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士择所从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汉士择所从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
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 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敢。”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
周瑜闻策声问①注,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
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声问: “问” 通“闻”, 声望;声问即声望。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亲友:亲人朋友
B.钦数见奇于表见奇:显现奇才
C.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牢:谨慎
D.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起:任用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豪杰之士远见卓识的一组是(  )
①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
②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
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
④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
⑤周瑜闻策声问,便推结分好
⑥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黄巾起义之后天下大乱,士大夫们纷纷“择木而栖”,寻找赖以托身的主人,但只有英雄豪杰才能真正找到赖以托身的主人。
B.荀彧开始时率宗族前往冀州只是为了躲避家乡颍川的战乱,袁绍待他很好,但荀彧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业,最终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C.袁绍派遣使者延请汝南的士大夫,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因为他认为袁绍昏庸不可轻率接近,而荆州的刘表才是可以信任的人。
D.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请求暂领丹阳都督职务,一方面是想和孙策共谋大事,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长远之计打算。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4分)
(2)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3分)
(3)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3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明智的人在衡量主人时很仔细(明智的人仔细衡量主人),袁绍思绪太多却抓不住关键,喜好谋划却优柔寡断,难以和他共救国难。(审,仔细,审慎;1分;无决,不能决断,1分;济,救济,1分;多端寡要,思绪太多却抓不住关键1分)
(2)听说曹操法令严明,百姓厌恶战乱了,乱到极点就会安定。(厌,厌恶,1分;极,极点,1分;句子通畅1分)
(3)以上这些人有如此的远见卓识,怎么会在乱世之中无所适从呢(怎么会在乱世之中处境困难走投无路呢)。(如是,像这样,1分;安,怎么,1分;困于乱世  1分)
解析

小题1:亲友,亲近友好。
小题2:③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只是保全自身的权宜之计(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且“钦数见奇于表”不能表明他们的远见卓识;
小题3:和洽之所以弃袁绍而往荆州,是为了避开争战之地,并非想投靠刘表;后来他认识到刘表也是“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
小题4:略
附:文言文译文
汉朝自从中平年间的黄巾起义以来,天下十分不太平,士大夫都谨慎地选择所依附的对象,作为保全性命远离祸害的办法,但是这种事不是见识长远的豪杰是做不好的。
  荀彧年轻时,认为祖祖辈辈居住的家乡颍川是一个四面都会遭受战争的地方,于是劝父老乡亲赶快迁离这里。乡亲们大多眷念故土不愿离去,只有荀彧单独率领自己的家族前往冀州避难。袁绍用高等礼仪接待荀彧,但荀彧考虑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于是离开袁绍追从曹操。而荀彧那些留在故乡不肯离开的父老乡亲,却大多在战乱中被杀了。
  袁绍曾经派遣使者招揽汝南地区的士大夫,但就只有和洽独自前往荆州,刘表用高等礼仪接待了和洽。但和洽说:“我之所以不追随袁绍,是因为躲避争夺领地的战争。但刘表作为一个昏世之主,也是不能贸然亲近的,长久地呆在他身边,恐怕就会有人向刘表说我的坏话谗言了。”于是远离刘表向南去了武陵,而那些留在刘表身边的人大多被刘表听信谗言给杀害了。
  曹操在担任兖州的州牧时,兖州陈留郡的太守张邈与曹操是朋友,十分亲密。 但住在陈留郡里的高柔却认为张邈肯定会乘机叛变,想率领乡亲们躲避这场战乱是非。但大家全都认为曹操和张邈相互亲密信赖,对高柔的建议不当回事。于是高柔只好带领自己整个的家族到河北地方去,而之后张邈果然背叛了曹操。
  郭嘉一拜见袁绍之后,对袁绍的谋臣辛评等人说:“有智慧的人要小心谨慎的考察自己的服务对象。袁绍做事头绪纷乱而不能掌握要领,喜欢想很多想法却又没有决断能力。这种人很难和他一起奋斗,我将要舍弃他去寻找新的主公了,你们不跟我一起走吗?”但辛评等人却说:“袁绍是现在实力最强的人了,离开他还能再去哪里呢?”听了这话,郭嘉于是不再说什么了,离开袁绍依附曹操。曹操会见了郭嘉,与他商讨天下大计。郭嘉告辞出来时,说:“曹操真是我的好主公啊!”
