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咏怀(其一)阮 籍注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阮籍:字嗣宗,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咏怀(其一)阮 籍注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注:阮籍:字嗣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怀(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在“竹林七贤”中最具诗名。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一句的“鉴”字用得很妙,请分析其妙处。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
(1)“薄帷鉴明月”,是写明亮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帘照射进来。“薄帷”与“明月”本来都没有生命,但经过“薄帷”的“鉴别、筛选”,“明月”变得模糊起来。隐约朦胧的月光,极易唤醒心中的哀情,勾起人生变幻无常的伤感。月光给人以寒意,清风吹来,这层寒意便随之加深加重。
(2)一只离群之雁在野外号叫,惊恐的鸟儿在林子里蹿飞不停。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孤鸿凄厉的号叫,鸟儿遇惊在月光下乱飞的影子,这一声动,一形动,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衬托出了夜的死寂。
其次采用象征手法。孤鸿乃失群之雁,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感慨无处诉说。而那在月光下如鬼魅般飞来飞去的鸟儿,更暗示如影随身的惊惧感让诗人难有一时一刻的安宁。可又偏偏身处夜之笼罩之下,夜是喻指司马氏专权制造的恐怖氛围,在无边际的惊惧中,诗人的承受力已达极限,犹似惊弓之鸟。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双调]殿前欢 梅花
(元)景元启
  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
注:①逃禅老笔:南宋画家杨无咎,号“逃禅老人”,以擅画梅花著称。②据:靠。咱:句末语气词。③大都来:只不过。
(1)“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一句中的“疏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似神来之笔,摹态传情,十分生动。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3)请简要分析“梅花是我,我是梅花”一句的含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萤 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①赵执信: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其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脱俗。②“质”即“体”。《礼记·月令》当中有“腐草为萤”的说法。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萤火虫的诗,构思新颖,语言不事雕琢。
B.开头二句以人格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轻盈自在的形象。
C.“虽缘草成质”二句是说萤火虫虽身世卑微,却不趋炎附势。
D.“幽人”,幽居之人,隐士。“落空阔”指飘飞在广阔的夜空。
(2)这首诗和陆游的《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就内容而言都属于  诗,其特点是_________。
(3)对这首诗中“处囊”二字,有人理解为用了“囊萤映雪”的典故,有人认为是用了《毛遂自荐》中“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典故,还有人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请结合此诗的寓意,谈谈你的意见。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
陆 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蛩:知了。②《长杨赋》:西汉辞赋家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
(1)陆游,字务观,号_________,南宋杰出爱国词人。这首词从风格上看,应属_________派作品。
(2)前人评价这首词,认为末句中的“悔”字为全词精要之处,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说说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更漏子
毛文锡
春夜阑,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  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千结。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飞燕。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2)请举例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情感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古离别
韦 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①毵毵(sān):柳叶枝条下垂貌。②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1)恰当巧妙地运用虚词,可以细微周到地表情达意,活跃情韵。这两首诗都用了一个虚词“更”,请分析此词在两首诗中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比较两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不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