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简堂集序归庄①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简堂集序归庄①先太仆府君②,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简堂集序
归庄
先太仆府君,故居安亭,为昆山、嘉定之界,而去嘉定为近。当时执经问学者,嘉定尤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先生衍其派。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简堂集》者,其所著也。先生交余父兄间,余尝一再奉教,犹不数数见其文。去年,至嘉定,先生殁久矣。先生之子应之出是集,属予序;得受而读之,知先生之文所自来也。盖从流溯源,得之府君为多。吾朝文章,自浦江、乌伤开一代风气,上与唐宋诸大家匹。读两公文,原知文之不可苟为也。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顾以盛名奔走天下。至嘉靖中世,几无复知有两公者矣。府君独起而振之。万历之季,所号为文章家者,与嘉靖诸公虽异趋,要皆入幽蹊仄径,披榛翦茀,终不能致于康庄。然人情喜新,咸望而归之。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先生之文,大约详整博雅而有精思,至其变化出没,非拘墟者所能测。
抑余又有感焉。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而能文者,亦视其人之可传与否,而不轻为。世俗之求人之文者,不惟其人惟其贵。寻常无闻之人,往往购名公卿之文,镌金石、登屏幛以为荣。而名公卿不必能文,或能而不暇,则倩人以应。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余观《简堂集》代名公卿作者十居六七,余既笑世俗之人之鄙,又叹先生之不遇世也。虽退之、子瞻、子固集中代人之作至今传,然终不多见。且夫先生之才与其学,苟文皆为己作,不烦瞻前顾后,必能自吐其胸中之奇,当有不止于此者。余尝叹太仆府君,以如此之文而老得一第,又处下位,不获修国家谱牒,记元老大臣事迹,不得尽其才以为恨。况先生遂以书生老也!后之观先生之文者,欣赏之余,当亦不胜其太息矣。
余浅学,不当序先生之文,因应之请之不置,又以先生之文得吾家之传也,故不辞而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归庄:明末清初人。本文作于明末。②太仆府君:作者的曾祖归有光,嘉靖进士,曾为南京太仆寺丞;“府君”,旧时对已故先辈的敬称。③浦江、乌伤:指宋濂(浦江人)、王祎(乌伤人)。④披榛翦茀:榛,丛生的灌木;茀,杂草。⑤拘墟者:拘学浅陋者。⑥退之、子瞻、子固:分别是韩愈、苏轼、曾巩的字。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去嘉定为近                 去:距离
B.而后之学者,趋尚不同             趋:趋向、爱好
C.不得尽其才以为恨恨:怨恨
D.不当序先生之文                序:为……写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柔之高弟子曰马巽甫先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顾以盛名奔走天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或能而不暇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巽甫先生与作者家族渊源很深:其文得作者先曾祖的家传。
B.马巽甫先生很有才学,“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却不遇于当世,一直到老仍是一介书生。
C.作者认为,马巽甫先生的文章多是代人执笔,所以瞻前顾后,以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
D.作者认为,求人写文章的,应该只看文章的好坏而不应看重他的地位;代人写文章也要看对方的为人,而不可轻易随便代写。
小题4:(1)用“/”为下面文段断句。(3分)
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古之求人之文者,惟其文;苟其文足以传后,虽布衣可也。(3分)
译文:                                    
                                       
②独先生守其师之学不变,岂非所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耶?(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恨:遗憾)
小题1:D(A.助词,的 / 动词,往  B.介词,凭借 / 连词,因为  C.代词,他 /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D.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1:C(张冠李戴。“入幽蹊仄径,终不能致于康庄”是说万历年间那些号称文章家的人的文章)
小题1:(1)一以执笔之有人也/而轻应之/一以署名之非己也/而谩为之/于是天下之文日益多。
(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古时请别人写文章的人,只论那人文章的好坏;假如他的文章能够流传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惟”1分,“苟”1分,“虽”1分)
②只有先生坚守师学不变,他难道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被世俗迷惑,坚守自己信仰”的人吗?(“独”1分,“惑于流俗”被动句1分,“岂……耶”反问句1分,大意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我去世的曾任南京太仆寺丞的曾祖父(归有光),以前住在安亭,这是昆山、嘉定的交界地带,距离嘉定比较近。当时手执经书向曾祖父请教学问的人,嘉定人居多。嘉定有唐叔达、娄子柔两位先生讲授传播曾祖父的学识。娄子柔的高足弟子叫马巽甫,《简堂集》就是他所著的。马先生与我父兄都有交往,我曾经屡次和他见面,向他请教,仍然很少读到他的文章。去年我到嘉定,马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应之拿出先生的文集,请我作一篇序言;我得到集子后认真阅读,知道了先生学问的来龙去脉。如果追根溯源,从我曾祖父那里得到的居多。本朝文章,自宋濂、王祎开一代风气,往上(可以)和唐宋诸大家匹敌。读宋、王两公的文章,体会到文章是不可以随便做的。可是后来的学者,情趣爱好不同,只是凭借盛名奔走于天下。到了嘉靖中世,几乎不再知有宋、王两公的了。我的曾祖父一个人奋起而要振兴唐宋古文。万历末年的时候,号称文章家的那些人,与嘉靖时期的许多人虽然趋向不同,但文章都是走入了偏道,(即使)砍去丛生的草木,到底不能走上文章的正统大道。然而人之常情喜欢求新,都追求、归附到那边去了。只有马先生坚守师学不变,难道他不正是人们所说的“不被世俗所迷惑,坚定自己的信仰”的人吗?先生的文章,大都详尽、整齐、博雅而有精细的构思,至于其中的起承转合的变化,不是那些拘学浅陋的人所能理解的。