  杜袭、赵俨、繁钦三个人在荆州躲避战乱,繁钦好几次被刘表注意并欣赏。面对这种情况,杜袭对繁钦说:“我们之所以一起来到荆州,就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时机。你如果一被赏识就不能自制,轻率入仕,就不是我的同路人!”等到汉献帝把许作为国都,赵俨说: “镇东将军曹操一定能安定国家,我知道我的归宿了。”于是拜访并投靠曹操。
  河间人邢颙正在无终地区避难,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整,而人民现在已经很厌恶战乱了,战乱发展到极致就会容易顺从平定,我恳请最先做一个顺从平定的人吧。”于是收拾行装回到故乡。田畴说:“邢颙可真是一个先知先觉的人。”
  孙策平定丹阳郡后,大将吕范肯请暂领都督一职,孙策说:“你已经是一位统领众多士兵的将领了,怎么好为了我委屈你再去当那小小的职务呢?”吕范说:“如今我之所以远离故乡,把性命托付给将军你,是想成就一番事业。这就好象与您一起乘船渡海,一旦有一件事情做不好,我们两人就都会失败。所以我这样考虑并非全是为您。”孙策于是答应了吕范。
  周瑜一听说孙策的声望,便结下生死情谊。等到孙策死,孙权掌权,周瑜又认为可以与孙权共成大业,于是全身心的为孙权效力。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用他。但是一见到刘备,就一心一意地为刘备服务。象这些人这样的有见识,怎么可能会在乱世里受困呢?!
举一反三
填空。(6分)
(1)、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        这个性格孤僻、思想保守、胆小多疑、人格卑劣的人物形象。
(2)、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      《龙须沟》等,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3)中国古典诗词景物描写多与抒情相关,如:“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 (姜夔《扬州慢》)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刘 梦 得 竹 枝 九 章 词 意 高 妙 元 和 间 诚 可 独 步 道 风 俗 而 不 俚 追古 昔 而 不 愧 比 之 杜 子 美 夔 州 歌 所 谓 同 工 而 异 曲 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
小题2:请写出画线处提及的两位诗人的姓名。(2分)
小题3:苏东坡说“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小题1:“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红楼梦》中表现宝黛爱情的重要回目,请简述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情节。(5分)
小题2:《哈姆雷特》中雷欧提斯为什么会中克劳狄斯的奸计,和哈姆雷特比剑?决斗的最终结局怎样?(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吏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墨,而特举乌程县尹干文传治行为诸县最,所至郡县,为之肃然。二年,转江浙财赋副总管。至顺元年,除国子司业,寻迁南行台治书侍御史。顺帝初,历佥宣徽及枢密院事。至正二年,除翰林侍讲学士,既而拜侍御史,以刚介为时所忌,言事者诬劾其赃私,乃罢去。五年,台臣辨其诬,遂复起参议中书省事。
七年,朝廷慎选守令,参知政事魏中立言于帝:“当今必欲得贤守令,无加镛者。”帝乃特署镛姓名,授饶州路总管。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镛至,即撤其祠宇,沉土偶人于江。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皆毁之。人初大骇,已而皆叹服。镛知民可教,俾俊秀入学宫,求宿儒学行俱尊者,列为《五经》师,旦望必幅巾深衣以谒先圣,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每治政之暇,必延见其师生,与之讲讨经义,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镛居官廨,自奉淡泊,僚属亦皆化之。先是。朝使至外郡者,官府奉之甚侈,一不厌其所欲,即衔之,往往腾谤于朝,其出使于饶者,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退皆无有后言。其后有旨以织币脆薄,遣使笞存省臣及诸郡长吏。独镛无预。镛治政,虽细事,其详密多类此。
十年,拜中书参知政事。十一年,丞相脱脱在位,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人或以镛优于治郡,而执政非其所长,遂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及脱脱罢,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乃迁西行台中丞,殁于官。
(选自《元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吏部掌天下铨衡诠:选拔官吏
B.制可其奏制:制止
C.俾俊秀入学宫俾:使
D.月必考订课试,以示劝励劝:勉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境内淫祠有不合祀典者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B.往往腾谤于朝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镛延见郡舍中,供以粝饭 
