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比特币是什么2009年,一个名叫中本聪的神秘黑客率先提出了“比特币”这个概念,并描述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创造一种“秘密货币”的方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比特币是什么2009年,一个名叫中本聪的神秘黑客率先提出了“比特币”这个概念,并描述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创造一种“秘密货币”的方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比特币是什么
2009年,一个名叫中本聪的神秘黑客率先提出了“比特币”这个概念,并描述了一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创造一种“秘密货币”的方法——比特币不由某家公司或某个央行发行,也不与任何现实货币挂钩,却可以用来购买现实世界中的物品和服务。
这位黑客不是在写科幻小说。很快,这种虚拟货币就出现并开始被交易了。
只要你有电脑,你就能发行比特币。形象地说,比特币是由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计算机“挖矿”而得的。如果你想要获得比特币,只需要安装一个挖矿软件,你的计算机就开始进行大量运算,这就是“挖矿”了。
而所谓的“挖矿”,意思就是解题。比特币系统会不断地给玩家的计算机提供所谓的“苦力题”——即毫无捷径可循,全靠卖苦力死算的题目。谁先做出就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新货币——相当于发行了这一数量的货币。然后你可以保留这些货币,或者卖掉,换取现金。
不管用哪一台电脑挖矿,在比特币诞生初期都很容易获得50个比特币。而现在,随着参与“挖矿”的人越来越多,即使安装了挖矿软件,也找不到挖矿的界面了。现在的“矿工”一般都通过特殊方法,组成矿工行会,大家一起挖。
一开始,1美元可以买1309.03比特币。然而,这种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1比特币的价值已经远远大于100美元了,这种涨幅是任何投资产品都无法相比的。
因此,比特币发烧友越来越多,不仅出现了希望出售祖宅以换取比特币的疯狂粉丝,甚至还有人喊出了比特币是“全球经济最后的避险天堂”。这样的口号虽然夸张,却也是因为比特币的存在本身便颇为科幻——它不由任何政府、企业或银行创办,没有规则,却可以真实交易,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一种货币。
原因有二。首先,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原理类似于现在的迅雷下载。这样的传输意味着整个网络便是比特币的支付系统,它并不需要像其他虚拟货币一样有一个支付中心。因此,只要互联网还存在,可以说你手里的比特币就是安全的。
其次,比特币是有限的,具有极强的稀缺性。根据算法规定,该货币系统的发行速度会越来越慢,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之内。所以,通货膨胀这种事对比特币系统来说是不存在的。
此外,比特币还有其它特点:无法追踪、不用纳税、交易成本极低等,所以比特币还有幸成为了走私、洗钱与非法交易的最佳工具——没错,在互联网时代,“赃款”可能不再是黑色行李箱里的整捆美元,而是一些存在在互联网上的数据,只需轻轻点动鼠标便能完成交易。
小题1:下列对比特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比特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创造的一种虚拟货币。
B.比特币不由某家公司或某中央银行发行,却可用来购买现实中的物品和服务。
C.比特币可以由遍布世界各地的计算机通过“挖矿”而取得。
D.只要你在计算机上安装一个挖矿软件就可以获得比特币了。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谁先做出比特币系统给玩家的计算机提供的“苦力题”就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
B.不管用哪一台电脑一开始都很容易获得50个比特币。
C.比特币由一开始的1美元兑换1309.03比特币,到目前1比特币兑换超过100美元,涨幅非常巨大。
D.因为比特币不由任何政府或银行创办,没有规则,却可以真实交易,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网络虚拟货币,所以是全球经济最后的避险天堂。
