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泰山的石头黄水成①游泰山这样的千古名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②我从中天门开始登山,一路拾级而上。隆冬时的泰山,漫山白雪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泰山的石头 黄水成 ①游泰山这样的千古名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②我从中天门开始登山,一路拾级而上。隆冬时的泰山,漫山白雪连片,脚下积雪成冰。泰山上许多古树的叶子都落光了,枝桠冷峻地童指天空,满山乔木墼然无言,少了一些郁郁葱葱,泰山于萧瑟中更见风骨。一缕晨阳从山头上斜照下来,照在这登山的盘道上,这黄褐色的石阶,这黛青色的石壁,还有这灰白、灰黑、灰绿的山石,凛凛然,一山的石头都在这萧瑟中露出了本色,千百年来风雨盘剥,千万年来傲然兀立,成了齐鲁大地最坚挺的脊梁。只要轻轻一闻,一股历史烟尘味就扑面而来。 ③不由得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这一山的石头。它既不温润如玉,也无艳丽的色泽,它粗粝得近乎一棵老松的表皮,加上黑灰色,泰山的石头古朴得近乎一个古人。然而,只要细细辨认,从这若隐若现的粗糙纹理中就不难看出,泰山的石头,浑厚、沉稳、凝重,它天生有坚硬、大气、磅礴的气质。这每一道纹理都富含地质的信息,它是大地母亲留下来再也无法改变的特有胎记。它的年轮,质地,色泽这些娘胎里带来的印记,都专属于泰山,泰山是这一山石头的姓氏。然而,成就泰山石头的厚重并不是它天然的质地,看这一片接连一片的石刻,一路上令人应接不暇,才明白,这一山石头都会说话。 ④即使你踏遍千山归来,也不得不承认,泰山石刻数量之巨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它几乎涵括了历朝书法发展的脉络。如把泰山石刻编册成书,它足以编制一部厚厚的文化史书。山的石刻,成其千古恐怕还不是书家挥毫泼墨的瞬间,它背后一定还有一双双巧手,才能活生生地把这些书法烙在泰山的石头上,才能毫厘不差,纤毫毕现地把写在绢帛写在宣纸上的字,刻到质地如此坚硬的石头上,这等于一次重新书写,石匠用錾子在石头上重新书写,他们在石头上复活了艺术,用石头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一个个瞬词,泰山的石头一下有了文化的人格。走近这里的每一片石刻,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古人似乎在排着队等你和他有一场对话,石头是他们的千年凭证,读着这里的石头就是在读一个汉朝人,读一个唐朝人,读一个个古人,他们把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的那些话留到今天对你说。 ⑤我久久地坐在盘道的台阶上,这几千级台阶铺陈出来的一条通天道,走过秦皇汉武,走过大唐帝王,也走过康熙乾隆,历史刻下这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他们是时代的地标,天之下的都是他们一个人的。但在君王心中,天土一定有比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君王,于是,他们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不远万里,浩浩荡荡地来到这座山上搞一个隆重的与天对话仪式——封禅!一代帝国的君王也要在泰山的石头留下几句对天说的话,让千秋万代的子民都能看到他的丰功伟绩。然而,君心莫测,帝王的心思又岂能那么好猜,他装在心底远比要说出来的内容丰富得多,绝非是刻在石头上的那简单的纪录。 ⑥我贴在粗粝的台阶仔细聆听,回荡在历史深处是那满山的号子声,是千千的劳工采石铺路的声音。然而,在这满山的石刻中,我独独找不到一块记载他们开山铺路的片言只字。这时候我忽听见錾子亲吻岩石的声音,千锤万凿后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他们是脚下的石阶,是最牢固的铺路石。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 (摘编白2010年12月1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说游泰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引导读者与这座千古名山做精神上的交流,体会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 B.第③段起承接上文,侧重描写泰山石头的地质特征,段末点出泰山石头的厚重更源于石刻的人文底蕴,领起下文。 | C.第④段写泰山上数量众多的历朝历代的石刻,可以沟通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 | D.第⑤段说作为“时代的地标”的帝王,还要不远万里来泰山用隆重的封禅仪式与天对话,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 | E.文章以泰山的石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由山石写到石刻和石匠,再到古代的帝王,由物及人,脉络清晰,层次清楚。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这句话的涵义。 |
答案
小题1:C 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2:①本段景物描写描摹出隆冬时节草木“默然无言”、冷寂萧瑟的泰山景致,烘托出一种雄浑、凝重的环境氛围;②为下文表现泰山的风骨、泰山劳工的气质,及写泰山石刻“都会说话”等内容作铺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3:(6分)【示例】①万千劳工以沉稳、坚毅的品格在泰山上开山铺路,凿石刻字,为帝王铭刻了丰功伟绩。②万千劳工开山刻石为泰山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石头上记载了一个个历史瞬间,赋予这座千古名山以文化的人格。③作者认为,是泰山劳工的劳动创造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由此表达了对泰山劳工的肯定和敬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对文章思路的考核的题目,C.“表达了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说法有误,第④段写泰山上的石刻主要的是表现石匠的创造;D.“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说法有误,作者以此来表现帝王的心思难测,石刻难以完全纪录。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景物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景物的特征,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答作用,特征是冷寂萧瑟,作用:烘托出一种雄浑、凝重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是注意语句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内容然后概括,此句是文章的结尾句,应该和文章的主旨有关,所以答题时要照顾全文,考虑作者的情感。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当他l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二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褛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说“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形象地表明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 | B.文章引用沈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他的评价,目的是为了突出沈先生在生活中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爱。 | C.“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表现了作者对逐渐失去质朴秀美的特质的边城的失望。 | D.最后一段运用比喻来叙写自己的感悟,启迪人们应该像沈从文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 E.文章以议论描写为主,用写实的笔调描绘湘西特有的美丽风情与温情,表现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小题2:文章多次写到“虎尾草”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这句话的涵义。(6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君始以校勘《宋元经解》客司寇家,其后诸公贵人考订文史,必以相属,而君尝就陆稼书先生问学,独阴以名义自砥。方稼书先生为当路所排,君上书崐山相国;其后仪封张中丞与江督噶礼互劾奏,谳③久未决,君上书安溪相国。在君见谓义不可以苟止,而以言之不与为众所咍④。君在举场数十年,所与比肩游好次第登要津,司贡举,每欲引手,君辄曲避,以是终无所遇。 康熙五十二年,诏求岩穴之士。时华亭王司空承修《尚书》,奏君参校;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余间诘其所以然?