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苏廷评行状苏 轼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唯公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操兵乘城乘:登
B.公独治丧执礼执礼: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慕:贪恋
D.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生意:做买卖
小题2: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3分)
                           ▲   ▲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   ▲                                       
(3)公之无传,非独其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分)
                          ▲   ▲                                        
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3分)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2) (3分)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3)(4分)祖父没有传记,不只是(因为)他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
解析

小题1:(活下去的想法。)
小题1:(①表现其为人洒脱;③表现其有孝心及遇事从容镇定;⑥表现的不是苏序,而是苏洵)
小题1:(“到了壮年还不能熟知诗书”的不是苏轼的祖父苏序,而是苏轼的父亲苏洵)
小题1:
(1)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固,本来,1分;鬻:卖。1分。
(2)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素,1分;缘是大扰,省略句,1分。
(3)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非独……亦……”,1分;自放,1分;过,1分。如将“公之无传”译为“祖父的声名、事迹没有流传”,亦可。
参考译文:
祖父,名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幼年时豁达开朗,不拘礼法,读书只求大体了解文中的要旨,就放弃不读。他为人谦逊,乐善好施,急人所困,甚于对待自己。衣食稍微有了结余,就增加日常开支,或者把财物施给他人,立即用完。因为这个多次在饥饿寒冷中过着穷困的生活,然而始终不后悔。不久又有了盈余,就说:“我本来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困住人(或:使人受困)。”更加不再吝惜(钱财)。灾荒之年,(他)卖掉自己的田地来救济饥饿的人,丰收后,那些被救济的人准备偿还他,祖父说:“我本来自己就有卖掉它的想法,并不是因为你们的缘故啊。” 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人(或:人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祖父)都径自(或:随性地)与他们谈笑,且敞开心扉,相谈甚欢。小人有时侮辱欺负他,祖父终没有惩治他们,人们也不能揣测他的心理。
李顺叛乱,围攻眉州。祖父当年二十二岁,每天拿着兵器登上城楼。恰逢他的父亲病逝,叛贼围攻更加紧急,城里的居民彼此看着对方哭泣,没有再活下去的念头。可是祖父独自办理丧事执守礼节,竭尽哀思就像平常一样。太夫人非常担忧,祖父打起精神慢慢宽慰她说:“朝廷终究不会放弃我们,蜀州的叛贼将要被打败了。”
庆历年间,(朝廷)才下诏在州郡设立学馆,读书人欢快地谈论(这件事),朝廷将根据这个选拔人才,他们争着希望到学馆里尽职(或,学习)。祖父笑着说:“这是件好事,官员把这个当着美观罢了。”祖父告诫子孙,不要和别人争着进学馆读书。郡中的官吏一向残暴苛刻,因为这个(百姓)受到严重的侵扰,祖父(就)写诗来讥刺官吏。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我)听说,自从五代动乱以来,蜀州求学的人减少,又因都留恋家乡,不愿意出来做官。只有祖父让他的儿子苏涣到学馆读书,他用来劝导苏涣成材的方法,没有不用到的。等到苏涣凭进士的身份得到官位回到家乡,眉州的百姓争相观看,把这作为荣耀的事,都效仿苏氏的方法教导他们的子孙。从这以后,眉州求学的人,一天天的增加,增到千余人。然而我的父亲小时候独独不愿学习,到了壮年以后,还不能熟知诗书。祖父从来没有过问(他的学习)。有人拿这件事问他,祖父没有回答,过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的儿子还要担心他不学习吗?”不久,(我的父亲)果然自己发愤努力学习,最终在世上名声显扬。
祖父见解精确,有远大的器量,在家中施行的、在家乡出名的事,如此等等。假使(他)稍微能够在世上任职,他的功名难道还会少吗?不幸被埋没,直到老死,在当时还没有声望。然而古代的贤人君子,也有没有获取功名而有传记的人,只是因为世上有了解他(为他作传)的人啊。祖父的声名、事迹(之所以)没有流传,不只是(因为)一生自我放逸(或:洒脱不羁)、远离功名,也是他的子孙没有把他的声名、事迹告诉他人的过失。所以分条记下他一生行事的大概情况,来告知当世君子。恭谨陈述。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10分)
虞延少为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赖其全者甚众。
建武初,除细阳令。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
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迁南阳太守。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后汉书·虞延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干:触犯
B.帝既异之异:认为……与众不同
C.自称南阳功曹诣阙诣:到……去
D.信哉斯言信:相信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虞延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一组是(  )(2分)
①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  ②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钞盗
③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  ④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⑤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⑥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3:把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3分)
