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也。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生民之本,要当稼稽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树圈之所生。复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焉。
世间名士,但务宽仁,至于饮食饷馈,僮仆减损,施惠然诺,妻子节量,狎侮宾客,侵耗乡党,此亦为家之巨蠹矣。
裴子野有疏亲故属饥寒不能自济者,皆收养之。家素清贫,时逢水旱,二石米为薄粥,仅得遍焉,自同之,常无厌色。邺下有一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南阳有人,为生奥博,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俯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及其死后,诸子争财,兄遂***弟。
《颜氏家训 治家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也  移:改变
B. 江南奢侈,多不焉            逮:达到
C 自同之,常无厌色            躬:弯腰
D 后坐事伏法,其家产          籍:登记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然则可俭不可吝已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B 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
C 与其不孙,宁固             吾其还
D 朝夕每人肴膳,十五钱为率   君臣固守窥周室
小题3:下列对文章艺术形式的分析有误的是(  )(3分)
A.本文作者笔锋犀利,引经据典,说理形象,并且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父母应率先垂范和治理家庭要勤俭的观点。
B.文章采用了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共列举了周公、裴子野、京城邺下大将军、南阳吝人待婿四则事例论证观点。举例确凿充分,使得文章观点更鲜明,说服力强。
C.文章语言既有南朝文学清绮文华的特点,又具有气质理深的特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骈散结合、文质兼美的语言风格。
D.文章还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有力的论证了论点。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教育感化要从上向下推行。父亲不慈爱,孩子就会受到影响而不孝;兄长如果不友爱,那么其弟就会受到影响而不恭敬。
B.作者同意孔子的说法,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即使像周公一样有才能和美德,但只要他骄傲又吝啬,那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
C.老百姓的生活应该自给自足。最根本的事情是要种庄稼而食,种植桑麻而衣,所贮藏的蔬菜果品,是自家土地所出产;所食用的肉是鸡窝猪圈所畜养。
D.裴子野与京城邺下的大将军都有贪欲。前者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后者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凑满一千。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3分)
(2)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3分)
(3)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在家里没有人发怒、不用鞭打,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那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行为才好。(介宾结构后置句式调整、中,句意各1分)(2)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固定句式“……之谓也”、穷,句意各1分)(3)如今北方的风俗,都能做到省俭节用,来供给吃穿(温饱就满意了)。(率、赡,各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C项解释有误,这里的“躬”是“亲自”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的“而”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B项的“焉”,前者作句末语气助词,后者作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在这里)”。C项的“也”,前者作助词,表句中停顿,可不译;后者作助词,用在句末。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把”;后者作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比较,以发现其正误。题中,B项错误在于,该项所列举的“周公”并非事实论证。
小题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比较,以发现其正误。题中,D项错误在于,二例形成对比,其行为本质不同,裴子野是救济行为,并不是有贪欲。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笞怒废于家”是个介宾结构后置句式,翻译时应调整译为“在家里没有人发怒、不用鞭打”;“中”是“合适,确当”的意思。第(2)句中的“……之谓也”应译为“说的是……”;“穷”是“困难危急”的意思。第(3)句中的“率”是“全都”之意;“赡”是“供给”之意。
【参考译文】
教育感化这件事,是从上向下推行的,是从先向后施加影响的。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爱则弟不恭敬,夫不仁义则妇不温顺。至于父虽慈而子要叛逆,兄虽友爱而弟要傲慢,夫虽仁义而妇要欺侮,那就是天生的凶恶之人,要用刑罚***戮来使他畏惧,而不是用训诲诱导能改变了的。
家庭内部如果取消责罚,那孩子们的过失马上就会出现;刑罚施用不当,那老百姓就会手足无措。治家的宽仁和严格,就好比治国一样。
孔子说:“奢侈了就不恭顺,节俭了就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又说:“如果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但只要他既骄傲且吝啬,余下的也就不值得称道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是对困难危急也不体恤。当今常有讲施舍就成为奢侈,讲节俭就进入到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很好了。