君曰:假予急功利,乃侘傺⑤到今邪?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既出京,会仪封公总督仓场,留主潞河书院;又逾年,然后归。今上嗣位,诏举孝廉方正,江苏布政使鄂公以君为举首,君老不能行,再书辞。大江以南,遂无列荐者。君内行饬修,遭母丧,既禫⑦,子孙请少进肉洎,君固不肯,时年六十矣。将终,语不及私,慨然曰:吾生独君臣义缺,命也夫! 铭曰: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 注: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ā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箚(zhā)子:古时官用上奏 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务进取者务:谋求 | B.多矜文藻矜:夸耀 | C.余间诘其所以然间:私下 | D.君固不肯固:本来 | 小题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可“敛其容”的一组是 ( ) ①独阴以名义自砥 ②每欲引手,君辄曲避 ③而君淹留逾时 ④遂无列荐者 ⑤君内行饬修 ⑥将终,语不及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朴村曾因为仪封张中丞和江督噶礼互相上奏折弹劾对方而长期没有结果一事,上 书给安溪相国。 | B.张朴村认为义是不可以因为苟且停止下来的,只因这一观点与众不同,所以大家才 纷纷讥笑他。 | C.与张朴村他并肩游学交好的人一个个获得了要职,管理着贡生和举人,他们每每想要伸手援助他。 | D.张朴村临终前表示自己此生惟一的遗憾是没有实现君臣大义,而且认为这是他自己 的命运所致。 |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余心异之,而君亦昵就余。 (2)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Intillectual Responsibilty)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 B.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 C.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 D.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 小题2: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3分) 小题3: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看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 B.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荣府的豪富奢华。 | C.刘姥姥家因为生活困窘、衣食不济,前去贾府寻求经济帮助,作者设置刘姥姥这个角色进贾府,形象地说明了“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的道理。 |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成为行乞的幌子,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 E.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小题2: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凤姐接待刘姥姥这门穷亲戚时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有人认为傲慢无礼,也有人认为比较得体。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今天我们该如何学雷锋 郑连根 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为雷锋题词以来,雷锋的形象从最初的十全十美,逐渐还原为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可谓走下了“神坛”。相应的,我觉得学雷锋的方式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力避过去学雷锋活动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 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是好的,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可是,毋庸讳言,我们过去学雷锋也一度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造成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尴尬现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过去那种“运动式”的学雷锋方式值得商榷,而学雷锋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的问题也让不少人“很受伤”。 学雷锋是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这说到底是道德领域的事,属于“道统”的范畴。道德是一种诉诸人们心灵的软约束,这种特点决定了它天然地不适合用强硬乃至强悍的方式去推行。若以强制的手段对人们推行道德教化,势必会催生形式主义,同时还会让人走向道德的反面:伪善。在还没有真正升起善心但又不得不做出种种善行之时,人们最本能的选择就是以伪善之举应付了事。 学雷锋活动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起的,免不了会有当时的历史烙印和时代局限,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是,我们今天再提倡学雷锋,理应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学雷锋是一件好事,但做好事也要有好的思路,好的方式和方法。 就现实情况而论,我认为学雷锋活动宜从两个方向用力。其一,中国人惯于“以吏为师”,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雷锋精神才能落到实处。从2012年2月6日到2月17日,《人民日报》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陆续发表了六篇“换届之际话官德”的文章,这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讨论了官德的重要性,提醒各级官员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在是非抉择中筑牢政德的基石”。我觉得各级领导干部若能做到以上几点,那便是把学雷锋落到了实处。 另外,提倡领导带头学雷锋还不要放松了监督机制的建设。道德软约束和制度硬约束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且二者常常是相得益彰的。古今中外的诸多事实都证明,只有权力作恶的空间被硬约束极大压缩之后,官员的道德操守才会有基本保障,而普通民众的道德水平也会水涨船高。 其二,改变过去那种生硬的“运动式”学雷锋的模式,代之以民间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模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的民间慈善力量和志愿者组织已成为一股健康清新的社会力量,他们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许多领域都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喝彩。可以说,他们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也一定会为学雷锋活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摘编自《济南日报》2012年3月5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学雷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雷锋五十年,雷锋的形象越来越模糊了,从最初的十全十美,逐渐还原为有血有肉,可谓走下了“神坛”。 | B.学雷锋过程中出现了“雷锋三月来四月走”,有人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欲所惑等方面的问题,让不少人“很受伤”。 | C.学雷锋要联系实际,关注中国人惯于“以吏为师”的现实情况,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雷锋精神才能落到实处。 | D.学雷锋要改变过去那种生硬的“运动式”,代之以民间广泛参与的志愿者模式,他们是雷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 小题2:结合文本,就“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3分) 小题3: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观点。(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