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这首词运用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丑奴儿辛弃疾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这首词运用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首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渲染了一个什么字?(2分)
答:                ▲            ▲                ▲              
(2)作者在“识尽愁滋味”之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4分)
答:                ▲            ▲                ▲              
(3)作者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来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            ▲                ▲              
答案

(1)(2分)对比。愁。  (2)(4分)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3)(4分)秋色入心即为“愁”,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后两问意思对即可)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所写景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3分)
(2)全诗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问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诗歌的前两句用怎样的手法,吐露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3分)
(2)前人评论此诗的三、四两句,奇趣横生,尤其是“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为什么?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①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杜甫晚年过江峡作《旅夜书怀》诗云:“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后人常将此二诗颔联加以比较,或称“李虽壮而杜骨力过之”,或称“未容优劣,二者皆有兴会”。
【注】①渡荆门送别:开元十四年,李白由三峡初次出蜀,作此诗。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自此以东,地势平坦。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 ②海楼:海市蜃楼。(1)李白与杜甫,世称       ,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1分)
(2)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李诗画线句。(3分)
(3)后人对李、杜诗颔联有两种评价,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1)仔细品味这首诗,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2分)
(2)这首诗的首联与尾联中最凝练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文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