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题3分,共9分),)苏武壮节(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每小题3分,共9分),)苏武壮节(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每小题3分,共9分),)
苏武壮节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民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琥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节选《汉书·苏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在汉时素与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B.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应当
D.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
小题3: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资助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小题4: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4分)
译文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5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单于派人通知苏武,共同来审判虞常,想趁机劝苏武投降。
(2)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皇帝和亲友,归降了匈奴,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解析

小题1:当,判罪
小题2:例句和A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句是名词作状语,C句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小题3:虞常要射杀卫律,尚未付诸实施,所以还不能称为“行动”,一错;况且,他想射杀卫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在汉的母亲和弟弟“幸蒙赏赐”,这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B错。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的职位而被任命为官,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苏武后来慢慢升到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侦探,匈奴扣留了汉朝的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后共十几批。匈奴使者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作抵偿。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就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的使节释放回来。汉武帝很赞赏他的信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把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又趁机送给单于很多财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下属官员常惠等,招募了兵士、侦探共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达匈奴后,把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却更加骄横了,根本不是汉朝所希望的那样。
匈奴正准备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正遇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归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赵破奴出征匈奴,战败后投降匈奴。他们与卫律所率投降匈奴的官兵暗中策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返回汉朝。正好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时一向与苏武的副官张胜关系良好,就私下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很怨恨卫律,我能替汉朝埋伏弓弩将他射死。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狩猎,只有阏氏和子弟留在宫帐中。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机发难,其中一个人夜间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的子弟们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害怕以前与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就把经过告知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必然会牵涉到我,被凌辱后才死,就对不起国家了。”苏武想要自杀,张胜、常惠劝阻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匈奴贵族商议,准备杀掉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谋杀卫律就处以死刑),如果谋杀单于,又怎样加重处罚呢?应该招降他们。”单于派卫律召苏武问话,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污辱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就拿佩刀在自己身上刺。卫律大吃一惊,上前抱住苏武,又派人骑马叫来医生。医生让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坑内放上火炭,把苏武面朝下放置在坑上,用脚在苏武背上踩踏,把淤血放出来,苏武一时气绝,半天才呼出气来。常惠等人大哭,把苏武抬回汉使的营帐。单于很赞赏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拘禁起来。苏武的伤慢慢好些了,单于派人通知苏武,共同来审判虞常,想趁机劝苏武投降。把虞常斩了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图谋暗杀单于的亲信大臣,罪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免罪。”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也应当连坐。”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同谋,又不是亲属,怎么能说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做出要杀苏武的样子,苏武不为所动。卫律说:“苏君,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运地蒙受了单于的恩典,赐封号称王,拥有部众数万,牲畜满山遍野,是这样的荣华富贵!苏君今日归降,明天也能像我一样。白白地葬身于荒野做肥料,谁还会知道你呢?”苏武不作回答。卫律又说:“你通过我归降匈奴,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的劝告,以后虽然想见到我,还能办到吗?”苏武大骂卫律说:“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皇帝和亲友,归降了匈奴,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应升诫子书
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汝。衣鲜食甘,嗔喜任意,娇养既惯,不肯服布旧之衣,不肯食粗粝之食。若长而弗改,必至穷饿。此宜俭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未见吾童生秀才时,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艰难支持之日也;又未见吾囚服被逮,及狱中幽囚痛楚之状也。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势不可凌。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爱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训汝汝傲而弗亲今吾不测汝代吾为子可不仰体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亲,三也。
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业,皆祖父母勤苦积累,且此番销费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亩一粒。汝视伯如父,视寡婶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负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鲜兄弟,止一庶妹,当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贫家,须与妆田百亩;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当足其衣食,拨与赡田,收租以给之。内外出入,谨其防闲。此恩义所关,五也。
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汝念吾辛苦,励志勤学,倘有上进之日,即先归养。若上进无望,须做一读书秀才,将吾所存诸稿简籍,好好诠次。此文章一脉,六也。
吾苦生不得尽养。他日伺祖父母千百岁后,葬我于墓侧,不得远离。
【注】①李应升(1593年-1626年),字仲达,号次见。明朝南直隶江阴人。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御史,为东林党人,敢言直谏,多次上疏弹劾权奸魏忠贤,入狱而死。②韦弦:韦,熟牛皮;弦,弓弦。成语有“韦弦之佩”,意为用来警戒自己的有益的规劝。语出《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③防闲:防,防水的堤坝;闲,防兽的圈栏。泛指防备和禁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直言贾祸招致
B.祖父母拱璧视汝看见
C.衣鲜食甘很少
D.以负我志担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若长而弗改若上进无望
B.不复与汝相见须与妆田百亩
C.汝长成之日及狱中幽囚痛苦之状也
D.以贵公子待汝当待以同胞
小题3:下列各句,全部属于李应升对儿子的“告诫”的一组是(   )(3分)
①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即吾不死之年也
②汝少所习见游宦赫奕
③汝不尝胆以思,岂复有人心者哉
④人不可上,势不可凌
⑤内外出入,谨其防闲
⑥汝资性不钝,吾失于教训,读书已迟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身陷囹圄,不向阉党屈服,决心以死报效朝廷,因此写下这封信,作为临终遗言,教育尚未成年的儿子。
B.作者指出儿子身上存在的过于任性、不敬长辈、不能吃苦等毛病,要求儿子认清危害,改正缺点,学会做人。
C.作者要求子女们和睦友爱,妹妹出嫁时要以一百亩田地作为陪嫁,兄弟三人要平分财产,谁也不要想多占一点。
D.作者把自己的两点遗愿托付给儿子:一是希望儿子整理自己留下的文稿,二是希望将来把自己葬在父母墓旁。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祖 父 母 爱 汝 汝 狎 而 忘 敬 汝 母 训 汝 汝 傲 而 弗 亲 今 吾 不 测 汝 代 吾 为 子 可 不 仰 体 祖 父 母 之 心 乎 至 于 汝 母 更 倚 何 人 汝 若 不 孝 神 明 殛 之 矣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此宜谦以全身,二也。
②吾居官爱名节,未尝贪取肥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彰德富商任甲,抵睢阳,驴毙,令郄乙剖之,任以怒殴郄,经宿而死。郄有妻王氏、妾孙氏,孙诉于官,官吏纳任贿,谓郄非伤死,反抵孙罪,置之狱。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呼府胥语之曰:“吾为文具香币,若为吾以郄事祷诸城隍神,令神显于吾。”有睢阳小吏,亦预郄事,畏观音奴严明,且惧神显其事,乃以任所赂钞陈首曰:“郄实伤死,任赂上下匿其实,吾亦得赂,敢以首。”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
宁陵豪民杨甲,夙嗜王乙田三顷,不能得。值王以饥携其妻就食淮南,而王得疾死,其妻还,则田为杨据矣。王妻诉之官,杨行贿,伪作文凭,曰:“王在时已售我。”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杨惧神之灵,先期以羊酒浼巫嘱神勿泄其事,及王与杨诣祠质之,果无所显明。观音奴疑之,召巫诘问,巫吐其实曰:“杨以羊酒浼我嘱神曰:‘我实据王田,幸神勿泄也。’”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责神而撤其祠。
亳州有蝗食民禾,观音奴以事至亳,民以蝗诉,立取蝗向天祝之,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后升为都水监官。
(《元史》一九二卷)
【注】①发擿

