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以吏干闻。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护城壕),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以吏干闻。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护城壕),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以吏干闻。知大名府,时契丹内寇,受诏增浚城隍(护城壕),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恕立擒府中大豪一人,会将吏将斩之。宗族号诉,宾佐竞前请救,大豪叩头流血,请翌日集事,违期甘死。恕令械之以徇,民皆恐慄,无敢后期者,数日功就。会契丹引去,知澶州,驿召为河北路营田制置使。太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执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太宗曰:“卿第行,朕思之。”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陕路诸州,承孟氏旧政,赋税轻重不均,民前后击登闻鼓陈诉,历二十年,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锐,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恕奏晔擅改法,计果州一岁亏上供绢万余。晔坐削一任免。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恕敛板蹙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者或至三四。太宗以其忠,多从之。迁礼部郎中,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真宗嘉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契丹内寇           寇:侵犯
B.营田之议遂寝         寝:止,息
C.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具:准备
D.屡趣之               趣:通“促”,催促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无敢后期者
B.诏下本道官吏,因循不理
C.会受诏按覆,即便宜行之
D.恕敛板蹙缩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若使之冬持兵御寇
天涯若比邻
今之戎士皆以募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太宗或未深察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无寇则耕,寇至则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下列事件编为四组,都能够表现陈恕有才***一组是
①受诏增浚城隍,数日功就
②直言以对,营田之议遂寝
③奏晔擅改法,晔坐削一任免
④悫执奏事,终不改易
⑤恐真宗生侈心,久不进中外钱谷以闻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疏浚护城壕,执行命令从本府豪强开始,对百姓起到了震慑作用,保证了工程在短时间内完工。
B.陈恕从古今兵源的对比上指出了营田之议的后果,最终说服了宋太宗。
C.陈恕为人忠诚,奏事时,即使在被皇帝责备时,仍能坚持阐述自己的意见。
D.陈恕担心年青的真宗皇帝贪图享乐,故不愿将国库的钱粮数目上报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器用取于民者不时集。(3分)
(2)俟意稍解复进。(2分)
答案

1、C
2、A
3、D
4、D
5、C
6、(1)从老百姓那里所征用的器具不能按时征集。
(2)(陈恕)等(太宗)情绪稍微消释再上前。
解析

1、C(具:陈述)
2、A(后期:拖延期限)
3、D(A若1:如果,若2:好像;B以1:介词,用,以2:动词,任用;C或1:有的,或2:或许)
4、D
5、C(坚持陈述自己的意见并不是在被责备之时)
6、见译文
参考译文: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因精明强干闻名,掌管大名府。当时契丹人经常侵犯边境,他受皇帝命令增深城隍(护城壕),当时从民间征收物资不太及时,陈恕立刻抓了府中一个强横的人,要斩他,那人的宗族亲属以及其他官员都来求情,那人磕头磕得流血,说次日一定完成任务,否则甘愿受死。陈恕让他带着镣铐游街示众,百姓们都很害怕,没有敢误期的,几天就完成了。正好赶上契丹撤军,改任澶州太守,皇帝又下旨召为河北路营田制置使。太宗告诉他农战之旨,陈恕说:“古代士兵从百姓中来,敌人不侵犯就种地,敌人来就抵抗。现在士兵都是招募来的,一世都靠政府供应,您要突然让他们冬天御敌,春天耕种,若果他们生出什么变故,后悔就来不及了。”太宗说:“你尽管先做着,朕再想想。”陈恕走了几天,果然下诏令士兵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就被搁置了。陕西的几个州,由于以前孟氏苛政,税赋沉重,百姓不断上告,持续了20年,皇帝下诏让当地官员调查,但他们置之不理。转运副使张晔年少气锐,正好赶上皇帝下诏调查,他在这过程中有些违规举动。陈恕就参奏他擅自修改法律,经调查他所在州一年少上供绢万余匹,张晔被免职。陈恕在殿上奏事,太宗有时没有深查,当面发怒,他就以手板挡脸不断后退,直到大殿墙壁,好像无处容身。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恭谨得上前奏事,不改变自己立场,像这样的事很多,太宗大多因为他的忠心,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提升至礼部郎中,真宗即位,加户部郎中,命令他把京师内外的钱粮统计一下报上。陈恕许久不上报,皇帝催促多次,陈恕说:“陛下年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恐怕生奢侈之心,臣因此不敢上报。”真宗很赞许。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袁涣,陈郡扶乐人也。郡命 为功曹,后辟分府,举高第。刘备之为豫州,举涣茂才。后避地江淮间,为袁术所命。术每有所咨访,涣常正议,术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礼也。顷之,吕布击术于阜陵,涣往从之,遂复为布所拘留。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布诛,涣得归太祖(指曹操)。涣言曰:“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兼抚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与之死而可与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内赖公,得免于危亡之祸,然而民未知义,其唯公所以训之,则天下幸甚!”太祖深纳焉。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太祖从之,百姓大悦。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赐甚多,皆散尽之,家无所储,终不问产业,乏则取之于人,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 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卷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辟公府,举高第 高第:官吏考核中的高等。
B.布初与刘备和亲,后离隙 和亲:和睦亲近。
C.迁为梁相,为政崇教训 教训:从失败中获得认识
D.恕思而后行 恕思:本着宽恕的原则思考。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涣往从之,为布所拘留 B.涣颜色不变