小题3:下列不能说明比特币比较安全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整个网络是比特币的支付系统,它无需像其它虚拟货币一样有一个支付中心。
B.比特币是有限的,具有极强的稀缺性。
C.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它无法追踪、不用纳税、交易成本极低。
D.比特币货币系统的发行速度会越来越慢,之后,比特币的总数量为2100万个。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D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如果你想要获得比特币,只需要安装一个挖矿软件,你的计算机就开始进行大量运算,这就是“挖矿”了。意思是获得比特币要两个条件:一安装一个挖矿软件,二用电脑进行大量运算,即“挖矿”解题,从而得到比特币。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整合能力。B项明显与原文不符,原文为:不管用哪一台电脑挖矿,在比特币诞生初期都很容易获得50个比特币。而现在,随着参与“挖矿”的人越来越多,即使安装了挖矿软件,也找不到挖矿的界面了。C项错在为变可能为必然,原文说“可以”而不是选项中的1美元必然兑换。D项错在忽视前提,原文强调说明人们对比特币的购置狂热度,甚至有人说是避险天堂,这虽然夸张,却有一定道理。即前提是这个口号夸张了比特币的内涵。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说明的是比特币除了安全特性之外的可以用于走私、洗钱与非法交易的弊端特性。所以不能属于安全原因。考虑此类试题应注意事物的正反面,对犯罪分子的安全,不能属于我们大众的安全,而是危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放心不下
〔1〕她患了肺癌,住了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医生说她癌症晚期,在人世间的日子,也就一个月了。起初孩子们忍着悲痛,不愿意把这消息告诉她,可越掩盖她越怀疑,因为从女儿的眼睛里,她已经读到了她的病情。到她的男人真正把病情的真相告诉了她时,她倒平静下来。死,她倒不怕,人早一天或晚一天,都要死的,这只是个早晚的问题。可目前,她不愿死,也不能死,因为她还放心不下她的男人:他不会做饭,不会洗衣,不会照顾自己,他有高血压,连按时吃药都不知道。
〔2〕他就是这样一个书呆子,几十万字的书,能写;可连热了减件衣服、冷了添件衣服都不会。这衣食住行,一切都得她操心。一次,单位要她去外地出差,她就去了三天,可回来,家里锅、碗、瓢、勺都翻了天。大女儿在外地工作,生孩子的时候,她去了一个月,家里便去了电话,说老头子高血压病犯了,住了院,她急急忙忙地回来,到了医院,据医生说,老头子这病,就是不按时吃药闹的。你看,她离开一天行吗?她想,在她的有生之年,得教会他做饭、洗衣,按时吃药,他知道自己照顾自己了,她再去死,到那时,她死也瞑目了。
〔3〕在住院的日子里,本来医院的饭菜很好,汤汤水水的都有,可她不吃,她要让他送饭,让他亲自做了饭给她送来。她要吃他炒的菜、熬的鸡汤,尽管他做得不好吃,她也要他来做。
〔4〕他第一次送的小米饭,有点糊味了,她仍说好吃,好吃。他含着泪,看着她把饭吃了。
〔5〕他每次送饭来,她都忍着疼痛,问他,衣服洗了没有?药按时吃了没有?老头点点头。
〔6〕老头知道他的用意,便有意地穿上件新洗的衣服让她看,她看了,那苍白的脸上,便泛上一丝的笑。
〔7〕女儿知道了,便说,爸爸的衣服我来洗,饭我来做。她说,还是让你爸自己做吧,自己洗吧。你们上班,时间有限,再说,他自己会做了,我死了也放心了。
〔8〕这些,老头心里明白。
〔9〕她在医院里住了20余天,便出院了。回家来,他还忙着培养老头的自立能力。他做饭,她亲自看着他往锅里添水,添几碗水,放多少米,米熬到什么时候才好吃,她都告诉他,这是她平时的经验,她像一个老师教小学生那样,耐心的细心的,看着他炒菜、洗衣,每天都提醒他吃药……
〔10〕饭菜、洗衣,学得差不多了,可就是,那高血压的药,他总忘了吃。
〔11〕她想,我还是不能死啊!
〔12〕夜里,老头躺在她的身边,深情地说:“其实,做饭、洗衣,我早就学会了。可我知道,你总牵挂着我,就不离开我。有个心理学家,曾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二战时集中营的人,自然死亡中毫无牵挂的占多数,而那些牵肠挂肚的人大都活下来。我总希望你牵挂着我,始终不离开我……”
〔13〕女人笑了,她因放心不下他,她竟然,熬过了预死期,一个30天,又一个30天,转眼已过了五十个30天了,老天,竟然,让她奇迹般地活下来!
