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故乡的榕树黄河浪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故乡的榕树黄河浪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①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也许是对榕树有一份亲切的感情吧,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味道。
②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吹出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循声跑来,摇动毛茸茸的尾巴,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狗又跑拢来……逗得小儿子嘻嘻笑,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③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榕树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④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⑤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S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中,我们都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放的凹槽,而它仍然顽强地活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它中空的那段凹槽当作一条“船”。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这条“船”不会前进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
⑥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沓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愿来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最难忘的是,每到过年的时候,老祖母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
⑦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头搁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掉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⑧“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吗?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吗?
⑨故乡的榕树啊……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一)》,略有删改。作者是福州长乐人,后定居香港)
小题1:“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故乡的榕树下,有哪些事情使“我”至今难忘?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第③段中“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鬈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一句,写出了榕树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3:作者在第⑦段中写道:“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悄悄”、“轻轻”、“静静”、“慢慢”这些叠音词在表达上有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4:作者不以“怀念故乡”或“忆故乡”为题,而以“故乡的榕树”为题。请探究其中的好处。(6分)
答案

小题1:①儿时与小伙伴在老榕树上玩“划船”游戏;②乡民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及祖母对“我”的疼爱;③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每点2分)
小题2:特点:高大魁伟、苍老遒劲、枝叶凝绿(3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榕树的赞美之情(1分),还暗寓着“乡愁”之浓,渗透着深沉而浓烈的思乡之情(1分)。
小题3:“悄悄”、“轻轻”、“静静”、“慢慢”等形容词的叠用,把动作表现得轻柔(1分),衬托出环境的静谧,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意境(1分),表现出音韵美(1分)。