C.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义 D.恕思而后行,外温柔而内能断
3.以下六句话,分别是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袁涣崇尚道义、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   )
①涣常正议,术不能抗
②布欲使涣作书詈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
③夫兵者,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④为政崇教训,恕思而后行
⑤不为白敫 察之行,然时人服其清
⑥时有传刘备死者,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吏,独不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袁涣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处处维护刘备的形象,身在曹营而心系故主。
B.袁涣不畏权势,据理力争,审时度势,体察民情,虽然不拘细行,仍然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涣虽然通晓军事,但是反对不义的战争,力劝曹操不可发动师出无名的战争。
D.袁涣温和坦诚,重义轻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对曹操屡有劝谏,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然敬之不敢不礼也。
(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
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②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轍③。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④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
穆公曰:“何马也?”
对曰:“牝而黄⑤。”
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⑥。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⑦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⑧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
① 子姓:子孙,这里指儿子。
② 形容:形状,形貌。
③ 绝尘:蹄不沾尘。弭(mǐ)轍(zhé):没有足迹。弭,止、息。
④ 纆(mò):以挑东西的绳索代“挑”。
⑤ 牝(pìn)而黄:黄色的母马。牝,雌性的鸟、兽。
⑥ 牡(mú)而骊(lí):黑色的公马。牡,雄性的鸟、兽。骊,纯黑色的马。
⑦ 色:纯色。物:杂色。
⑧ 天机:天赋的悟性。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①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相:
②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      与共:
③穆公不说                  说:
④一至于此乎                一: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加点词,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①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皋之相者
②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乃有贵乎马者也
A.①意思相同,②不同B.①②意思均相同
C.①意思不同,②相同D.①②意思均不同
答: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②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
4.为了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作者运用了               的写法,既赞扬了九方皋的相马本领,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分)
5.本文写九方皋高超的相马技术,他能够识别千里马是因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论语• 公冶长第五 》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贡认为自己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自己却只能推知两件事。
B.孔子同意了子贡的看法,认为颜回的确有些方面甚至连自己都比不上,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扬和喜爱。
C.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并无责备之意。
D.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他从此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2.孔子为何对颜回大加赞赏?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孟子》章节,按要求回答(6分)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③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 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③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 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 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1)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对呆不胜说:“假定有个楚国大夫在这里,想让他的儿子学齐国话,那么请齐国的人教他呢,还是请楚国的人教他呢?”孟子其实心里明白,故意一问罢了。
B.如果一个楚国人向齐国人学习齐国语言,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天天用鞭子打他,逼他学齐国话,他也不可能学会的。孟子强调的是环境的影响。
C.如果在王宫中的人,不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也一定会变好的。
D.薛居州是个好人,如果大家都如同他一般,那么社会也会变化的
(2)孟子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意在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贫不自振振:振作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辞:辞别
C.李邕奇其材奇:感到惊奇D.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激:激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出污泥而不染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地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