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2005年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有删节》)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 |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 | D.《唐吉诃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 | 小题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 B.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
|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应该是: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点评:本文阐述的中心话题即“文学经典”,本题从文章最重要概念入手命题,有利于考查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也可引导学生在平时学习时重要点关注文章的重要概念。 小题2: 试题分析:C项,“必须是当时的读者所能接受的”错误,应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信息就能很轻易地做出选择。这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做这类题时要细心、耐心,要坚持从文中找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B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C项说“唯一要素”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D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无中生有”。 点评:推断题要在分析原文内容的基础合理推断,命题者通常设置的陷阱为主观臆断、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必然变或然、未然变已然等。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分析,合理推断。本题涉及到了过于绝对、无中生有等。 |
举一反三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是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 “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小题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3分) 小题3: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6分) 小题4: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
文艺精品与市场 古往今来,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具有不朽的魅力。“文章千古事”正是这种观念的表达。而在大众传媒时代和市场竞争中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认定精品呢?这是个值得追问的问题。 艺术作品只有受到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才能成为精品,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然而把精品与市场反应完全对应起来,肯定是有问题的。市场有“一时”和“长久”之区别。我认为,精品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要有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从而也具有了市场价值的潜质。 既然是文艺精品,就不能只是拥有当下的市场,而一定是也要拥有未来的市场。只有当下的市场而没有未来的市场,是不可能成为文艺精品的。到今天成为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的,如《红楼梦》、《哈姆雷特》等,都拥有当时的市场,且拥有此后许多年代的市场。精品必定是具有能穿越时空并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 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呢?我看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文艺精品无论何种艺术门类或艺术体裁,通过一定的符号载体来表现人们的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则是共同的。真善美作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共同的。诗词、小说、戏曲、绘画、音乐、雕塑以至于电影电视中的精品,能够真正受到最广泛的喜爱的,无不具有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如屈原《离***》、绘画《最后的晚餐》、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不胜枚举。 文艺精品,无论是叙事的还是抒情的,也无论是文学的还是其他门类的,都要显现出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对于作品情节的投入,首先是基于对人物性格的认同。叙事性文艺精品中主要人物都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切同情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如《红与黑》中的于连就是如此。现在的电视剧更为突出。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而与人们情感密切相关,才能引起我们的充分关注,也才能使人们关注情节的发展;如果只有故事,没有丰富的、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人们很少甚至不会对它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兴趣,这也是某些叙事类作品不能成为精品的重要原因。非叙事性的作品,没有人物和情节,但却是应该体现出作者的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如王羲之《兰亭集序》、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等。 文艺精品还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的艺术门类有不同的艺术语言,即便是同一门类的艺术家,只要他是成熟的、有成就的艺术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同是诗人,郭小川和贺敬之的艺术语言不尽相同;同是画家,吴冠中和林风眠的艺术语言是不同的;同样是电视剧导演,李少红和高希希的艺术语言也颇有不同。人云亦云的模式化作品,不可能成为精品。具有艺术个性的作品,都有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才能有市场,既有当下的市场,也有未来的市场。