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辽宁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奋既洗沐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曰:“善。君休矣!”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之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注]①乃者:往日,上次。②顜(jiǎng):明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召为丞相史——除:授予官职
B.从吏幸相国召之——按:处置
C.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趣:以……为兴趣
D.然百姓秦之酷后——离:通“罹”,遭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表明曹参“清净无为”的一组是(     )
①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②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
③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④吏舍日饮歌呼 ⑤亦歌呼与相应和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以史学家的眼光,评价曹参战功的获得借助了淮阴侯韩信的才干和力量。
B.汉惠帝惊怪相国不理政事,怀疑是轻视自己,于是叫曹参的儿子回家后试着私下随意问问他的父亲怎么回事。
C.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法令,办事无所变更,日夜痛饮醇厚的美酒。
D.曹参起初卑微的时候,跟萧何交好;等到后来一个做了将军,一个做了相国,有了深交。萧何在临终时,向皇上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C
3.D
4.(1)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束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2)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八月望前一日,入雁荡,按图记以求名迹,则芜没者十之七矣。访于众僧,咸曰:“其始辟者,皆畸人也。庸者继之,或摽田宅以便其私,不则苦幽寂去而之他,故蹊径可寻者希。”过华严,鲍甥率众登,探石龙鼻流处,余止山下。或曰:龙湫尚可至也。遂宿能仁寺。
  诘旦,舆者同声以险远辞。余曰:“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沿涧行三里而近,绝无险艰。至龙湫庵,僧他出。樵者指道所由,又前半里许,蔓草被径,舆者曰:“此中皆毒蛇貍虫,遭之,重则死,轻则伤。”怅然而返,则老僧在门。问故,笑曰:“安有行二千里,相距咫尺,至崖而反者?吾为子先路。”持小竿,仆李吉随之,经蒙茸则手披足踏。舆者坦步里许,径少窄,委舆于地,曰:“过此则山势陡仄,决不能前矣。”僧曰:“子毋惑,唯余足迹是瞻。”鲍甥牵引,越数十步,则蔓草渐稀,道坦平,望见瀑布。又前,列坐岩下,移时乃归。舆者安坐于草间,并作乡语怨詈老僧曰:“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嗟乎!先王之道之榛芜久矣。众皆以远迹为难,而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实近且易也。孔、孟、程、朱皆因于众厮舆,而时君不寤,岂不惜哉!夫舆者之诳即暴于过客不能谴呵而创惩之也而怀怒蓄怨至此况小人毒正侧目于君子之道以为不利于其私者哉此严光管宁之俦所以匿迹销声而不敢以身试也。
(清·方苞《记寻大龙湫瀑布》)
  【注】①摽:把持。②厮舆:旧时指仆役一类的人。③暴:施加恶行,欺侮。④毒:怨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蔓草径——覆盖
B.经蒙茸则手足踏——分开
C.舆者坦里许——步伐
D.并作乡语怨老僧曰——责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芜没十之七矣 故蹊径可寻
B.访众僧 委舆
C.过此山势陡仄 越数十步,蔓草渐稀
D.至崖反者 不知苟有识道者为之先
3.以下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A.其始辟者,皆畸人也
B.又前,列坐岩下
C.唯余足迹是瞻
D.舆者安坐于草间
4.下列对作者有关观点与文章手法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寻大龙湫瀑布”为线索,由按图记到问众僧,继而鲍甥率众寻,老僧作向导,可见作者一行寻找大龙湫瀑布费尽了周折。
B.作者认为,那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荒芜废弃,是因为继承者或把持田宅来为自己求得利益,或苦于偏僻寂寞而离开到其它地方去了。
C.抬轿子的人曾几次欺骗作者等人,因此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只要有“识道”的人带路,远道可以成为近道,难道可以变为易道。
D.结尾缘事明理,从“寻大龙湫瀑布”之行联想到孔、孟、程、朱的学问在当时不能被人理解的原因,从而丰富了文章的社会内涵。
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夫 舆 者 之 诳 即 暴 于 过 客 不 能 谴 呵 而 创 惩 之 也 而 怀 怒 蓄 怨 至 此 况 小 人 毒 正 侧 目 于 君 子 之 道 以 为 不 利 于 其 私 者 哉 此 严 光 管 宁 之 俦 所 以 匿 迹 销 声 而 不 敢 以 身 试 也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姑往焉,俟不可即而去之,何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自耀其明,而征吾辈之诳,必众辱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遵字孟公,杜陵人也。遵少孤,与张竦伯松俱为京兆史。竦博学通达,廉俭自守,而遵放纵不拘,操行虽异,然相亲友,哀帝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并入公府,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又日出醉归,曹事数废。西曹以故事谪之,侍曹辄诣寺舍白遵曰:“陈卿今日以某事谪。”遵曰:“满百乃相闻。”故事,有百谪者斥,满百,西曹白请斥。大司徒马宫大儒优士,又重遵,谓西曹:“此人大度士,奈何以小文责之?”乃举遵能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久之,与扶风相失,自免去。
  槐里大贼赵朋、霍鸿等起,遵为校尉,击朋、鸿有功,封嘉威侯。
  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沾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阁出去。遵大率常醉,然事亦不废。
  长八尺余,长头大鼻,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门,曰陈孟公,坐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曰陈惊坐云。王莽素奇遵材,在位多称誉者,由是起为河南太守。既至官,当遣从史西,召善书吏十人于前,治私书谢京师故人。遵冯几,口占书吏,且省官事,书数百封,亲疏各有意,河南大惊。数月免。
