气节。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牢记历史教训,勿忘国耻,奋发图强。(4分)
解析

小题1:一句话新闻是最近比较常见的概括类语用题,其关键是:时间中的主要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最后结果这几个要素。抓住这个就很容易了。因为短文没有交代时间,所以, 整理以后,就是“沈阳一中学学生着侵华日军军服参加运动会引争议。”
小题1:新闻评论的关键点有:一、对核心事件的看法,二、分析核心事件的成因,三、客观公正地评价事件,四、呼吁社会做出相应举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小论文,有观点,有依据,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示例:虽然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张扬个性和自由是你的权利,但我认为这种行为有失民族气节,有辱国格。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忘记国耻,丧失民族气节。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牢记历史教训,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举一反三
读下面的文字,解释什么是意象(不超过20个字)(5分)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花秋月、宝剑洞箫、枯桐瘦梅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意象。
意象就是                                                。(4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
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描写一个“在暴风雨中上学”的片段,不少于200字。(15分)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胡风吹朔雪
鲍照
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小题1: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那一特点?(5分)
小题2: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这“托意”的“意”是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为“赋诗”?赋诗,是春秋时代一种引用已有的他人所作的诗篇(大都见于现存《诗经》),并且在面对他人的场景中抑扬顿挫地将其呤咏出来的活动。赋诗有别于表演性质的“歌诗”和言谈评论中的“引诗”。“歌诗”一般由专门的乐工进行,并常伴以舞乐,在艺术形式上肯定更精致,更好看,但是“歌诗”之意并不在使表演者自己与观赏者沟通。观者所欣赏的,或者受感动的,并不是作为表演者的那个人,而是所表演的诗篇及表演者的技巧,并不接触到他更深的人格和价值,因为,作为“歌诗”表演者的乐工,并不具备与观赏者沟通和交流的同等身份。而“赋诗者”与“听赋诗者”则都是同等身份的君侯和卿大夫,他们此时所渴望的是相互沟通,而不是单纯欣赏。
赋诗也不同于“引诗”。“引诗”可以出现在与他人当时的谈话中,也可以是在事后“君子”的评论中,而即便是在当时的谈话中,“引诗”也主要是引用诗句来说明自己的理由,加强自己的论点,如果说有交流,那也是更偏于理性的说服,而非感情的沟通。且赋诗的场合都是在外交礼会,“引诗”则不拘场合、形式、礼仪,也不具表演性质,不必抑扬顿挫的呤咏。因此,赋诗既是一种讲究身份的交往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讲究形式和韵味的艺术活动。
赋诗的兴盛期是在赵文子在晋任执政的8年间。赵文子于襄公25年起为晋执政,昭公元年去世。此前,晋、楚、秦、齐等大国为争霸斫***了一百多年,弄得民生凋敝,国力疲弱。赵文子于襄公25年担任当时作为盟主的晋国的执政后,命令减轻诸侯的贡物而尊崇礼仪,并表示了以弭兵靖诸侯的希望。襄公27年,由宋国执政向戍发起,在该年6月在宋国举行了弭兵大会,晋、楚两国及其附属国订立了和平盟约。自此直到定公四年召陵之会侵楚为止,中原地区享有了四十年的国际和平。正是在这种崇礼讲信、以玉帛止干戈的“会盟政治”的气氛中,文雅的赋诗才有兴盛的可能,而文雅的赋诗本身又是一种沟通感情、化解敌意、进行劝戒和巩固盟约的手段。
诗是艺术,赋诗的人们却是一些政治家和外交家,这是在世界其他文明的王侯将相中罕见的一种现象。在春秋时代,艺术受到了政治家相当由衷的尊重而不是被玩弄于股掌之间。另外,春秋时代文化典籍奇缺,各种艺术形式尚未分化,与政治也是难分难解,艺术家、学问家与政治家、外交家常常集于一身。但无论如何,赋诗的盛况在昭公年间是急剧地衰落了,赋诗的“断章取义”大概是赋诗一种属于它自身属于它自身原因,现代的人们只能从赵文子“吾不复此矣”的感叹略见其陶醉和快乐。
(选编自《世袭社会》)
小题1:下列关于“赋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诗”活动引用的诗篇都是已有的,由他人创作的,而不是即兴的创作,而且大部分依然保存在现在的《诗经》一书里。
B.“赋诗”活动没有乐工参与,因为乐工身份太低,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活动,而“赋诗者”与“听赋诗者”都是君侯和卿大夫。
C.“赋诗”的目的是“赋诗者”与“听赋诗”彼此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不必顾及形式上的好看,因此不需要乐工伴以舞乐。
D.“赋诗”者引用别人的诗句,目的不偏重说服对方,而在于双方情感的沟通,而且这种沟通又被限以场合、形式、礼仪。
小题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文子担任晋国的执政后,减轻了诸侯的贡物,让诸侯尊崇礼仪,而且希望“弭兵靖诸侯”,这些举措为赋诗的兴盛奠定了政治基础。
B.在宋国举行的弭兵大会上,以晋、楚为首的两大敌对阵营的握手言欢,为中原地区创造了崇礼讲信、以玉帛止干戈的国际政治气氛。
C.因为春秋时代的政治家们发自内心的地尊重艺术,特别是诗歌艺术,我们才会看到参与赋诗的人都是那些政治家和外交家的现象。
D.春秋时代,各种艺术彼此交融,没有分化独立,即使是政治也混在其中,因此,那个时代的政治家、外交家又常常是艺术家、学问家。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歌诗”作为一种艺术,比“赋诗”更精致,更好看,但因为它根本不适合当时的政治需要,而不被当时的政治家选作外交的手段。
B.参加“赋诗”的人都是君侯和卿大夫,“赋诗”又都是在外交礼会上,这就使“赋诗”活动既具有政治目的又具有优雅的形式和韵味。
C.春秋时期的外交目的实际就是“赋诗”,因为这种活动既沟通了各国间感情,化解了敌意,而且还进行劝诫,巩固了已有的和平盟约。
D.随着赵文子在昭公元年的去世,“赋诗”就由兴盛急剧地走向衰落。这说明“赋诗”的兴衰与晋国执政赵文子的政治生命有紧密的关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不同要求,将“我在海滩上散步”扩展成两段话。(两段话各约50字左右)   (6分)
(1)突出“我”此时的心情。
扩写:                                                                                   
                                                                          
(2)突出“散步”这一动作。
扩写: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