2)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答题。(6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让子路去打听。长沮知道“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孔子后,没有告诉子路渡口在哪儿,因为他认为孔子周游列国,路况熟悉,肯定知道渡口的位置。
B.子路转而向桀溺打听渡口,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而是告诉子路:天下混乱,你跟谁来改变它呢?你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这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
C.桀溺表现得咄咄逼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最终针对的是孔子。桀溺说完后“耰而不辍”的动作,显示了他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
D.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
2)阅读下面选段,结合上面的选段,说说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异同?(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
宝佑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五年,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德佑元年,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枋得与吕师夔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吕军驰至,枋得走入安仁,奔信州,不守。乃变姓名,入建宁,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枋得骂曰:"天佑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天佑怒,强之而北。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选自《宋史·谢枋得传》,有删改)
【注】①问目:题目。②吕文焕:南宋降元将领。③吕师夔:吕文焕之侄。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擿似道政事为问目擿:拟定、设置
B.枋得以兵逆之逆:迎击、抵御
C.委以钱,率谢不取谢:谢绝
D.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被:遭受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枋得具有民族气节的一项是(   )(3分)
①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
②枋得遗书梦炎,终不行
③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
④有来卜者,惟取米屦而已
⑤及见天佑,又傲岸不为礼
⑥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A.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枋得为人豪爽,性情刚直。跟人谈论起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就一定掀须拍案,跳跃奋起,显得和激动。
B.吕文焕引元兵来进攻的时候,还诱降自己的亲属和部下,但他的侄子吕师夔没有投降。谢枋得想亲自去何吕文焕谈判,最终没有成功。
C.谢枋得曾率兵守卫安仁和信州,失败之后,在建宁隐姓埋名,住在旅馆里,常常向东大哭;不久他又流落到了建阳,以给人占卜为生。
D.谢枋得曾经是被推荐的宋朝旧臣的第一位,但是他并没有应召。后来,他又先后三次拒绝了元朝官员们对他的征召,始终没有再出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坐居乡不法,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
                                                                
(2)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后,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天子)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寞、扦宋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更:经过
B.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报:报答
C.汉拜骞为太中大夫拜:授予官职
D.知永草处,军得以不乏乏:困乏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与“欲因此时降武”中“因”相同的(      ) 
A.闻此言,因欲通使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D.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朝正想攻打匈奴的时候,张骞应朝廷的招募,带着一百多人和堂邑父的胡奴名甘父的一起从陇西出境,出使月氏。
B.张骞被匈奴扣留十三年,受尽了煎熬,每当穷困危急的时候,靠善射的堂邑父射***禽兽当饭吃而渡过了难关,终于带着所有部署回到了汉朝。
C.回到汉朝后,张骞又曾跟随两位将军去攻打匈奴,但个人的遭遇却迥然不同,跟随大将军时因立功被封侯,跟随李将军时因误了约定时间险些被***。
D.后来,张骞又被朝廷派往旁的国家,最后和乌孙国派来几十个使者带着几十匹马回报和答谢汉天子,张骞趁机让他们知道汉朝地域广大。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4分)
(2)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粥,通“鬻”)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B.一县大耸 耸:震惊
C.公自勒兵阻水拒之勒:统率D.正民坐免坐:定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公戒而舍之               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B. 吏士请斩甲以徇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C. 吾为公取彼一将             臣为韩王送沛公             
D. 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事“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经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为人仁恕故严而不残。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②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