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谈文化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谈文化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谈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文化根本性的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是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小题1: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D.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小题2:对文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C.雅文化因为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
D.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意思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的对立已经较为严重。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解析

小题1:文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原文并未提及会变成俗文化
小题1:A.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不能说与人们的生活无关。C.俗文化也属于文化,它的根本功能就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包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D.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
小题1: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片刻,就足以品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
小题1:文中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
小题2:结合全文,简析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的作用?(4分)
小题3: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4分)
小题4: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韩愈论道德修养
韩愈认为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从两者的内在关系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是更为根本的条件。如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因此要像古代伟大作家一样写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以道德修养为根底,才可能有光辉的文学作品。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基本内容是仁、义、礼、智、信五项道德准则。五项之中最主要的是仁义两项。仁义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人有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他存仁义或弃仁义。仁义并非高不可攀的目标,只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道德教育以仁义为核心,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
韩愈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吸收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的修养经验,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修养要则。“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他主张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协调我与人的关系。要协调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以鞭策自己不懈地提高道德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为善或改过从善。而现实的情形恰好相反,一般人对别人要求求全责备,对自己要求则很低很少。他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作了分析,认为根源是怠和忌,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诋毁。韩愈关于责己和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思省自勉”,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从主观上提高认识,需要个人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在《进学解》中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的成就在于认真深思,毁坏就在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对不合仁义规范的行为,虽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他认为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一切都取决于自己。“贤不肖存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勉励自己成为道德修养高的人。“知过能改”,韩愈认为对待过错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他说:“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有些人犯了过错已有认识,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便成为重要问题。他说:“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较积极的态度应是勇于改过,改过是为了不再有过,应该受到赞许。
(摘编自《中国教育思想史》)
小题1:下列不属于韩愈对“德与艺”关系的解说的一项是(   )
A.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两者相比,德是更为根本的条件。
B.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
C.古代伟大作家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以道德修养为根底,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
D.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在教育实践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仁义是实行对人类的博爱,是五项道德准则中最主要的两项,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一个人有没有道德,区别就在于这个人的内心是否存仁义。
B.对自己的要求宽松而简单,对别人的要求全面而严格,是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表现,是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的,也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C.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在道德面前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不成为君子,便有可能落为小人,所以,要在主观上保持一种上进心,不断勉励自己。
D.如何对待过错是一个道德修养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已经表现出来的言或行、如何认识没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对改正错误持什么态度等三个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主张对自己的要求应当全面而严格,对别人的要求应当宽松而简单,这是与孔丘“躬自厚而薄质于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
B.韩愈在教育实践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原因是他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而统治人才需要具备“德与艺”两方面条件。
C.韩愈说“行成于思”,“思”就是要经常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而反省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防止再犯造成了严重后果的错误。
D.韩愈认为没有表现出来的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鸡 缸
孙犁
我家住宅后面就是南市,解放初期,那里的街道两旁,有很多小摊。每到晚上没事,我好到那里逛逛,有时也买几件旧货,价钱都是很便宜的。
有一次,我买了两个磁缸,磁很厚很白,上面是五彩人物、花卉,最下面还有几只雄鸡,釉色非常鲜艳。可能是用来装茶叶或糖果的,个儿很不小,我从南市抱回家中,还累得出了一身汗。抱回来,也没有多少用途,我就在里面放小米、绿豆。
“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物和别的一些磁器被抄走,传说我家有廿多件古董,这自然是其中之一。关于书,我心里是有底的,说有这么多古董,我却没有精神准备。这些磁器都是小贩们当做破烂买来的,我掏一元钱买一件,他们还算是遇到了大头。现在适逢其会,居然上升为古董,我心里有些奇怪。
这当然也是有人揭发的。我们住的是个大杂院,门口有个传达室。其中值班的,有个姓钱的老头,长年穿黑布服,叼着铜烟袋,不好说话,对人很是谦恭。既然是传达,当然也出入我的住室,见到了我的用具和陈设。此人造反以后,态度大变,常常对着我们住的台阶,大吐其痰。不过当时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是时代的自然点缀,我也不以为意,我个人是同他没有恩怨的。
冬季,我到了干校,属于牛鬼蛇神。这个姓钱的,作为“革命群众”,不久也到干校去了。有一天,他指挥着我们几个人,在院里弄煤,态度非常专横霸道。忽然,有一个同伴对他说:
“钱某某,你是什么人?你原是劝业场二楼的一个古董商,专门坑害人,隐瞒身份,混入机关。你和我们一样是牛鬼蛇神,不要在那里指手画脚的了,快脱了大衣,和我们一起干活!”