还有使我更有感触的。古时请别人写文章的人,只论那人文章的好坏(而不看他的地位);假如他的文章能够传给后代,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是可以的 。而善写文章的人,也要看请他写文章的那个人事迹值不值得流传,而不轻易给人写文章。现在一般的人求人写文章,只看对方是否地位尊贵,而不看他的文章如何。平常没有名声的人,往往买达官贵族的文章,然后刻在钟鼎石碑上面,或写在屏风幛子上面,以此为荣耀。可是达官贵族不一定会作文章,或者能作却没有时间,于是就找人代作来应付。一方面达官贵族因为有人代作,就轻率地答应别人;另一方面代人提笔者又因为不是署自己的名,也就随便去写;于是天下的文章一天天多起来。我看《简堂集》中代有名官员写的文章占十分之六七,我既笑世俗之人的鄙陋,又感叹先生的不得意。即使是韩愈、苏轼、曾巩的文集中代人所作而能流传至今的文章,到底不多见。并且依先生的才能和学问,如果文章都是自由而为,不必为瞻前顾后而拘谨,一定能自吐胸中的奇气,应当不止于这种水平。我曾经为曾祖父叹息,凭借如此出众的文才,到老才考中一个进士,又处在下位,不能参加编修国史,记述元老大臣的事迹,不能尽他自己的才能,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更何况马先生终老于一介书生呢!将来的人看到先生写的文章,欣赏之余,应当不胜感慨了。
我学问浅陋,本不够格为马先生的文集作序,因为马应之坚持请求,不能放弃,又因为先生的文章得到我家先曾祖的家传,所以不能推辞,就写了这篇序。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裴炎,字子隆。宽厚,寡言笑,有奇节。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服勤十年,尤通《左氏春秋》。举明经及第。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改中书令。旧,宰相议事门下省,号政事堂,长孙无忌以司空、房玄龄以仆射、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至炎,以中书令执政事笔,故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日:“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宜存至公,不容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后曰:“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在亡迹异,安得同哉!”炎日:“蔓草难图,渐不可长。”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 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御史崔餐日:“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不反。”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辨之,后日:“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元范、齐贤日:“若炎反,臣辈亦反矣。”后日:“朕知炎反,卿辈不反。”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初,炎见裴行俭破突厥有功,沮薄之,乃斩降虏阿史那伏念等五十余人,议者恨其娼克,且使国家失信四夷,以为阴祸有知云。睿宗立,赠太尉、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
注释:①儋石:一石米。②娼克:妒忌别人的才能,想在别人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徵以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         知:了解
B.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                 豫:参与
D.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籍:登记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裴炎“有奇节”的一组是                            (   )
①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不举
②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
③刘稀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④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
⑤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⑥炎日:“宰相下狱,理不可全。”卒不折节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炎考取功名后,在高宗到东都去时,辅佐太子。在太子监国时,又在东宫参与处理政事。
B.武承嗣向太后提出给武家的祖先追封王位,裴炎的劝阻虽然阻止了这件事,但也让太后很不高兴。
C.徐敬业造反后,裴炎虽然看不起他,却也在太后面前为他辩解,最终为自己招来了***身之祸。
D.裴炎精通《左氏春秋》,敢于伏义执言,但他也曾经因为嫉妒别人的功劳而做出了不明智的事情,这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4(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选自《孟子》)
(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刘神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3分)
译文:
②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辛巳,余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①作吏部侍郎,侯②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己酉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灿灿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注释:《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4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①丞相:这里指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时为吏部侍郎。   