小题1:梳理小说情节并概括要点。(4分)
答: ----------------------------------------------------
小题2: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女人”的形象特点。(6分)
答:-----------------------------------------------------
小题3: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小题4:请从人物形象、主题两个角度赏析第(12)段的妙处。(8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达尔文“在”中国
《天演论》 1897年底开始公开发表,其译者是“维新派”大思想家严复。他翻的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但却没有遵守最重要的翻译原则一一忠于原文,而是在原作的基础土,添加了许多“私货”,以至于连原作者本身的学术立场都变了味道。
1895年中国惨败于中日“甲午战争”是严复动笔翻译《天演论》的直接动因。当时,有不少中国人急于寻求答案:“我们怎样才能生存下击?”而在此前的两场“鸦片战争”中,隔海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日渐破损的大门,迫使新式知识分子心脑激荡:“我们怎样才能变得强大?”一批“先觉者”开始睁开双眼重新看世界,掀起以“自强”为口号、传播与借鉴西方思想与做法的洋务运动,建起兵工厂,有了自己的新式海军,并向海外派出留学生……但没过40年,中国“居然”在甲午战争中输给了此前并未放在眼里的日本,中华民族又被推到了危亡的紧要关头。从前的失败,很多中国人还以为是源自西方人的船坚炮利,可当自己也有了船和炮时,结局却依然还是败!这种空前的刺激、失落和国危民困的切肤之痛与忧虑,唤醒了曾在英国学习海军课程的严复,使之决心把达尔文的学说推介到祖国来。
可被他“看中”的赫胥黎是坚定的生物达尔文主义的维护者,同时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坚决的反对者。他不主张把自然界的法则类推到人类社会,其《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后半部分明确讲述“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不适用进化竞争的规则”,但这一部分被严复断然删掉了。
达尔文进化论当中,自然界通过自然选择、弱肉强食等方式,最终会达到一个平衡。由此说来,进化论似乎是“强者”的福音,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拥护者用它来为社会不平等、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正名;但严复试图拿物种灭绝的“威胁论”棒喝赢弱的中国,将弱者的奋起作为核心内容。这也使达尔文进化论转换成一种“政治学语境”中的理论。
“我们现在来看严复那个时代,提出变化与变革,其实非常难,很容易被看成是要‘造反’。”当年严复在给皇上的奏折里,痛陈革新的必要、中国的弱小,他的感觉和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一样—一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已经是弱国了,于是严复要向国人传播变化是“天道”的观念,从而呼吁社会要进行改革,对外强要起而抗争。“中国人最终确立变革和革命的合法性,和进化论的引入有很大关系。”
《天演论》的影响力“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另一位领袖梁启超成为达尔文最重要的中国传播者。当时,一个名为“***”的小孩儿,也开始接触到梁启超的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后与同学成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青年组织。10多年后,一个叫“胡宏梓”的年轻人改名叫“胡适”,取“适者生存”之意,不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节选自《北京周报》2009年48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甲午战争火败,中华民族又被推到危亡的紧要关头,强烈责任感促使严复翻译《天演论》。
B.进化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可改造为激发弱小民族努力革新、奋发图强的思想武器。
C.在当时呼吁改革很容易被看成是要“造反”,通过宣传进化论可以使呼吁改革具有合法性。
D.严复曾经在英国留学多年学习海军,因此他英语娴熟,了解新知,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学说。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关于“私货”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国家危亡、人民贫困屈辱的切肤之痛与忧虑和救亡图存的激情、勇气。
B.删掉《进化论与伦理学》中人类社会“不适用进化竞争的规则”的内容。
C.传播变化是“天道”的观念,呼吁社会要进行改革,对外强要起而抗争。
D.拿物种灭绝的“威胁论”棒喝赢弱的中国,将弱者的奋起作为核心内容。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严复将进化论这一生物学理论,转换成为“政治学语境”中的理论,社会意义超过了其科学意义。
B.严复认为进化竞争原则适用于人类社会,但他的立场和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拥护者的立场相反。
C.1897年《天演论》的发表,把进化论推介到中国,产生了极大反响,从而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D.《天演论》激励无数志士仁人探求抵抗外强、振兴中华的救国之路,其影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只要眼睛里还有蓝天
兰心
①人们常常爱将“遗憾”两字挂在嘴边。
②遗憾,一个颇为伤感的字眼,令人心碎;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茫茫暗夜,津浦线的特快列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奔驰,在车厢黯淡的灯影下,我凭窗而坐,凝望着那一棵棵如风掠过的白桦树,蓦地,“遗憾”这两个字扑进眼帘。就在这一刹那,我在人生交叉点上作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而在往后的岁月里,因为这个决定,又引起了种种不同的遗憾,却是始料不及的,
④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⑤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尝试去实现童年梦想,他不惜放弃优职高薪,从养狮开始到驯狮、驯虎豹。最终成为美国一代马戏大师。当他向万千观众致谢时,盈泪的双眼,令他看不清那无数个兴高采烈的欢颜。在舞台探照灯的照耀下,他的梦想实现了,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期间,结婚十几载的妻子固无法理解他的行动,离开了他。生命,最终留下了遗憾。
⑥每个人都有自己遗憾的故事。
⑦当我们站在母亲的墓前,咀嚼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时;当空间与时间的不吻合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时;当一段美丽的情缘,最终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怅的回忆时;当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张亲切的面孔,却又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消逝时;当逝水年华,岁月蹉跎,留下了一个个苍白、空虚的即记时……遗憾带来的况味,竟是如此悲凉、无奈。在这一瞬间,世界变得残缺不全,我们仿佛成了生命的弃儿,缘于那神秘的玄机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⑧叔本华说过,人们就像那些炼金者,原指望炼出金子,谁知却往往发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物,如火药、药、化学化合物和一些自然原理。从这个角度去说,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⑨谁说遗憾不是一种苦难?而在诗人的眼里,苦难也是美丽的。有遗憾,就意味着有惋惜、有追悔,心儿念念不忘的,仍是对憧憬的追寻,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哀莫大于心死,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⑩一位朋友、夫妇俩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在上天的眷顾下,人生已经太完美,夫复何求之际,却令人感到寂寞,没有新鲜感可言。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
(11)遗憾,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12)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遗憾不啻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人生是一出音乐剧,遗憾不啻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
(13)我想,遗憾,在生命的历程里,扮演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角色吧?