小题4:①从内容上看,课文写的是故乡的两棵大榕树,榕树边的景物,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因此,用“故乡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②从表情达意上看,寄情于物,“榕树”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对榕树的描写、抒情,字字蕴真情,句句含深意,比起泛泛地写故乡,显得更集中,情感也更强烈而亲切。③从结构上看,“故乡的榕树”在结构上起线索作用,串起了一系列生动的场景。④从标题的艺术性看,以“故乡的榕树”为题,含蓄、生动醒目,富有感染力,更能吸引读者。若以“忆故乡”或“怀念故乡”为题,就显得平淡直白,缺乏魅力。(答出其中的3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题干内容在第四段提出,五、六、七三段都是回忆的内容,答案可从这三段中组织。第五段写儿时与小伙伴在老榕树上玩“划船”游戏;第六段写乡民们祈求“榕树之神”赐福及祖母对“我”的疼爱;第七段写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含意以及作者的情感。榕树的特点:高大魁伟、鬈曲飘拂的长须(苍老遒劲)、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枝叶浓绿)。作者的思想情感:一是赞美榕树,二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叠词的使用和表达效果。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小题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从标题、内容、选材、表情达意四个方面回答。从标题的艺术性看,现题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更能吸引读者。从内容上看,课文写的是故乡的两棵大榕树,榕树边的景物,作者所怀念的人、事、物莫不与榕树相关,对故乡的怀念是通过对榕树的怀念来表达的。因此,用“故乡的榕树”作标题准确、贴切。从选材方面看,故乡可回忆的东西太多了,一篇短文把什么都写进去不仅不可能,也过于繁杂。从眼前榕树下的“小小的儿童世界”生发联想,引出幼时的故乡榕树,再围绕榕树展开笔墨,确定取舍和详略。这样容易做到“形散神聚”。 从表情达意上看,寄情于物,在故乡榕树上灌注着作者浓烈的情感,对榕树的描写、抒情充满了柔情蜜意,字字蕴真情,句句含深意,比起泛泛地写故乡,显得更集中,情感也更强烈而亲切。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题目。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李泽厚
①传统画中的美学趣味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由“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
②北宋前期的宫廷画院,因为极度闲暇和条件优越,把追求细节的逼真写实,发展到了顶峰。所谓“孔雀升高必先举左”以及论月季四时朝暮、花蕊叶不同等故事,说明这种对细节真实的追求成了宫廷画院的重要审美标准。
③与细节真实并行更值得重视的另一审美趣味,是对诗意的极力提倡。与上述的孔雀升高等故事同时也同样著名的,是画院用诗句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等做题目,要求画师既含蓄又准确地表达诗意。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标准。
④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即已形成,南宋时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艺术意境。
⑤从马远、夏珪等南宋许多名家的山水小品如深堂琴趣、寒江独钓等来看,这一特色极为明显。它们大都是在工致精细的,极有选择的有限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中,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浓郁的诗情画意。细节真实和诗意追求正是它们的美学特色,与北宋前期那种整体而多义、丰满而不细致的情况迥异。它们在对有限对象的细节忠实描绘里,表达出某种较为确定的情调诗意。比起北宋的意境,南宋山水画题材、对象、场景、画面更小了,一角山岩、半截树枝都成了重要内容,占据了很大画面,但刻画却更精巧细致,抒情性更浓厚、鲜明。像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小幅里,空间感非常突出,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南宋山水画把人们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引向更为确定的方向,导向更为明确的意念或主题,这就是宋元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第二种艺术意境。
⑥这是不是“有我之境”呢?是,又不是。相对于第一种意境,可以说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有了更多的直接表露。但相对于下一阶段来说,它又不是:因为无论在对对象的忠实描写上,或抒发主观情感上,它仍然保持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诗意的追求和情感的抒发,尽管比北宋山水远为自觉和突出,但基本上仍属于对自然景色的真实再现。所以,它处在“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中,是厚重的院体画而非意气的文人画。它基本仍应属“无我之境”。                                        
(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中国画诗意追求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发展的三个阶段。(6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第⑤节的论证思路。(6分)
小题3:“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各有什么特点?(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
通往田野的小巷
刘亮程
①顺着一条巷子往前走,经过铁匠铺、馕坑、烧土陶的作坊,不知不觉地,便进入一片果园或苞谷地。八九月份,白色、红色的桑椹斑斑点点熟落在地。鸟在头顶的枝叶间鸣叫,巷子里的人家静悄悄的。很久,听见一辆毛驴车的声音,驴蹄滴达滴达地点踏过来,毛驴小小的,黑色,白眼圈,宽长的车排上铺着红毡子,上搭红布凉棚。赶车的多为小孩和老人,坐车的,多是些丰满漂亮的女人,服饰艳丽,爱用浓郁香水,一路过去,留香数里,把鸟的头都熏晕了。如果不是赶集日,老城的热闹仅在龟兹古渡两旁,饭馆、商店、清真寺、手工作坊,以及桥上桥下的各种民间交易。这一块是库车老城跳动不息的古老心脏,它的头颅如清真大寺般昼夜高昂,它的手臂时时背在身后,它的双腿埋在千年尘土里,不再迈动半步。
