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9分)白帝1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2尽,恸哭秋原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9分)白帝1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2尽,恸哭秋原何处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9分)
白帝1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2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1. 此诗歌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其时,安史之乱结束已三年,唐王朝盛世难再。诗人此间流寓夔州,还作过《秋兴》等诗。
2. 诛求:勒索,敲诈。
小题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民歌的复沓句法写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登上白帝城楼,只见云气翻滚,从城门中腾涌而出;城下大雨倾盆,使人觉得城还在云雨的上头。
B.颔联中“高江”对“急峡”,“古木”对“苍藤”,对偶工稳,铢两悉称;“雷霆”和“日月”各指一物(“日月”为偏义复词),上下相对,形象凝炼而集中。
C.颈联写归马在原野里悠闲吃草,人们在家中悠闲度日的恬静场景,传达出诗人的无穷感喟,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鲜明对照。
D.尾联以典型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现实。“何处村”是说辨不清哪个村庄有人在哭,造成一种苍茫的悲剧气氛,实际是说无处没有哭声。
小题2:诗人怀着怎样的心情,描述了“安史之乱”后底层百姓怎样的生活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归来的战马悠闲地出现在原野上,然而征人未归,村庄十室九空,战乱后田野乡村荒芜凋敝。或者说秋收时节,那些可怜的寡妇被横征暴敛压榨得一无所有,村村户户到处都是哀痛的哭声。(3分)诗人怀着极大的忧思和同情描写了战乱结束后百姓的凄惨生活,悲愤之情溢满字里行间。(3分)
解析
(颈联写荒原上闲蹓着的“归马”和横遭洗劫后的村庄,传达出诗人无穷的感喟和叹息,和前两联急骤的调子形成了鲜明对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忆王孙 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王孙:本指贵族公子,词中指代抒情主人公的丈夫。
小题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写到了“断魂”,上面这首词也写到了“断魂”,那么,两篇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试作具体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登多景楼 【南宋】刘过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固怀人频对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
【注】①多景楼:位于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南宋名将韩世忠等曾在这一带击败金兵。②诸公:指投降派。③使客:求和的使者。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登上多景楼远望,眼前之景雄伟壮阔,但因大宋山河破碎,不禁愁绪满怀,无限感慨。
B.颔联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诸公”媚敌求荣的无耻,表达了诗人悲恨交加的思想感情。
C.颈联写诗人因怀人在北固山多景楼借酒浇愁,看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内心对收复失地又充满了希望。
D.本诗写景的笔墨极简省,重在抒写诗人感慨,沉郁悲壮,其风格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相近。
②尾联“西风战舰成何事,空送年年使客舟”,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这首宋词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
张孝祥①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①张孝祥:南宋爱国词人。此词是其辞官归隐途经岳阳楼时所作。②沉累:亦作“湘累”,指沉江的屈原。累,无罪被迫而死的人。
小题1:上片以“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作结,有何作用?(4分)
                                                                              
                                                                              
小题2:简析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②题。(7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诗人李颀的晚辈。②关城:古时指函谷关和潼关。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诗人清晨送魏万启程,“微霜”二字,点明送别是在深秋时节。
B.第三、四句写游子魏万在路途中看到南飞的鸿雁、冷寂的云山,倍感惆怅。
C.“关城树色催寒近”借树色的变化表现季节的变化,好像寒气是树色催来的。
D.“御苑砧声向晚多”与李白的名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写画面相近。
②结合全诗,简述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离亭燕   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②蓼屿:长有蓼草的小岛。③低亚:低垂。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起笔开阔,以独有的眼光审视秋天清朗萧疏的明丽,风景如画别有一番韵味。
B.上阕第三四句写雨后晴空万里,江波潋滟,天水相连,浑然一色,望不到水的尽头。
C.下阕第一二句写船帆高挂酒旗低垂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盛衰亡之事的感叹。
D.最后两句写词人倚在高楼栏杆上,看着冬日的太阳默默地西沉,更增加其惆怅之情。
(2)“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这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