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安徽省期末题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下列对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排列第二
B、夫人之相——与:给予,交给
C、可乐也——信:确信
D、况修短随化,终于尽——期:动词,至,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以游目骋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B、引为流觞曲水。——有志矣,不随止也。
C、无丝竹管弦之盛。——趣舍万殊。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雄也。——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王羲之,东晋琅琊临沂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因做过右军将军,后代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是王羲之当场写就的。
B、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
C、作者总是面对古人对死生之事发生感慨的文章,悲伤感叹,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D、本文虽是书序,但立意高远。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生死观,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对两晋政治恐怖,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杀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
答案
1、D
2、C
3、D
举一反三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先是运道艰险,舟车不通,驴马负载,僦五致一。诩乃自将吏士,案行川谷,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诩始到郡,户裁盈万,及绥聚荒余,招还流散,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节选自《后汉书》)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后羌武都——寇:进犯
B.诩出城奋击——因:趁机
C.以不虞——戒:防备
D.诩贼当退——计:谋划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B.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
C.明日悉陈其兵众
D.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3.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虞诩有“将帅之略”的一组是[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①迁武都太守,引见嘉德殿,厚加赏赐②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
③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④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⑤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⑥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选出下列短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锄棘矜 ②钩长铩 ③万之势 ④大 ⑤一夫作
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
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
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
2、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且天下非小弱也——一作难,而七庙
B、万乘之势——以天下之士
C、秦以区区之地——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D、序八州而同列——强国请服,弱国入
3、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4、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5、翻译: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 壁 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纵一苇之所——如:往
B、正襟坐而问客曰——危:端正
C、方其破荆州,江陵。——下:往下游走
D、不知东方之白——既:已经
2、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苏轼旷达洒脱思想感情的一组是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

①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④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对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水势很大
B.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的样子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苍苍:(草木等)深绿色
2.下列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窈窕之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B.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C.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D.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3.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而今安在哉?
5.《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到则草而坐——披,拨开
B.梦亦同——趣,意趣
C.始指之——异,感到……奇异
D.外与天——际,交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日与徒上高山——杳不知所之也
B.穷山之高止——蟹六跪二螯
C.皆在衽席下——唯江上清风
D.万化冥合——嬴而不助五国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行为描写,表现了作者游览时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B.第一段先写始得西山之前游览他山的经历,极言平日游览之胜,为的是反衬西山之怪特和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C.文章用游记的笔法,记叙了发现、奔赴、攀登西山的经过,并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了西山之高之美。
D.作者用“游于是乎始”否定向之所游,强调只有在西山上才能真正体验到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愉悦。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