当代小说中,周梅森《国殇》、路遥《人生》等,可称为精品,都是以其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为其重要标志的。 在对当前文艺创作的分析中,注重文艺精品的市场化因素无可厚非。而依我的浅见,精品与人民的息息相关,也许和依凭于市场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或者说并不是志在市场才能出现精品,而是真正的精品拥有市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艺精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精品是每个艺术家都渴望得到的,而且是需要艺术家们耗尽毕生精力去创作、去追求的艺术作品。 | B.文艺精品是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具有接受上的优势和强劲的市场号召力的小说、绘画等的艺术作品。 | C.文艺精品是指那些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在当下市场有卖点过了若干年代后仍有市场卖点的艺术作品。 | D.文艺精品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具有能穿越时空而愈增其审美价值并具有市场价值潜质的艺术作品。 |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具有穿越时空而又不断增值的艺术魅力的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项是( )A.作品要具有与人们的情感密切相关的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不管是叙事性作品还是非叙事性作品。 | B.作品要蕴含着真善美的普世价值,因为真善美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 C.作品要有充分的娱悦价值和经济价值,既能让人读后感到轻松愉快,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 D.作品应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形式,不同门类艺术语言不同,同一门类不同艺术家亦不同。 |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对待艺术作品的问题上,把精品与市场反应联系起来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 B.到今天成为文艺精品的古代作品,都拥有当时的市场及其以后许多年代的市场。 | C.具有真善美普世精神、密切联系人的情感、独特的艺术语言的作品,就是精品。 | D.分析当前的文艺作品是不是精品,要依凭于市场化因素和人民性因素双重标准。 |
|
人生也如跨栏 人生也如跨栏。 毫无疑问,曾经的“跨栏王”刘翔一路跑来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 13岁时他获得上海市少年田径锦标赛乙组冠军,19岁打破男子 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和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平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2006年7月12日,他以12秒88的成绩获得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金牌,并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7年8月31日,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上,他又以12秒95获得冠军,从而成为首个集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男子110米栏大满贯得主。 然而,当古巴田径运动员戴伦·罗伯斯2008年6月13日在男子110米栏的比赛中跑出了12秒87,打破了刘翔创造的12秒88原世界纪录,人们满怀期望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罗伯斯一决雌雄卫冕冠军时,刘翔却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由罗伯斯夺得。 雄鹰折翅,刘翔一下子从“神坛”跌落下来。懦夫!骗子!装病!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虽然大部分人满是宽容、同情和理解,但谩骂、质疑和轻视仍长期弥漫。 其实,刘翔的脚伤已积重难返,北京奥运会前的一些比赛他是咬牙硬挺着的。北京奥运会在候场时他狠狠地用右脚踹墙壁,以痛止痛。在休息室里,师傅、指导和队医,三个人摁住他的脚,在他右脚跟腱处不停敲打,让疼痛处麻掉。当时他鬼哭狼嚎地叫,整个身体都在发抖,浑身直冒冷汗。 这些外人怎能知道。期望愈高,失望愈大。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让你是英雄。 接下来是治疗脚伤,远赴美国。 他躺在手术台上,主刀医生克兰顿惊呼:“你是怎么坚持的!?翔,你知道吗,跟腱处的伤势,就等于你的鞋底里藏着很多小沙子,你天天踩着他们训练、比赛,你,太不可思议了,你太幸运了,否则早就可能倒下了……” 其实,刘翔本来早就要“倒下”,“刘翔加油”、“刘翔哥哥加油”, 及至“刘翔叔叔加油”, 让他很感动,他不想大家失望,所以他一直在勉强坚持。 经过治疗和康复,2009年9月20日,黄金联赛上海站,刘翔以13秒15拿到亚军,但他心中的那口气还是顺不过来。他认为自己再也无法进一步突破了,“我脚不行了,我不想比赛了,我只想混到退役算了……” “我们也不要求你太多,你还年轻,要学会珍惜。你现在退役我们也没意见,但是这个结,只有你自己去解开。你要记住,人的一生要跨过无数的栏,你现在所经历的只是其中的一个……” 那一夜,父子俩泪眼相对。父亲的这些话,刘翔牢牢地铭记在心间。 2010年5月23日晚,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刘翔只跑出了13秒40,名列第三,甚至还排在史冬鹏之后。 对此,刘翔并不沮丧。他深知,他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他现在不是在和别人比,是在和自己跑。于是,他与师傅孙海平开始了一段从零开始的真正复兴。他们又两次赴美进行康复治疗。20多天的美国训练,刘翔瘦了8斤。之后是科学的、系统的、大剂量的训练,刘翔也跑到过13秒以内。师傅说:“重夺世界冠军,这不是白日做梦。” 2010年11月24日,经过27个月的沉寂和洗礼,在第16届亚运会上,刘翔有保留地以13秒09打破110米栏亚运会纪录实现三连冠,外界齐声高呼“王者归来”。 刘翔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刘翔豪气十足地向罗伯斯下战书,要把世界纪录抢回来。 人生是在跨栏,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以12秒91打破了世界纪录,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 B.20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因伤退出了比赛,虽然丢尽了中国人的脸,但大部分人仍能以宽容、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他。 | C.因伤退赛的刘翔,面对挫折、责难、误解曾经情绪低落,甚至不想参加比赛,这样写更显内容客观、真实,刘翔的形象也更为丰满。 | D.“父亲”的话有理解,有安慰,有疏导,也有期待,正是这番话,解开了刘翔的心结,使他彻底地战胜了自己。 | E.作者采用“卒章显志”的笔法,于结尾处点明了文章主旨:只有鼓足勇气、豪情满怀地跨越挫折、失败和心灵障碍的栏架,才能跃上辉煌之巅。 小题2:结合传记内容,简要分析刘翔能够在挫折中“跃上辉煌之巅”的原因。(5分) 答: 小题3:刘翔为什么说“这枚金牌,这个成绩,意义非凡,不亚于雅典奥运会的那枚金牌”?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 小题4:刘翔在挫折中跃起的故事对你有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7分) 答: |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 据 文 意 ,下 列 不 能 证 明“ 古 今 诗 歌 意 象 、诗 句 之 间 ”的 关 系 的 一 项 是 (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 小题2:下 列 对“ 古 今 诗 歌 传 承 研 究 工 作”的 意 义 的 表 述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 小题3:下 列 分 析 与 概 括 ,不 符 合 文 意 的 一 项 是 (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
|
季节的开始 (德)伊丽莎白.朗格瑟 工人们扛着木牌和钉木牌用的桩子来到了村口。村庄高高地坐落在群山之中最后一个山隘的转弯处。这是一个炎热的暮春天气,雪线已经退到了山顶附近的冰雪壁下。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草坪;法国菊尽情地舒展开它那密密的花瓣,怒放的蒲公英昂起了它那长在乳白色花茎上的饱满花冠,仿佛涂满黄色乳脂的金梅草花高兴得绽裂开来,池塘里长满了开着小花儿的龙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映出了蓝得出奇的天空。周围的房屋和旅店也焕然一新:刚刚油漆了的窗台,精心修缮过的木板屋顶,重新修补过的篱笆。只消喘口气的工夫,大批外乡人,那些来避暑的游客们,将蜂拥而至。到处都会看到车身上镀铬金属配件和玻璃窗闪光。一切都为此做好了准备。人们竖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路标,有急转弯指示牌,有标明里程的路牌,还有专门为行人而立的其他牌子,诸如“前行两分钟即到‘阿尔卑斯山玫瑰花咖啡馆’”之类。 就在工人们准备埋木桩的地方,立着一个木头十字架,基督头像上方也钉着一块牌子。牌子上至今仍写着彼拉多斯当初的题词:I.N.R.I.——本来的意思应该是“他不过自称是犹太王而已”,但却没有明写出来。人们对此感到的不满,在过去几个漫长的世纪之后,早已不再那么强烈了。两个工人把扛在肩上的木桩和挖土用的大铁锹一起放在路边这个十字架下,第三个工人把工具箱、锤子、钳子和钉子放在木桩的旁边,使劲地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随后三人就商量起该把他们的牌子钉在什么地方,以便使上边的字迹格外醒目;所有宽阔的隘口公路上过来的行人,说得更确切一些,所有驾驶汽车驶进村庄的人,都应该一眼就能看见,而不会忽略过去。最后他们一致同意,将牌子钉在十字架的前面,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可以算作是这个村庄给予每一个外来游客的欢迎吧。遗憾的是,他们发现,这样就必须把木桩钉在一个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上——这当然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那样一来,就会妨碍汽车,特别是较大的汽车转弯。于是工人们便拖拽着木桩又向村外走了一段,停在区公所前的草坪旁边。他们刚要动手,却又发现,这里距离另一块标明村名及其所属的区名牌太远。也就是说,如果这个村庄想要充分利用这块牌子和那上边的字的话,就必须把木桩再移近一点儿——最好是把它竖在十字架的对面,这样,车辆和行人就必须从它们中间穿过。 那位拿着钉子和锤子的工人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同伴们的赞许。另外两人重又扛起木桩,把它抬到十字架的前面。现在这块写有文字的木牌应该垂直地立在十字架的对面;可是他们又发现,恰恰这儿长着一棵古老的山毛榉,它那巨大的枝丫歪歪扭扭地伸向两边,仿佛是一位穿长袍的圣母抖开了她的披肩,夏日里就会遮住木牌,枝叶投下的斑驳阴影就会使牌子上边的字句模糊不清,至少也会使它们黯然失色。 这样一来也就只剩下耶稣十字架的那一侧可以考虑了。然而,他们最初选中的那块加油站的铺石地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使人联想起那个死在耶稣左边的强盗所处的位置,所以他们最后就选中了十字架右边的空地。两个人挖土,第三个人迅速、有力地把牌子钉到了木桩上,然后三个人一起将木桩插进坑里,还在四周填满了石头。 他们的忙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给他们帮忙,递锤子、递钉子、找合适的石头。几个女人也停下来,仔细的琢磨着牌子上的字句。两个才给十字架脚下的花盆重新填满了水的修女疑惑的相互望了一眼便走开了。那些伐木回来或是下地回来的男人们对木牌却有着不同的反应:有些人笑了笑,有些人只是默默无语的摇着头,但大多数人则无动于衷,既不表示欢迎也不表示反对,而是显得非常淡漠,不管事情会如何发展,都将和他们毫不相关。总之,工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非常满意。钉着那块牌子的木桩笔直地立在道旁,从老远就可以看见牌子上的字迹。午后的阳光像一只大手,划过这一行粗大的字,慢慢的抚弄着每一个字母,就好像那是写在牌子上的法官的判决。 连垂死的基督也好像正在用最后的气力尽量想要弄清楚牌子的内容。他那苍白的、鲜血淋漓的头在咽气时向右边偏着。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现在,这一行字将无情而长久的、黑白鲜明的面对着他,正如他那巨大而永恒的痛苦一样。 当工人们重新收拾起他们的工具箱,离开这将人钉在十字架上的刑场时,他们再一次抬头满意地瞧了瞧那块木牌。牌子上写着:“本疗养区内犹太人不受欢迎。”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淡化了情节,没有中心人物,仅着重描绘一件事情——竖木牌。 | B.小村所有的木牌都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使他们更舒适方便而准备的。 | C.工人们多次选择放置木牌的合适地点,围绕的中心都是让木牌上的字迹更加醒目。 | D.小说末尾从工人的眼里挑明牌子的内容,使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豁然开朗。 | E.讽刺有多种方式:反语式,夸张式,矛盾式。本篇小说的讽刺方式属于反语式。 小题2:开头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①小说的标题有何含义?(2分) ②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人们发觉,这一行字与他同样有关系,而他一向是被村里的人看作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很受爱戴的。”的含义? (4分) 小题4:这篇小说行文结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8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