小题1:文章开头从“我”的经历和“艺术学院教授”的故事谈起有何用意?(4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2)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小题3: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说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第10自然段写一位朋友夫妇二人的完美人生时说:“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
余世存
①人们给予熊先生的评价,特立独行、牛人、真人、不近人情的怪人,现代中国最具原创力的哲人,这都有意无意拉开了我们众人跟熊先生的距离,这其实是不理解熊先生跟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②他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贫苦农家,幼时为人牧牛。父母相继病亡后,他读了半年乡塾而游学乡间。后受到维新派影响,读孟子、王船山书,萌发革命之志,欲物色四方豪杰,共图天下事。
③他人生的一大转折是中年改行学艺,“誓研究中国哲学思想,欲明了过去群经,认清中国何由停滞不进”。革命家搞起学问来,一般学者儒生自然难以望其项背。熊十力没有像胡适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一样,为当时的政治革命作补注;他是近似鲁迅那样的思想革命家,为个体的权力和心灵张目。所以他改号十力。“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先生取采加诸自身。
④在熊十力那里,没有疆界的言行是他拓展人性自由的关键,是他人性旅行的表现。而这种“没规矩”的言行在儒生或自以为“新”的人类眼里,都显得怪诞、书呆子气、不懂人情世故:好听一点儿的,也就是天性旷达,不喜雕饰。人们难以理解的是,他是在以自己和周围的人之间的交往而建设一种活泼的而非僵化的人情,他要激活人情雨非世故地禁锢人情。初入北大,他即把通行的课堂教学改为旧式师生交流。每讲到精彩处,他常意兴陡发,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然后哈哈大笑。因为拍得太重,久之,学生听熊先生讲课,都要找个远离他的座位。在北大时,熊十力常与废名探讨佛经,每每意见不合,争得面红耳赤,声音越辩越高。一日,两人身着单衣,正辩到紧张时刻,忽然陷入寂静,全无声响。众人忙去探看,发现二人扭打在一起,互相卡住脖子,难发一言。熊十力因学问与粱漱溟发生争论,争论结束时,熊十力不甚解气,趁粱漱溟转身,跑上去打他三拳头,口骂“笨蛋”方休,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恰在沐浴,于是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而他的信札、著作,常写在已用过的纸背上,字迹潦草不堪。
⑤他爱吃肉,朋友弟子来看他,一般要给他买鸡买肉才好。徐复观做蒋介石侍从室官员,给他一百万元支票,被他大吼大叫地骂走;郭沫若看望他时,给他带一只老母鸡,一起痛骂蒋介石,让他快活异常。牟宗三首次见到他的恩师是1932年冬,熊十力“胡颈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言谈中,他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他说得对,因为他是以生命灌注诸子,而其他人虽然“学问正确”或“政治正确”,却把诸子出做对象,一种学术项目或学术课题的研究对象。
⑥“文革”让熊十力痛惜文化和人性的沦亡。他不断地给中央***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灰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
⑦在这样无限寂寥的暮年,熊十力感叹:人生七十,孑然一老,小楼面壁,忽逢十祀,绝无问学之青年,后顾茫茫……即使如此,这位现代中国新儒家最富原创性的奠基人,仍然寄托宏愿于未来:“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唯自救而已哉?”