②侯: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③椠:古代用木削成以备书写的版本,引申为刻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始归赵氏        归:女子出嫁          B 冠诸收书家    冠:位居第一
C 衣去重采          重采:深色的衣服      D 始负担舍舟    负担:担起行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以中否角胜负           
B 丞相亲旧或在馆阁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
C 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        
D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氏夫妇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的一项是
①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③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④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⑤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    ⑥遇书史百家字不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其中有苦,亦有乐。
B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与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
C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得胜者常常故意把茶给泼了,反而喝不成。点滴小事,看似琐屑,却颇有情致。
D这些节衣缩食穷心尽力搜罗而得、“渐益堆积”以至于“盈箱溢箧”的金石书画,却不得不在金兵南侵时忍痛割舍,真乃人生一大痛矣!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从众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3分)
                                                                              
②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唐邕,字道和,太原晋阳人也。其先自晋昌徙焉。邕少明敏,有材干。初直神武外兵曹,以干济见知,擢为文襄大将军督护。文襄崩,事出仓卒,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帝甚重之。文宣频年出塞,邕必陪从,专掌兵机,承受敏速。自军吏已上劳效由绪,无不谙练,占对如响。或御前简阅,邕多不执文簿,唱官名未尝谬误。七年,于羊汾堤讲武,令邕总为诸军节度。事毕,仍监宴射之礼。亲执其手,引至太后前,坐于丞相斛律金上。启太后云:“邕一人当千。”仍别赐钱采。邕非唯强济明辩,亦善揣上意,是以委任弥重。帝尝白太后云:“邕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中六度赐物。又尝解所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与卿共弊。”后谓邕云:“高德正妄说卿短,而荐主书郭敬,朕已***之。卿劬劳既久,欲除卿作州,频敕杨遵彦求堪代卿者,如卿实不可得,所以遂停。”文宣或切责侍臣云:“观卿等,不中与唐邕作奴!”其爱遇如此。
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帝至武军驿,因醉责虞候都督范洪,将***之。邕谏,以为若非酒行戮,族诛人无所怨;假实有大罪,因酒***人,恐招横议。洪因得免死。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依令十二月,月别三围,以为疲弊,请每月两围。帝从之。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寻除中书监,仍侍中,迁尚书右仆射。
武平初,坐断事阿曲,为御史所劾,除名。久之,以旧恩,复除将军、开府,累迁尚书令,封晋昌王。隋开皇初,卒。
(取材于《北史·列传第四十三》)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宣部分将校,镇压四方          部分:指挥,分派
B.夜中召邕支配,造次便了          了:完结,停当
C.邕又以军人教习田猎              田:田地,农田
D.武平初,坐断事阿曲              阿:偏袒,庇护
2

3

(文宣帝)对太后说:“唐邕一人就应当赏赐千金。”
C.后拜护军将军,从武成幸晋阳
(唐邕)后来被封为护军将军,跟随武成帝到达晋阳
D.邕政颇严酷,然抑挫豪强,公事甚理
唐邕施政颇为严酷,但敢于(压制)打击豪强,处理公事非常合理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邕聪明能干,反应敏捷,记忆力强,因而颇得器重
B.太后多次赏赐唐邕,高德正诋毁唐邕,被皇帝处死
C.武成帝要处死范洪,唐邕据理力谏,范洪得以幸免
D.唐邕被几代帝王恩宠,后被封王,一直活到隋朝初年
5.唐邕两次直言进谏都得到了皇帝采纳,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现实,请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敬翔,字予振,同州冯翊人也。少好学,工书檄。乾符中,举进士,不中,乃客大梁。翔同里人王发为汴州观察支使,遂往依焉。
久之,发无所荐引,翔客益窘,为人作笺刺,传之军中。太祖素不知书,翔所作皆俚俗语,太祖爱之,谓发曰:“闻君有故人,可与俱来。”翔见太祖,太祖问日:“闻子读《春秋》,《春秋》所记何等事?”翔曰:“诸侯争战之事耳。”太祖日:“其用兵之法可以为吾用乎?”翔曰:“兵者,应变出奇以取胜,《春秋》古法,不可用于今。”太祖大喜,乃以为馆驿巡官。太祖与蔡人战汴郊,翔时时为太祖谋画,多中,太祖欣然,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
太祖已破赵匡凝,取荆、襄,遂攻淮南。翔切谏,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太祖不听。兵出光州,遭大雨,几不得进,进攻寿州,不克,而多所亡失,太祖始大悔恨。