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事情,是要播收庄稼而食,种植桑麻而衣。所贮藏的蔬菜果品,是果园场圃所出产;所食用的鸡肉猪肉,是鸡窝猪圈所畜养。还有那房屋器具,柴草蜡烛,没有不是靠种植的东西来制造的。那种能保守家业的,可以关上门而生活必需品都够用,只是家里没有口盐井而已。如今北方的风俗,都能做到省俭节用,温饱就满意了。江南一带因流行奢侈之风,在勤俭持家方面大多比不上北方。
世上的名士,只求宽厚仁爱,却倒了待客馈赠的饮食,被童仆减损,允诺资助的东西,被妻子克扣,轻侮宾客,刻薄乡邻,这也是治家的大祸害。
裴子野有远亲故旧饥寒不能自救的,都收养下来。家里一向清贫,有时遇上水旱灾,用两石米煮成稀饭,仅仅够让大家都能吃上,他自己也同大家一起吃,从没有埋怨。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贪欲积聚得实在太狠,家僮已有了八百人,还发誓要凑满一千。每人早晚的饭菜,他只以十五文钱为标准,即使有客人来,他也不增加一些。后来将军犯事被处死,籍册没收家产,仅麻鞋就有一屋子,旧衣藏了几个库,其余的财宝多得无法说。南阳有个人,深藏广蓄,个性极为吝啬,冬至后女婿来看他,他只准备了一铜瓯子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这个人很吃惊,只好勉强应付添上一点。就这样舔了两次。女婿下来后,他责怪女儿说:“你丈夫太爱喝酒,才让你老受穷。”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财产,哥哥***了弟弟。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
B.因乘便,宰割天下信臣精卒陈兵而谁何
C.以天下之士然秦以区区之地,万乘之势
D.斩木为,揭竿为旗收天下之,聚之咸阳
小题2: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铸以为金人十二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自以为关中之固D. 以为桂林、象郡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匈奴七百余里B.序八州而同列
C.外连衡而诸侯D.尊贤而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分)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穷鬼传
戴名世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遏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汝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复视也。子往矣,无我。无已,请从他人。”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刺谬,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汝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固?见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归先生也,而先生不容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闻江淮之间有褐先生被:穿
B.子往矣,无我累:劳累
C.无可者属:依附
D.以余故也徒:只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凡吾所以从先生韩退之以子故
B.数千年得韩愈以先生之道向往者曾无一人
C.而先生不容天下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门下
D.求人如韩愈者从,不得于是先生与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B.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C.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D.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
小题4:下列叙述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穷鬼原来与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生活了很久,后来韩愈无法忍受就写了一篇文章赶他走,结果反遭穷鬼辱骂,因之而死。
B.江淮之间的被褐先生,品行高尚,是韩愈之类的人物,所以虽然再三被拒,穷鬼还是坚持托身在他的门下。
C.被褐先生历数穷鬼附己的多种弊端,充分表现了正直敢言、磊落孤愤的贫寒之士在当时社会遭人排斥、寸步难行的窘境。
D.文章作者借“穷鬼”之口褒“穷鬼”之功,表明“穷”不但无害于人反而有助于锻炼倔傲的性格,激发慷慨激烈之气,成就愤世嫉俗之文。
小题5:翻译和简答(10分)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汝来将奈何!”麾之去。(3分)
② 汝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4分)
(2)请概括出两条“被褐先生”拒绝“穷鬼”的原因。(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何实
何实,字诚卿,先北京人。曾祖抟霄雄于赀,好施与,乡里以善人称。实少孤,依叔父居。及长,通诸国译语,骁勇善骑射,倜傥不羁。远近之民,慕雄略,咸归心焉。
岁乙亥,中原盗起。锦州张鲸自立为临海郡王,遣使纳款太祖。寻以叛伏诛。鲸弟致初以叛于实,实厉声叱曰:“天之历数在朔方,汝等恣为不轨,徒自毙耳!”乃户口一万,募兵三千,丙子春,归。
大将木华黎与论兵事,奇变百出。拊髀欣跃,大加称赏,遂引见太祖,献军民之数。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时张致复据锦州,实与贼遇于神水县,挺身陷阵,殊死战,***三百余人,获战马兵械甚众。木华黎奏赐鞍马弓矢以励之。功为帐前军马都弹压。
癸未,木华黎卒,子孛鲁嗣。武仙叛,据邢。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是夜,仙党遁去。实下令,敢有擅剽掠者斩,军中肃然,士民按堵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
丁酉,太宗数召入见,实贡金币纹绮三篚。陵州,遇寇,实左右射之,毙二十余人,生获十余人。朝于幄殿,帝欢甚,问遇盗之故,命所获寇勿***,仍以赐实。