当时,我真为这位棚友捏一把汗。谁知这个姓钱的,听了以后,脸色惨白,立刻一转身,灰溜溜地钻进屋子里去了,以后再也不来领导我们。他虽然并没有从此就划入我们这个阶层,同我们去住一个棚子,但这件事,颇使我们扬眉吐气于一时,很觉得开心。
后来我想,一个古董商人,解放以后,变成了传达,内心对共产党当然是仇恨的,也就无怪对进城干部是这样的态度了。他向上级谎报我家有多少古董,也就是自然可信的了。
过了几年,书籍和磁器都发还了。书籍丢失了一些,并有几部被人评为“珍贵”,劝我“捐献国家”。磁器却一件没丢,也没人劝我捐献,可见都是不入流品,也不惹人喜爱的。
我把这些瓶瓶罐罐,堆放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年夏天,忽然在一个破花瓶里,发现了一只死耗子,颇使人恶心。我把耗子倒出来,把花瓶送给了帮我做饭的妇女。
这两个磁缸,我用它腌上了鸡蛋,放在厨房里。烟熏火燎,满是尘土油垢,面目皆非了。
时间过得真快,又过了几年。国家实行开放政策,与外国通商往来,旧磁器旧文物,都大涨其价,尤其日本人敢掏大价钱。那位妇女,消息灵通,把那只花瓶送到委托店论价,竟给十五元。还说,如果不是把人头磨损了一些,可以卖到二十元。她喜出望外,更有惜售之心,又抱回家去了。并好意地来通知我说:
“大叔,你那两个缸子,不要用它腌鸡蛋了,多么可惜呀,这可能是古董。我给你刷刷,拿到委托店去卖了吧。”
我未置可否。但也觉得,值此旧磁器短缺之时,派以如此用场,也未免太委屈它们了。今日无事,把鸡蛋倒到别的罐子里,用温水把它们洗了洗,陈于几案。磁缸容光焕发,花鸟像活了一样。使我不由得有一种感慨,就像从风尘里,识拔了稀世奇材,顿然把它们安置在庙堂之上了。看了看缸底,还有朱红双行款:大清光绪年制。
还查了一本有关磁器的书,这种形制的东西,好像叫作鸡缸。
这不是古董是什么!对着它们欣赏之余,因有韵文之作,其辞曰:
绘者覃精,制者兢兢,锻炼成器,希延年用。瓦全玉碎,天道难凭。未委泥沙,已成古董。茫茫一生,与磁器同。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选自孙犁《芸斋小说》)
注:①孙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作家之一,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他的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代表作《澹定集》《耕堂序跋》。②文革中,一些人被错误定性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等,统称为“牛鬼蛇神”,其中一部分人被迫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③覃:深。
小题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作家以辛辣的笔触写出了钱姓老头文革前后的沉沦变化,他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企图在政治、经济上大捞一把,借助某种契机扶摇直上,占据一定职位便作威作福。
B.本文以小见大,通过鸡缸这个小物件折射出十年风雨跌宕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文革现实中的痛苦和丑陋、人性的渺小和卑劣。
C.作者对做饭妇女劝其卖掉磁缸的建议“未加可否”,因为当时作者认为自己的瓷器不是古董,卖掉也换不来几个钱。
D.小说以物衬人,表明“特殊年代”的客观现实原因定会使人与物具有相同的命运,同时也在呼唤美好和光明。
E.本文语言之美在于简易平淡,用较少的字,使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情意和状态返璞归真,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
小题2:简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哪几方面的作用。(6分)
小题3:简要概括“姓钱的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塑造该人物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小说末尾说“茫茫一生,与磁器同”,作者一生与此件瓷器有什么相同之处?根据作者的人生沉浮,谈谈个人发展与社会时代环境的关系。(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汤显祖的理想王国
杨晓光
他是戏剧家。一部水墨流香的《临川四梦》自问世起,便注定要惊世骇俗,成为传世经典。
他是文学家。几百篇的诗文,或柔美,或铿锵。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
他还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好官。他不附权贵,爱民如子,用理想支撑起自己的信仰大厦。
他,就是被后人誉为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汤显祖。