  久之,复为九江及河内都尉,凡三为二千石。而张竦亦至丹阳太守。后俱免官,以列侯归长安。竦居贫,无宾客,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而遵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先是,遵常谓张竦:“足下讽诵经书,苦身自约,不敢蹉跌,而我放意自恣,浮沉俗间,官爵功名,不减于子,而差独乐,顾不优邪!”竦曰:“人各有性,长短自裁。子欲为我亦不能,吾而效子亦败矣。虽然,学我者易持,效子者难将,吾常道也。”
  及王莽败,二人俱客于池阳,竦为贼兵所***。更始至长安,大臣荐遵为大司马护军,使匈奴。单于欲胁诎遵,遵陈利害,为言曲直,单于大奇之,遣还。会更始败,遵为贼所败,时醉见***。(节选自《汉书·游侠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略涉传记,于文辞——赡:富足,充足。
B.遵几,口占书吏——冯:通“凭”,靠着。
C.足下诵经书,苦身自约——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D.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会状——期:约会。
2.以下句子中,分别表明陈遵“放纵不拘”和“富有才华”的一组是(     )
A.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 复为九江及河内都尉,凡三为二千石
B.而遵昼夜呼号,车骑满门,酒肉相属 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
C.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 遵陈利害,为言曲直,单于大奇之
D.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 时时好事者从之质疑问事,论道经书而已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遵为人放纵不拘,张竦清廉节俭,二人虽操行不同,却互相亲近友爱。文章多次拿张竦和陈遵对比,衬托出陈遵“放意自恣”的性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B.陈遵热情好客,大宴宾客时,把客人的车辖投入井中,不让他们离开。一位刺史和尚书有约却无法脱身,只得去拜见并请求陈遵的母亲,才得以从后门出去。
C.陈遵在公府为官的时候,每日喝醉酒后才归来,官署的事都耽误了。官署旧例,如犯错满百将被罢官,陈遵最终被罢官。
D.陈遵虽放纵不拘,好酒任性,但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受到王莽和匈奴单于的赏识。但在最后,还是因兵败时酒醉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府掾史率皆羸车小马,不尚鲜明,而遵独极舆马衣服之好,门外车骑交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单于欲胁诎遵,遵陈利害,为言曲直,单于大奇之,遣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物情俱轻,宜从减——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乎——戾:违背,违反
C.其所尝行赂者——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尊敬,仰慕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郑玄传(节选)
  ⑴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⑵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⑶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⑷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⑸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注]:①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②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③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④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常学官(     )
②玄因从诸疑义(     )
③大将军何进闻而之。(     )
④遣使玄(     )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东无足问者——玄不受朝服,而幅巾见。
B.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玄从质诸疑义
C.入西关——闻玄善算,召见于楼
D.皆得未闻——得无教我猎虫耶?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⑸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答刘仲鲁书
(清)马其昶
  ⑴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指而挥之去,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哉?
  ⑵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吝。”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
  ⑶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
  [注]①嚵(chán)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②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不能吃饱。③《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④指:通“恉”,情意。⑤蓬累:飘泊流落。⑥金车: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
1.下列分析文章第⑴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善相旌,过相敕”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
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
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
D.因为不能长期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
B.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C.腐朽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
D.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
4.第⑵段中引用《易》中话的作用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本文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