太祖即位,以唐枢密院故用宦者,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翔为人深沉,有大略,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自言惟马上乃得休息。而太祖刚暴难近,有所不可,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
太祖崩,友珪立。以翔先帝谋臣,惧其图己,不欲翔居内职,乃以李振代翔为崇政使。翔以友珪畏己,多称疾,未尝省事。
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颇离间旧臣,翔愈郁郁不得志。其后,梁尽失河北,与晋相拒杨刘。翔日:“故时河朔半在,以先帝之武,犹不得志于晋。今晋日益强,梁日益削,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岩等以翔为怨言,遂不用。其后,王彦章败于中都,末帝惧,召段凝于河上。是时,梁精兵悉在凝军,凝有异志,顾望不来。末帝遽呼翔曰:“朕居常忽卿言,今急矣,勿以为怼,卿其教我当安归?”翔曰:“臣从先帝三十余年,今虽为相,实朱氏老奴尔,以臣之心,敢有所隐!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今凝不来,敌势已迫,欲为陛下谋,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请先死,不忍见宗庙之亡!”君臣相向恸哭。
翔与李振俱为太祖所信任,庄宗入汴,诏赦梁群臣。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邀翔欲俱入见。翔夜止高头车坊,将旦,左右报曰:“崇政李公入朝矣!”翔叹曰:“李振谬为丈夫矣!复何面目入梁建国门乎?”乃自经而卒。
                          (《新五代史卷二一·梁臣传第九》有删节)
注:①怼:怨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好学,工书檄工:擅长
B.翔亦未尝显言,微开其端微:不明显
C.末帝即位,赵岩等用事用事:当权
D.则小人间之,必不见听见:看见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分别表现敬翔“为太祖信任”和“有大略”的一组是(   )(3分)
A.①以谓得翔之晚,动静辄以问之②以谓新胜之兵,宜持重以养威
B.①乃改为崇政院,以翔为使②翔亦尽心勤劳,昼夜不寐
C.①太祖意悟,多为之改易②臣虽惫矣,受国恩深,若其乏材,愿得自效
D.①卿其教我当安归?②陛下初用段凝,臣已争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翔考进士不中后客居大梁,由于生活窘迫,就到军队里给人写文书,因所写文书采用民间通俗语言,深受太祖喜爱。
B.太祖在取得接连的胜利后要进攻淮南,敬翔这时却极力劝谏阻止太祖,认为刚刚取胜的军队应该慎重行动,保持军威。
C.朱友珪称帝后,因为敬翔是先帝的谋臣,害怕他有对自己不利的地方,没有让他担任要职。敬翔就称病退职,更加抑郁。
D.梁国在失去河北之后,与晋军在杨刘对峙,敬翔在末帝面前说出怨言,指责赵岩等人的胡作非为导致国力一天天削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太祖用兵三十余年,细大之务,必关之。(3分)
译文:                                                                     
(2)陛下处深宫之中,所与计事者,非其近习,则皆亲戚之私,而望成事乎?(4分)
译文:                                                                    
(3)李振喜谓翔曰:“有诏洗涤,将朝新君。”(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第宅
太宗朝,天下新承隋氏丧乱之后,人尚俭素。太子太师魏征,当朝重臣也,所居室宇卑陋。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洎征寝疾,太宗将营小殿,遂辍其材,为造正堂,五日而就。开元中,此堂犹在,家人不谨,遗火焚之。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高宗时,中书侍郎李义琰宅亦至褊迫。义琰虽居相位,在官清俭,竟终于方丈室之内。高宗闻而嗟叹,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
则天以后,王侯妃主京城第宅日加崇丽。至天宝中,御史大夫王鉷有罪赐死,县官簿录太平坊宅,数日不能遍。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安禄山初承宠遇,敕营甲第,瓌材之美,为京城第一。太真妃诸姊妹第宅,竞为宏壮。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
肃宗时,京都第宅屡经残毁。代宗即位,宰辅及朝士当权者争修第舍,颇为烦弊。议者以为土木之妖。无何,皆易其主矣。中书令郭子仪勋伐盖代,所居宅内诸院往来乘车马,僮客于大门出入,各不相识。词人梁鍠尝赋诗曰:“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盖此之谓也。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谓曰:“好筑此墙,勿令不牢。”筑者释锤而对曰:“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郭令闻之,怆然动容。遂入奏其事,因固请老。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子孙哭临三日,朝士皆赴吊吊:吊丧。
B.竟终于方丈室之内方丈: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C.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的官员。
D.无何,皆易其主矣无何:没有办法。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敕将作造堂以安灵座焉议者以为土木之妖
B.太宗欲为营第,辄谦让不受遂辍其材,为造正堂
C.高宗闻而嗟叹筑者释锤而对曰
D.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郭令曾将出,见修宅者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王侯将相京师第宅修建的变化描写中,引出对上层统治者们追求奢靡生活的警诫。
B.作者描写唐王朝建国之初魏征、李义琰这样的大臣居所之卑陋褊迫,提倡为官清俭。
C.文中描述王鉷、安禄山、太真妃诸姊妹的第宅,“曾不十年,皆相次覆灭”,鲜明地表达了再崇丽宏壮的建筑,都将成为废墟的道理。
D.郭子仪跟筑者的一番对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宅内有自雨亭,从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又有宝钿井栏,不知其价。他物称是。(5分)
(2)数十年来,京城达官家墙皆是某筑,只见人自改换,墙皆见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