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8 期中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士择所从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誉,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黩近——黩近:亲近
B.柔举家河北——适:到
C.子去乎——盍:何不
D.袁公多端寡要——寡要:少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汉士择所从”的一组是(     )
①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 ②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
③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 ④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 
⑤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 ⑥策从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自从平定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来保全自己。
B.郭嘉是一位有远见的汉士,他初次见到袁绍,就觉得袁绍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于是劝说袁绍的谋臣辛评离开袁绍。
C.文章列举的一些汉士,更多的是投奔曹操,作者这样安排,可以更加突出这些汉士的远见卓识。
D.作者对荀彧、和洽、高柔、郭嘉、杜袭、赵俨、繁钦、刑颙、吕范、周瑜、诸葛亮等汉士的选择都持肯定态度。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A
4.(1)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打算带领家乡人躲避一下。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关系很亲密,不同意他的看法。
  (2)我们之所以一同来荆州,是因为想保全自己等待时机而已。你若表现才能不停止,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昔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今臣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B.①今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②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①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②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
D.①复始甘茂田宅赐之②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2.以下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有明“封甘罗以为上卿”原因的一项是(     )
①臣请行之
②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③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④令装治行
⑤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⑥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张唐不肯去燕国做丞相,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发到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县大——耸:震惊。
B.以公少年之——易:更换。
C.甲不能士——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其役——蠲:免除。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为官“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
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发生饥荒,安抚、转运使指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王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药、;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华美衣裳。
(2)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chù),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虡,jù,古代悬挂乐器的架子中间的木柱)。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庶民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闾里监门,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有万国。何则?以行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卒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士之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鄙野闾里监门,安可得而有乎哉?”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弗宝贵矣,且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节选自《国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礼贤下士
B.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受到奴役
C.下则鄙野闾里监门——边远偏僻
D.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尊贵显达的地位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颜斶隐士风骨的一组是(     )
①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②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③以行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
④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
⑤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⑥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斶是一个刚直不阿、观察敏锐、洁身自好而又向往淡薄宁静生活的隐士。
B.齐宣王的左右极力夸耀齐宣王富有尊贵、人心所向的情景,其目的是为了驳斥颜斶“士贵耳,王者不贵”的观点,同时迎合讨好齐宣王。
C.颜斶讲述古时圣明君主“行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而得天下的事例,目的在于讽喻齐宣王,启示他要治理好天下,就要广施德行,广纳人才,选贤任士。
D.颜斶以璞玉自比,说璞玉生在深山中,经过加工制作就受到了破坏,就不再是宝物值得珍爱,也就不完好了。表明其不愿出仕、洁身自好、渴望过淡薄宁静的隐士生活的愿望。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为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通乎己之不足,则不与物争矣。愉易平静以待之,使夫自得之;因然而然之,使夫自言之。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少人则说者持容而不极,听者自多而不得。虽有天下,何益焉?是乃冥之昭,乱之定,毁之成,危之宁。故殷周以亡,比干以死,悖而不足以举。故人主之性,莫过乎所疑,而过于其所不疑;不过乎所不知,而过于其所以知。故虽不疑,虽已知,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若此则是非无所失,而举措无所过矣。
  夫尧恶得贤天下而试舜?舜恶得贤天下而试禹?断之于耳而已矣。耳之可以断也,反性命之情也。今夫惑者,非知反性命之情,其次非知观于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则奚自知其世之不可也?奚自知其身之不逮也?太上知之,其次知其不知。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周箴》曰:“夫自念斯学,德未暮。”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名不徒立,功不自成,国不虚存,必有贤者。贤者之道,牟而难知,妙而难见。故见贤者而不耸,则不惕于心。不惕于心,则知之不深。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故当今之世,求有道之士,则于四海之上,山谷之中,僻远幽闲之所,若此则幸于得之矣。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太公钓于滋泉,遭纣之世也,故文王得之而王。文王,千乘也;纣,天子也。天子失之,而千乘得之,知之与不知也。诸众齐民,不待知而使,不待礼而令。若夫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周公,可谓能听矣;齐桓公之见小臣稷,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皆可谓能礼士矣。(选自《吕氏春秋·谨听》,有删改)
  [注]①一沐而三捉发: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比喻求贤殷切,礼贤下士。②比干:商纣王大臣。纣王昏庸无道,比干多次强谏,被纣王挖心而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者自而不得——多:增加
B.必察之以法,验之以——数:(一般)规律
C.今夫者,非知反性命之情——惑:糊涂
D.则强者胜弱,众者寡——暴:残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殷周亡/子路行
B.故见贤者不耸/未有仁遗其亲者也
C.乱莫大无天子/天下之水,莫大
D.齐桓公见小臣稷/道不行,已知之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正面论证“谨听”的一组是(     )
①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
②悖而不足以举
③不深知贤者之所言,不祥莫大焉
④故文王得之而王
⑤周公,可谓能听矣
⑥魏文侯之见田子方也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能听从他人意见,不能使人们畅所欲言,那么就会颠倒黑白、扰乱安定、毁坏成功、危害安宁,殷周灭亡,比干被***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B.作为一国之君,在他所不怀疑的方面以及他所知道的方面更应该小心谨慎,多听从他人意见,因为这些方面往往比怀疑和不知道的方面更易出错。
C.贤能之人极为重要,获取名声、建立功业、保有国家都需要贤者;但贤能之人的方法又深奥得难以知道,精妙得难以看出,因而国君要深入了解。
D.当今虽是太平盛世,君主贤德,国泰民安,但仍然需要到荒僻的四方、山谷之中、偏僻幽远的地方寻找贤能之士,礼遇他们,使他们竭尽所能。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国之主反此,乃自贤而少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贤问,三代之所以昌也。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之,则何欲而不得?何为而不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