公元1550年,汤显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少年聪慧,五岁就能毫不费力地对对子,十二岁即会作诗,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就有了自己的诗集,正所谓“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不到三十岁,汤显祖文才已名播天下。
二十六岁那年,怀揣着理想抱负的汤显祖从抚州出发,踏上了前往南京国子监游学的道路。对汤显祖而言,这是一段“一汪春水漾华年”的欢乐时光。烛光摇曳的开元寺里有他纵谈古今的身影,波光点点的水阳江上有他摇荡小船的欢情。醉里唱歌踏舞,月下赋诗赠答。此时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蟾宫折桂之门仿佛已为他洞开。
然而汤显祖没有想到,此时跟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朽不堪,考试成了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成为确定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万历五年、八年两次会试,当朝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为了遍招海内名士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也为使自己的儿子在进士考试中名列前茅,先后两次派人拉拢汤显祖, 声言只要肯同他合作,就让他高中状元。年轻的汤显祖,此时只要轻轻点一下头,前程便是一片光明。
取得功名,是那个时代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面对这一巨大的诱惑,汤显祖没有低下高傲的头。在名利面前,他宁愿斩断浮华也要洁身自好。结果可想而知,在张居正当权的岁月里,汤显祖两次会试,两次落第。可倔犟的他从未感到后悔。直到张居正死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但是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与平步青云的政坛之路擦肩而过。
公元1593年3月,春雨潇潇。通往浙江西南部的山路上,匆匆走来几名男子,走在最前面的就是贬官两年后由于政令调整而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经过十几年的宦海沉浮,汤显祖早已认清了官场的腐败,但这并没有泯灭他托庇功名,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小小的遂昌山城,满目云海树烟,四周层峦叠嶂。一年四季,姹紫嫣红,橙黄橘绿。不过,景色虽美,却因其地处浙西南山区,交通不便,地少田薄,赋寡民稀,乃至于“学舍、仓庾、城垣等作俱废”,“殆不成县”。面对这一切,汤显祖没有丝毫的退却!他满怀着一腔爱国忧民的热情,要把这座美丽却贫瘠的小城作为实现政治抱负和改革吏治的实验地。
他推行教育,捐资励学。走马上任的第三天,汤显祖就实地察看教育设施。展现眼前的是,惟一的县学讲堂破败不堪,学生无所诵读,习射没有场地。兴县先兴教育。重建书院和射堂成了当务之急。经费不足,他把自己的俸银先捐献出来。五月破土动工,六月射堂建成,八月学舍落成,他亲自取名“相圃书院”,遂昌县也由此有了历史上第一所正式学校。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他给学生授课并和师生共同讨论的身影。昔日破败的讲堂里,重新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他力行生产,奖励农事。他常常巡视山野村头,与采桑采茶耕作者为友,和他们亲切交谈,同食同饮。他努力减轻百姓的徭役,“缓征赋税”,并对朝廷搜刮民脂民膏的矿税进行抵制。汤显祖在遂昌苦干了五年,昔日的僻瘠之地很快兴旺起来。
1598年,又一个春雨潇潇的季节。看透了朝政腐败的汤显祖,决意弃官而去。消息传到遂昌,老百姓自发整装北上,苦苦挽留这位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好官。扬州码头,汤显祖挥泪写下“富贵年华逝不还,吏民何用泣江关。清朝拂绶瞧行李,稚子牵船云水间”的诗句,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辞官回家的汤显祖,潜心创作他的“临川四梦”。此时的汤显祖,虽已是一介平民,但仍念念不忘“山也清、水也清、官也清、吏也清”的社会理想。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美丽画卷。
尽管汤显祖所处的黄昏时代最终无法让他的理想变成现实,但凝聚在他众多作品中的思想,以及他所坚守的信念,依旧穿越漫长的岁月时空,呈现出摄人心魄的美丽。四百年过去了,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选自《 人民日报 》 2011年04月25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调任遂昌知县的汤显祖并没有完全认清官场的腐败,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遂昌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如“推行教育、捐资励学””“力行生产,奖励农事”等。