 


 
(tī):揭发。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民有衔冤不直者直:平反,申雪
B.吾亦得赂,敢以首首:首级,指性命
C.于是罪任甲而释孙妾罪:惩处,治罪
D.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知:作知府
小题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以怒殴郄,(郄)经宿而死。B.(观音奴)乃以任所赂钞陈首。
C.(神)果无所显明。D.(观音奴)立取蝗向天祝之。
小题3:各句都能表现观音奴“廉明刚断,发擿如神”的一组是          (  )
①由户部主事再转而知归德府。    ②观音奴立为剖决,旬日悉清。
③王来诉冤,观音奴立破械出孙于狱。④观音奴令王妻挽杨,同就崔府君神祠质之。
⑤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归其田王氏。⑥以水研碎而饮,是岁蝗不为灾。
A.①④⑥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观音奴是一个廉洁刚正、善断冤狱的官员。对于前来投诉的案件,他立即分析判断,十天之内就全都处理完毕。
B.彰德县富商任甲,把人打死,又贿赂官吏,致使前来告状的孙氏反被抓入监狱。观音奴接到状子,立即着手处理,很快就把案子查清了。
C.宁陵的王某带妻子到淮南串门,不幸得病,客死他乡,家里的田地也被本乡土豪杨某乘机霸占。杨某买通了主管官吏崔府君,伪造了凭据。
D.观音奴利用到神祠对质的方法来审理案件,即明断此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 (共6分,每小题3分)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譬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小题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负荆请罪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秦贪,负其强
C.决负约不偿城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小题2:下面各句对词类活用归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②倚柱,怒发上冲冠
③大王必欲急臣                     ④秦王恐其破璧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⑦舍相如广成传                     ⑧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⑨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⑩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A.①⑤⑥⑦B.②⑦⑧⑩C.③④⑧⑩D.④⑤⑥⑨
小题3:(1)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
                                                                                        
(2)观音奴因讯得其实,坐杨罪。
                                                                                        
(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4~6题,每小题4分)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皆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注:两造:诉讼的双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以属淳属:归属,归于。
B.生女多不举举:抚养。
C.盗服辜 辜:罪行。
D.以理卜卜:推断。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淳定案“敏断”的一组是(   )
①日夜阅案牍 ②片晷分析无留滞 ③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④下令劫夺者死 ⑤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 ⑥从之,事遂定
A.①③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淳在永康任知县期间,曾夜以继日地办理案件,深孚众望,诉讼案子逐渐减少。
B.张淳精心定计,将与大盗卢十八勾结的某官吏夫妇一并关押,从而诱捕了大盗。
C.张淳特意用死囚替代抢米的人,并处以死刑,有效制止了大旱之年公然抢掠的现象。
D.张淳提出对招募的士兵应裁减老弱、保留壮勇的建议,平息了可能出现的骚乱。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计。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易其敝衣敝:破旧
B.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C.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 陈述事实
D.女觉遽反遽:急忙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项王瞋目而叱之
C.母所生女认之D.一夕,为海潮所沦
杳不知其所之也                  未可以为信也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膳其肉,味倍常鱼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常令樵险汲深
C.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D.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D.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3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