⑧话语传达出来的神奇,并不能掩盖熊十力在生活当中的平凡,当时的他也只是一个寻常的中国人,他不过把普通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人性“仁守”了一生,井培养了极为优秀的弟子弘扬这种道德自我、个体本位和文化自觉。
(摘自《闲话之书生不自量》,青岛出版社2008年i月版,有删改)
小题1:熊十力为什么“中年改行学艺”?他“搞起学问来”有何特点?(4分)
小题2:作者如何评价熊十力“没规矩”的言行?请从第四段中选取一例,简要分析其“没规矩”的言行。(4分)
小题3:真实性是人物传记的基本特点。这篇传记哪些方面显示了其真实性特征。(4分)
小题4:这篇传记题目为“熊十力的狂放与疯癫”,你认为他的这种“狂放与疯癫”对他的学问有何影响。请就其中的一点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题。
谈书写规范的文化传承
李 靓
书法之“法”,是指书写的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的规范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因此书法必然强调以书写规范为根本。
书写的规范既体现在正体字的确立上,也体现在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构建上。
正体字是指遵从某种选字规范,确立了官方地位的字,它代表了书写的正统和规范,也可以说它是规范与优美的结合。正体字往往是在长期运用中最后由官府颁布认定的。它的确立明确代表着官方意志,使得汉字的书写样式得以定于一统,成为社会秩序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如果一种字体能在庄重的场合被使用,则基本可以认为是被官方确认为正体。
周秦汉唐一脉传承演进的常用字正体是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历代对于正体的确立与推行通常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
一是官方的认定。西周时期到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通行的正体字为大篆,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史籀篇》对文字的规范起了重要的作用。从大量的王室作器题铭中就可以看出大篆具有极强的秩序感。至秦代,小篆成为正体。直至汉代前期及中期,小篆仍然占据着标准字体的地位。然而由于小篆笔划不便书写,很难满足日常书写的需要,于是便捷实用的隶书被用来处理繁多应急的日常事务并得以发展起来。东汉中后期,随着隶书的定型化,隶书开始被官方所重视,官府用刻石纪工役、叙祀典、颂功德,树碑之风特盛,石碑的形制和文体格式也有了一定之规。由于石刻的盛行,促使汉隶在桓、灵两帝40多年里(公元146~189年)迅速臻于全面成熟,从而获得官方正体地位。楷书是继篆书、隶书之后被广泛使用的正体。楷书的含义有二:其一指可做楷模的法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故楷书的本义是指遵循法规,可供模楷的标准体。其二指真书、正书。作为书体的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至唐代臻于成熟。唐代政府在重视经学、校理典籍的同时,也对文字进行了一番较大规模的整理厘正。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二是通过制度确立正体的使用。从文字演变的过程来看,历代都是正体文字与俗体文字或异体文字并行。然而体现官方意志的制度确保了正体始终居于书法传统的主线上。
对各种书体书写秩序的规范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唐张怀瓘《用笔法》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以“永”字的八个笔法作为正体的用笔法则,前人甚至认为:“昔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赵孟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划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因素。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唐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对于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等作了具体说明。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唐孙过庭《书谱》:“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书法所强调的笔法、结字、章法无一不表现出对书写秩序的构建与遵循,是书法艺术自觉意识的体现。在书写法度上,推崇丝丝入扣的转折合法,在字的书写过程中注意用笔的顺序,不可倒错。在字的结构中强调主笔,字中的主笔应极力舒展,张扬放开,而次笔应让位于主笔,不可喧宾夺主、抢占空间,所以写次笔时应抑制收缩。在整篇的章法中注重气韵和谐。在一篇书法作品中,如果有一处书写失范会导致书法作品的局部秩序被打乱而成为败笔。书写秩序以法书为载体得以完美呈现。法书乃书法作品之楷模,“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文字形体的规范和书法艺术的审美在法书中得到圆融的结合。
(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书写规范”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书法艺术规律的外在表现。
B.书写规范是指对书写秩序的构建与遵循,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章法上。
C.书写规范是指在庄重的场合书写由官方确定的书写样式定于一体的正体字。
D.书写规范是指书写官方确定的正体字,遵守构建起来的各种字体的书写秩序。
小题2:下列关于“正体字”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体字的确立与推行是通过官方认定得以实现的,最终代表书写的正统和规范。
B.正体字在秦代之前、秦代、东汉、汉末魏初分别为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C.正体字代表着各时期官方的意志,然后在长期的推广中逐渐形成规范字。
D.正体文字与俗体文字、异体文字并行,但官方确保它居于书法传统的主线上。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楷书大约产生于汉末魏初,成熟于唐代,这至少说明它在唐代以前就成为了正体字。
B.从西周时期大量的王室作器题铭中使用的大篆,可以看出大篆得到了当时官方的认定。
C.写书法作品时,在整篇章法中注重气韵和谐,没有败笔,就是遵守了书写规范的原则。
D.小篆、隶书、楷书代替大篆、小篆、隶书,是因为被代替的字体得不到当时官方的认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