B.“他满怀激情地将这个理想写入了一个个的‘美梦’”,“ 汤显祖的“美梦”,依然持续地温暖着我们”,两个句子中“美梦”,含义完全相同。
C.“这些笔墨交织而成的华彩乐章诠释了一位真正的文人的千古风流”一句的意思是汤显祖的诗文是精彩的,体现了汤显祖作为一位流传千古的文人的才华。
D.年轻的汤显祖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对蟾宫折桂充满信心,他绝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谋求私利的牺牲品。
E.炙手可热的首辅张居正死后,科举考试的风气得以转变,汤显祖也得以考中进士,但他的凛然正气又让他屡屡失去被提拔重用的良机。
小题2:文章主体部分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汤显祖的事迹?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小题3:汤显祖的人生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纯文学的晴雨表
从今年的“茅奖”看,集中投射了“纯文学”的现状,既投射了它的优势和长处,也投射了它的局限和困难。
莫言的《蛙》通过一个中国本土年轻作者和一位日本名作家通信的方式,透过主观的折射穿透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其中独特的想象力和冷静的观察都有形式的实验的支撑。刘震云也是代表性的作家,《一句顶一万句》通过漫长历史中个体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经验的观察和思考,穿透了人类交流的复杂性,很值得一读。刘醒龙的《天行者》则以写实的方式,真切地描述了乡村民办教师的生活,延续和扩展了他的早期名作《凤凰琴》的主题,对于乡村社会的当下风貌也有生动刻画。毕飞宇的《推拿》通过写盲人来探究人类的感觉和生命的感受,也有其独到之处。这些作品都反映了“纯文学”对于阅读的丰富性的贡献,体现了“纯文学”的价值。
由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纯文学”的基本形态,也就是80年代以来,“形式”探索和“心理”描写的成果与写实主义基本结构的“混合”风格才是“纯文学”的主流。“纯文学”受到赞赏和好评的多数是定型在这样的表现方式上的作品。这几部获奖作品都体现了这种风格。这其实是今天市场环境下“纯文学”的自身定位所决定的。
从总体上看,这次评奖大体反映了“纯文学”的现状。透过这些现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获奖作家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而“纯文学”为公众所知的代表性作家也屈指可数。从“70后”开始,除了葛亮等少数作者,纯文学尚未出现具有分量的代表性作家。“80后”作者或在青春文学领域,或进入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的整个机制脱节。后继乏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次,这些获奖作品仍然是延续了传统的“纯文学”写农村的长处,说明“纯文学”在表现不同生活方面的困难,“纯文学”的表达仍然难以有更加深广的表现力和想象力。第三,“纯文学”如何在它相对稳定的“小众”读者之外,能够让更多读者了解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只有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才可能永续发展。(选自2011年《南风窗》中张颐武《焦虑的“纯文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蛙》通过作者年轻时和一位日本名作家通信的方式,透过主观的折射穿透了中国社会和人性的复杂。
B.《一句顶一万句》通过对历史中个体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经验的观察和思考,穿透了人类交流的复杂性。
C.《天行者》延续和扩展了名作《凤凰琴》的主题,以写实的方式对于乡村社会的当下风貌有生动刻画。
D.毕飞宇的《推拿》通过写盲人来探究人类的感觉和生命的感受,有其独到之处,体现了纯文学的价值。
小题2:依据文本下列对“纯文学”的现状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今的“纯文学”既有它的优势和长处,也有它的局限和困难。
B.今天“纯文学” 受到赞赏都是定型在“混合”风格这上的作品。
C.今天“纯文学”的混合风格是市场环境下它的自身定位所决定的。
D.“纯文学”的读者尚少,只有更多人了解和阅读,才能永续发展。
小题3:根据选文中的内容简要说说“纯文学”的局限和困难有哪些?(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