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
答案
小题1:(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小题2: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分析意境型答题模式: ①提问方式:分析这首诗意境(或情与景),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解答分析:意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③答题步骤:A、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B、联想和想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C、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D、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不能只“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小题2: 试题分析: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即可。“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憨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小题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6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
阅读下面的词歌,回答后面问题。(8分)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小题1:诗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这首诗在内容表达上最突出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①,晓日明村坞②。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注]①洲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这里指水边山地。②村坞:村落。 小题1:“风惊夜来雨”在《藏海诗话》中宋人吴可说 “‘惊’字甚奇”,你怎么理解?(4分) 小题2:“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小题1:这首词的词眼应是上阕中的“愁”字,请结合全词意境,简析词人在此一共抒写了几重愁情?(4分) 小题2:下阕 “云破月来花弄影”为本词千古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请说说“弄”字在此的妙处。(4分)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小题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小题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