是日,赐坐,论军中故事,良久,曰:“思卿效力有年,朕欲授征行元帅,后当重任。”实叩头谢曰:“小臣从事锋镝二十余年,身被十余枪,右臂不能举,已为废人矣。愿辞监军之职,幸得元佩金符,督治工匠,岁献织币,优游以终其身,臣足矣。”帝默然不悦,令射以观其强弱,实不能射。命入宿卫,密使人觇之,实臂果不能举。固辞十余,始可其奏。遂锡宴,取金符亲赐之,授以汉字宣命,充御用局人匠达鲁花赤,子孙其爵。
丁巳,卒于博。                           
(《元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节)
【注释】①拊髀:拍打着大腿。②按堵:安居,安定。③宣命:皇帝的诏命。④达鲁花赤:蒙元时期具有.蒙古民族特点和设置最为普遍的官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以叛于实谋 :商量
B.乃户口一万籍:登记
C.陵州,遇寇次:前往
D.子孙其爵世:世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北京人远近之民,慕雄略
B.遣使纳款太祖臣足矣
C.实左右射之赐坐,论军中故事
D.功为帐前军马都弹压朕欲授征行元帅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B.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C.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D.实帅师五千围之/立云梯/先士卒登堞/横槊突之/城破/武仙走/逐北四十里/大破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实少小时成为孤儿,依靠叔父长大成人,通晓多国语言,又英勇善战,周围的人都很仰慕他的才略。
B.大将军木华黎和何实讨论军事,得知何实的用兵方法奇特多变。木华黎对何实十分欣赏,把他引见给了太祖。
C.何实跟随木华黎在神水县、邢地均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何实每次都亲临战场,表现非常英勇。
D.何实以身体为由婉拒太宗的重用,太宗于是派人秘密观察,确认何实身体真的不佳,何实又坚决地拒绝了十几次后,才同意了何实的奏请。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帝大悦,赐鞘剑一,命从木华黎选充前锋。(3分)
②孛鲁命戍于邢,多著善政,邢民敬之如神明。(4分)
(2)从文中找出直接体现何实军事才能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堪字君游,南阳宛人也,为郡族姓。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年十六,受业长安,志美行厉,诸儒号曰:“圣童”。世祖微时,见堪志操,常嘉焉。及即位,中郎将来歙荐堪,召拜郎中,三迁为谒者。使送委输缣帛,并领骑七千匹,诣大司马吴汉伐公孙述,在道追拜蜀郡太守。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堪闻之,驰往见汉,说述必败,不宜退师之策。汉从之,乃示弱挑敌,述果自出,战死城下。成都即拔,堪先入据其城,捡阅库藏,收珍宝,悉条列上言,秋毫无私。慰抚吏民,蜀人大悦。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骠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元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视事八年,匈奴不敢犯塞。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蜀郡计椽樊显进曰:“渔阳太守张堪昔在蜀,其仁以惠下,威能讨奸。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帝闻,良久叹息,拜显为鱼复长。方征堪,会病卒,帝深悼惜之,下诏褒扬,赐帛百匹。
(选自《后汉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堪早。孤:幼而丧父B.受业长安。 受业:教授学业
C.民耕种。 劝:鼓励。D.视事八年。 视事:任职。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吏民皆乐B.于狐奴开稻田千余顷
天下笑者          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击破匈奴高柳  D.检阅库藏,收珍宝
不负戴道路矣             吾还也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B.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C.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D.前公孙述破时/珍宝山积/卷握之物足富十世而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
小题4:翻译上文划粗线的句子。(12分)
(1)堪早孤,让先父余财数百万与兄子。
(2)时汉军余七日粮,阴具船欲遁去。
(3)帝尝召见诸郡计吏,问其风土及前后守令能否。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尝为偶人像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彘入厕卒:最终
B.岁余,郡中不拾遗居:过了
C.临江王征中尉府对簿诣:往,到
D.临江王非忠臣邪独:难道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令骑驰射莫能中,惮如此生孩六月,慈父
B.旁十余郡守畏都大府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C.而便道官,得以便宜从事胡为乎遑遑欲何
D.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视我决起而飞,枪榆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郅都被汉景帝任命为济南郡太守后,雷厉风行地打击济南豪强,影响极大,周围十几郡太守对他衷心敬服,视他如上司。
B.郅都执法不阿,从不趋炎附势,难免得罪权贵,后因其对头魏其侯故意陷害,致使临江王自***,郅都也因此遭窦太后记恨,最终被处决。
C.临江王被传到中尉府受审,郅都责讯甚严,临江王恐惧,请求郅都给他刀笔,欲写信直接向汉景帝谢罪,郅都不许。
D.景帝欲救遇险的贾姬却遭到郅都的阻止,可见郅都是一个能考虑宗庙社稷而直言进谏的难得的忠臣。
小题4: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
B.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
C.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
D.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