②库车城外的田野更像田野,田地间野草果树杂生。不像其他地方的田野,是纯粹的庄稼世界。
③在城郊乌恰乡的麦田里,芦苇和种类繁多的野草,长得跟麦子一样旺势。高大的桑树杏树耸在麦田中间。白杨树挨挨挤挤围拢四周,简直像一个植物乐园。桑树、杏树虽高大繁茂,却不欺麦子。它的根直扎下去,不与麦子争夺地表层的养分。在它的庞大树冠下,麦子一片油绿。
④有人说,南疆的维吾尔农民懒惰,地里长满了草。我倒觉得,这跟懒没关系,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在许多地方,人们已经过于勤快,把大地改变得不像样子,只适合人自己居住。他们忙忙碌碌,从来不会为一只飞过头顶的鸟想一想,它会在哪儿落脚?它的食物和水在哪里?还有那些对他们没有用处的野草,全铲除干净,虫子消灭光。在那里,除了人吃的粮食,土地再没有生长万物的权利。
⑤人只有缓慢下来,才会很从容地想想人之外的其他事情。人已经远远地走到其他生命前面了,完全没理由再急死忙慌地奔跑了。停下来,至少,放慢些脚步。
⑥库车农民的生活就像他们的民歌一样缓慢悠长。那些毛驴,一步三个蹄印地走在千年乡道上,驴车上的人悠悠然然,再长的路,再要紧的事也是这种走法。不管太阳什么时候出来,又什么时候落山。田地里的杂草,就在他们的缓慢与悠然间,生长出来,长到跟麦子一样高,一样结饱籽粒。
⑦在这片田野里,一棵草可以放放心心地长到老而不必担心被人铲除。一棵树也无须担忧自己长错位置,只要长出来,就会生长下去。人的粮食和毛驴爱吃的杂草长在同一块地里。鸟在树枝上做窠,在树下的麦田捉虫子吃,有时也啄食半黄的麦粒,人睁一眼闭一眼。库车的麦田里没有麦草人,鸟连真人都不怕,敢落到人帽上,敢把窝筑在一伸手就够到的矮树枝上。
⑧一年四季,田野的气息从那些弯曲的小巷吹进老城。杏花开败了,麦穗扬花;桑子熟落时,葡萄下架。靠农业养活,以手工谋生的库车老城,它的每一条巷子都通往果园和麦地。沿着它的每一条土路都走回到过去。毛驴车,这种古老可爱的交通工具,悠悠晃晃,载着人们,在这块绿洲上,一千年一千年地,原地打转,永远都跑不快,跑不了多远,也永远不要跑多快多远。
⑨不远的绿洲之外,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漠。
小题1:文章首段所描写的小巷有哪些特点?(4分)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6分)
小题3:第⑨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本文描写了库车小巷和田野的景色,请探究其中体现了怎样的情感取向。(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①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②“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③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缺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缺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④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⑤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⑥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便有一批中国知识份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小题1:本文指出读中国古书会出现哪些误区,请概括之。(4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4分)
小题3:结合文章④—⑥段,说说最后一段“殖民地的心态”有哪些表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梁启超传》序
刘再复
把一个人的传记几乎写成一部中国近代史,只有通过梁启超的传记才可能。梁启超作为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他打通了中国近代史各类关键性人物关系,包括政治层面就、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国内外层面的关系。在各层各类能够呈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人物关系网络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启承转合且举足轻重的人物。这除了得益于他先进的思想和巨大的多方面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他本身的两大特点:(1)他是一个拥有巨大书面文字语言又拥有巨大行为语言的双重存在,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因此,他既与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的人物关系密切,又与政治界、军事界、外交界、教育界、财政界的人物关系密切。也就是说,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2)他除了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之外还拥有一种无人可比的极为“谦和”的性辂魅力。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三个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又极为“谦和”的人物,这就是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他们成就巨大,但从不称霸,“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又谦让,能与各类人物坦诚交往又不丧失原则。这种性格魅力使他能够与袁世凯这种人相克相生,从而构成近代史变化万千又有主线的极为精彩的一页。如果写《康有为传》,就很难选择以传主及人物关系为基本构架的写法。因为康有为虽然比梁启超更有原创性(指思想理念)也更有深度,但他性格专断、固执、主观,名声很大又霸气十足,远离谦和作风,所以人际交往既缺乏广度,更没有如梁启超与黄遵宪、谭嗣同等交往中所蕴涵的如歌如泣的诗意。
