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张仪说魏襄王曰:“梁①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守亭、障者不过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丸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有删节)
[注]①梁:战国时期魏国的别称。魏国后期定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别称梁国。②三川:指黄河、伊水、洛水一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乃倍从约倍;背弃
B.据九鼎,按图籍按:审察
C.齐,韩之与国也与:给予
D.贬蜀王,更号为侯贬:降低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直接表明张仪具有“卓越辩才”的一组是
(   )
①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 ②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③而因仪以请成于秦 ④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 ⑤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⑤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A.①②⑤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被刺杀后,张仪从秦国到魏国去游说魏襄王,魏襄王果然在张仪蛊惑下背弃与其他诸侯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盟约,倒向了秦国。
B.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求救。司马错主张趁机出兵讨伐蜀国,并与张仪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C.张仪反对秦国对蜀国用兵,主张应与魏、楚交好,然后兵出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打周王朝,这样才可以号令天下,成就大业。
D.司马错主张要取得大业.先要树立德望,并从容易的事情入手,认为讨伐蜀国同时攻打韩国才是上策,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小题4:把第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4分)
译文:                                                                     
(2)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3分)
译文                                                                       
(3)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1)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
(2)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3)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各诸侯国。
解析

小题: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实词的理解能力。所选四个实词都属于“常用”范围,此题考查目的重在对课内文言词汇的迁移和对一词多义的理解。“与”既有虚词的用法,也有做实词的用法,如《六国论》中“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与”就是“亲附、亲近”的意思。此题中的“与”就是“亲近”的意思
小题:此题考查筛选和辨识重要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目,需要先对所给句子逐句加以分析概括,在此基础上再分析选项。③为魏王违背合纵盟约,单独与秦国媾和,派张仪向秦国献媚的举动;④是说秦惠王犹豫不决;⑥是司马错分析攻打蜀国的利弊得失
小题:此题重点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事件过程、人物关系、叙述的顺序等都是这类试题命题的着眼点。A项“张仪从秦国到魏国”无中生有,此时的张仪就在魏国为相。从“‘……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可知。B项“最终秦惠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张冠李戴,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D项司马错并不主张攻打韩国。从“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 可知
小题:(1) (关键词“从”、“盟”、“坚”各1分.大意对1分)
(2) (关键词“因”、“成”各1分,大意对1分)
(3) (关键词“属”、“轻”各1分,大意对1分)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文言翻译的能力,包含两个能力层次:一是文意的理解,二是现代汉语的表达。翻译过程的难点:一是关键词语,二是文言句式。
参考译文: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权,派人刺杀苏秦,杀死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道:“魏国地方不满千里,士兵不足三十万,地势四下平坦,没有崇关大河的险要,防军分别守卫与楚、韩、齐、赵接壤的边界,用来扼守要塞的不过十万人,所以,魏国历来是厮杀的战场。各诸侯约定合纵联合抗秦,在洹水结盟,结为兄弟一样的国家用来互相救援。然而同一父母的亲兄弟,有时还为争夺钱财互相残杀,各国之间,想靠反复无常小人苏秦的一番伎俩,就结成同盟,明显是不足恃的。大王您不与秦国结好,秦国就会发兵进攻河外,占据卷县、酸枣等地,袭击卫国,夺取阳晋,那时,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么魏国也不能北上,魏国不能北上就谈不上联合抗秦,没有合纵抗秦那么大王您的国家想避免危险也不可能了。所以我希望大王您能深思熟虑,拿定主意,让我辞去魏国相位,回秦国去筹划修好。”魏王于是背弃了联合抗秦的盟约,而通过张仪前往秦国去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再次出任国相。
巴国、蜀国互相攻击,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秦惠王想出兵讨伐蜀国,但顾虑道路险峻难行,韩国又可能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建议他仍旧出兵伐蜀。张仪却说;“不如去征讨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便陈述道:“我们应该与魏国、楚因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姓富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易之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桀、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因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仅用了十个月就攻克全境。把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蜀国为秦国吞并以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盛而轻视周围各国。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
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
(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维岳故贳之贳:赦免
B.累昼夜不能寝食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溃:攻破
D.慎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小题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3分)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代请”。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7-29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定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县;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2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2)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3)景帝以固为谦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去之魏,弗受,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
[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③赵良:秦国隐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
B.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
C.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
D.弗受,遂内内:通“纳”,接纳,收容。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下犯之。”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
  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D.①②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
   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
   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产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
   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已
   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选出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B.《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C.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荀子》中绝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内容涉及广泛,其文逻辑性强。
D.《庄子》共33篇,为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全面反映了庄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而奇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劝学》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B.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C.荀子认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D.《劝学》的比喻,灵活多变。有的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