燕王诚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D.用事者悉诛,而镛又独免祸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题3:文中划线未句读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
A.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B.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C.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D.饶之为俗/尚鬼有觉山庙者/自昔为妖以祸福/人为盗贼者事之尤至/将为盗/必卜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朝时,显要官职往往是由吏职出身的人来担任,很少有人能从进士做官,韩镛就是从进士做官的。
B.韩镛在担任侍御史时,因为刚正不阿被当时的官员们忌恨,议论政事的人诬告他贪赃肥私,于是他被罢免了官职。
C.饶州地区民俗崇尚鬼神,就连做盗贼的人准备抢劫时,也必定到觉山庙中占卜吉凶,韩镛到任后,就拆毁了庙宇,将泥塑偶像沉入江中。
D.朝廷外派的使臣,朝廷供奉本来就多,各地方州县都很讨厌他们,他们到了饶州,韩镛只供给他们粗米饭,他们也不敢有什么议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3分)
译:                                                               
(2)由是人人自力于学,而饶之以科第进者,视他郡为多。(3分)
译:                                                                
(3)而龚伯璲辈方用事,朝廷悉议更张,镛有言,不见听。(4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党怀英,字世杰,号竹溪。故宋太尉进十一代孙,冯翊人。父纯睦,泰安军录事参军,卒官,妻子不能归,因家焉。少颖悟,日诵千余言。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金初遭乱,俱在兵间。辛一旦率数千骑南渡,显于宋;党在北方,应举不得意,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进士第,调莒州军事判官,累除汝阴县令、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翰林待制、兼同修国史。
怀英能属文,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凡民间辽时碑铭墓志及诸家文集,或记忆辽旧事,悉上送官。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性乐山水,诗文碑记不尚虚饰,因事遣词,通达流畅,平易自然,格调冲淡。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泰和四年,书“泰和重宝”,铸于钱币之上,是为“金泰和”。
是时,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辞,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谓宰臣曰:“翰林阙人如之何?”张汝霖奏曰:“郝俣能属文,宦业亦佳。”上曰:“近日制诏惟党怀英最善。”
明昌元年,怀英再迁国子祭酒。二年,迁侍讲学士。明年,议开边防濠堑,怀英等十六人请罢其役,诏从之。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时增修曲阜宣圣庙,敕令:“党怀英撰碑文,朕将亲行释奠之礼。”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明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久之,致仕。大安三年九月终,年七十八,谥文献,葬于奉符西旺村。赵秉文作墓志云:“公之文似欧阳公,不为尖新奇险之语;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入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选自《金史·党怀英传》,有增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辛尚书弃疾少同舍属舍:学舍
B.著有《竹溪集》三十卷,惜久佚。佚:散失
C.翰林阙人如之何阙:削减
D.迁翰林学士,摄中书侍郎摄:代理,辅助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党怀英“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的一组是(3分)
①师于亳州刘瞻,能诗文,时号“辛党”
②与凤翔府治中郝俣充《辽史》刊修官
③怀英诗文兼擅,尤长诗
④怀英工书法,世称“独步金代”,尤爱玉箸篆书
⑤旁求文学之士以备侍从
⑥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党怀英祖籍冯翊,因其父卒于泰安军录事参军而在泰安安家。少时聪颖,悟性极高,
后师从亳州刘瞻,诗文方面在当时与辛弃疾齐名。
B.党怀英担任《辽史》刊修官时,民间收藏的辽代碑铭墓志以及各家的文集及记述辽
代史事的文字,全部被送交到官府。
C.金章宗喜好和崇尚文辞,他认为起草诏书文字,党怀英最优秀,增修曲阜宣圣庙时,
敕令党怀英撰写碑文。
D.党怀英深受皇帝器重,屡得迁职,他文才出众,在许多方面都“独步金代”;担任泰宁军节度使期间,治政有方,人自服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脱略世务,放浪山水间,箪瓢屡空,晏如也。
(2)承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宁军节度使,为政宽简不严,而人自服化。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