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而把握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这在海外的中国史研究中,也曾有人感悟到,值得一提的是约瑟夫·列文森。他在一九五三年完成的重要著作的题目就叫做《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其内容也是通过对梁启超传的写作而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尽管列文森英年早逝,但他留下的这一著作却一直是海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绕不过的重要史学里程碑。他在书中留下一句著名的评价梁启超的话:“如果一个人拥有能够打开他所在囚笼的钥匙,那么他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梁启超早已冲破专制囚笼,并翱游于思想自由的普世天空与大地中。梁启超的思想体系,充满自由点,少有固定点。有人因此而攻击他“善变”,其实,他的所谓“善变”,恰恰是与时俱进,恰恰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不断地向真理靠近。他敬重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但是,当康有为与张勋勾结一起妄图复辟帝制时,他能不改变一下“忠于老师”的角色吗?袁世凯“借助共和”而和平终结帝制时,他与袁世凯妥协合作,而袁世凯“埋葬共和”复辟帝制时他则反戈一击,给袁氏以致命打击。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表面上看,这是变,而究其深层,他始终不变而一以贯之的则是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救国激情,他的把中国从专制引向兵和、引向富强、引向自由的努力。
(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梁启超先生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梁启超打通了中国近代史政治、思想、文化、国内外层面的关系,也打通了当时各类人物之间的关系。
B.梁启超拥有罕见的知行兼备的能力,因此,创造中国近代史的各类创造主体都与他相关。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
C.梁启超在思想上比康有为更有深度,在人格魅力上又能胜出一筹,不仅能以谦和之风与人相交,更有如歌如泣的诗意交往的经历。
D.梁启超总是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破“我执”、破“他执”、破固定点。因此,他的思想体系,充满着自由点,而少有固定点。
小题2:下列对《梁启超与近代中国思想》一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书作者约瑟夫·列文森通过梁启超传的写作既反映了集启超的思想体系,又了解把握了中国近代史的骨架与筋脉。
B.该书对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进行剖析,具有深远意义,因而成为国内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C.该书作者认为梁启超早已不在他的囚笼之中,因为他拥有打开其囚笼的钥匙。尽管作者英年早逝,但这一评价却让读者铭记于心。
D.该书主要是通过写梁的传记而勾勒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基本风貌,这方面与国内的《梁启超传》大体是一致的。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梁启超大事有决断,小事又谦让,能够不失原则地与各类人物交往。这种性格使他与袁世凯时而妥协合作,时而反戈一击,因而有人攻击他善变。
B.梁启超一方面具有书面文字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行为语言的能力,他既创造了巨大的“知”的体系,又创造了巨大的“行”的体系。
C.梁启超、蔡元培、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突出的推动历史前进而又极为“谦和”的伟大人物。他们“但开风气不为师”,成就巨大,却沉稳谦和,令人敬仰。
D.梁启超多次以今日之自我反对昨日之自我,从深层看,他其实始终没有变,以一颗爱国之心贯穿他的整个人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晏阳初在定县
艾云
风吹着,非常清冽,但仍然冷得砭骨,他将围脖又绕了一圈。
晏阳初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他眯着眼睛,非常享受地呼吸着。旋即,他的心又开始发沉。
他已经走了许多村庄,每到一处,他看到的是凋敝的村落,薄薄的茅草搭建的房舍下,闪出的是一张张如干涸泥土般皴皱无华的面容。这些种田人,曾经披星戴月,耕耙犁耧,供养了许多人的吃食。现在,他们没有任何吃的,只能束手待毙。令人震惊的庞大死亡数字,已不单是数字,而是多少条人命,就那样訇然倒下,倒在炕头、门口和庄稼地。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几尽灭绝的惨景,不堪入目。
35岁的晏阳初,1928年走在定县的乡村小路上。乡村的个人编年,由于这个人的出现,开始有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和意义。
飒飒地,风吹在油绿的槐树上。他走着,健康挺拔的他,迈过土辙,迈过田塍,走在中国的乡野。他决定从此把自己的年华、精力、所学知识,都献给这苦难深重的土地。
抬眼望去,远处,隐约氤氲中的燕山山脉,逶迤连绵着,似有旷世传唱的燕赵悲歌之余韵。
他一边想,一边走着,正好走到一块麦田。一垄垄的麦苗在黑色的泥土里正分蘖出一簇簇新的叶脉。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捋尽苗叶儿上的土屑。他的思绪仍在活跃中。他想,帮助穷苦的人,不是那种俯视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扑下身子,双脚踏在泥泞中,去切实体验他们的愁苦与悲伤。他了解了中国的农村现状以后,不无痛心地看到,在农民这里,贫、弱、愚、私像四条绳索正捆住他们。这绝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而是诸多合力拧成了戕害他们的粗大的紧箍咒,他们在艰于呼吸中,一天天接近人类灾难的最底深渊,苦苦挣扎。
晏阳初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缓缓地站起来,在地头踱步。他已经跑了一天,现在已是傍晚,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
乡野之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美妙啊。这里的人们,不该生活的那么苦啊。
晏阳初初步拟定了几个方案。如果治贫,先要抓生计教育;如果治弱,就要抓卫生教育;如果治愚,就得抓识字教育;倘若治私,则必须进行公民教育。
陆陆续续的,从全国各地自愿来到定县,以各种方式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散布在许多的村庄。这些目光清澈、浑身上下充满热忱的年轻人,他们为一种冒险精神,为乡村的建设出一把力的充实感,为一种忘掉小我投向大我的魅力无比的事业,无怨无悔地来到这里。
晏阳初走出院落,往平民教育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走去。
平教会在一个青砖瓦房的小院里办公。来定县的人逐渐多起来,大家都在忙碌,脸上却有着充实和兴奋的表情。义务服务人员已经有一千多名,拿很低的薪水的有二百多名,平时都分散到各个村户。晏阳初常常很是感动。在中国,有多少热心肠,在为民族的复兴做着小事和实事。
晏阳初与正准备出发的人打招呼。他发现自己和这些同事,脸被晒得黑红,身体却一天天开始健壮。一个人充实的办法就是工作。改变传统知识分子述而不作的风气,就要成为一个双脚沾满泥泞的人。实际上,人是不需要很多的,他只要觉得过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自然中,与阳光、花朵、禾苗、露珠儿照面;在田间地头,与农人唠嗑、交流,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这样的生活真有意思。
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他捻亮了屋子里的油灯,准备阅读鲁迅的文章。他最佩服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可谓力透纸背。相比较而言,晏阳初对一些在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小说,则心存疑问。那过多的颓废和幻灭,仍然是太灰冷了。虚无又怎么样?无望又怎么样?人不还得活下去?他佩服文学家内心挣扎的勇气,那真是在煮自己的皮与肉。他自己学不来,他只是想,人无法选择时代,他只能是偶然地正好活在这时代,这是命定。选择干什么,有时也是命定。晏阳初觉得自己更适宜撩开双腿,在田野上奔跑。
在油灯下看东西时间长了,眼睛会发涩。晏阳初放下书本,躺在床上,双手托着后脑勺继续在想。
多年来的军阀混战,让百姓吃不消。他觉得近些年的党派之争,也遮蔽了中国许多本该解决的现实问题。他觉得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鲁迅所说的,缺的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中国人的功名思想,为的是给自己留在世和后世的名声。人人都在搏名声。大家都在搏。
晏阳初的面孔开始有了些激动,随后又是平静。不能完全否定人要搏名声,否则,就会少了动力。但是现在军阀在搏地盘,政治家在搏江山,就连知识分子所搏的,也无非是道德文章的青史留名。可是谁又学会了做一个悲悯的人,意识到在搏的背后,如果让民众有太大的牺牲,该是于心不忍哪!
夜,渐渐深了,窗外的迎春绽开着米色的瓣粒,发出幽香。
(摘编自艾云同名长篇散文,《钟山》2010年第3期)
【注】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20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回国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6年晏阳初与一批归国博士来到河北定县,开始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部分叙述当时农村的惨象,写出了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时代背景,间接解释了晏阳初离开城市,到农村推广平民教育的原因。
B.晏阳初把中国农民的问题精炼地概括为“贫、弱、愚、私”,他对定县的治理方案便是针对这四大问题展开的。
C.平教会的人们拿着很低的薪水却充实而兴奋,是因为在为穷苦人民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D.晏阳初欣赏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但对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作品则不以为然。
E.晏阳初认为,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他对军阀、政治家、知识分子搏取功名的做法十分鄙夷。
小题2:结合原文,概括文中晏阳初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3:文中不乏简省而又精炼的环境描写。试分析“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这句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艾云善于将小说的情节安排融入她独有的散文模式中。请就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