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12分)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12分)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准确的,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甲];但中国小说总是不来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但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中国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是产生于现实,是为了牵涉到现实问题,根据一个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节选自吴组缃《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描绘人物不是流,而是源
B.描绘人物不是源,而是流
C.展示技法不是源,而是流
D.展示技法不是流,而是源
小题2:对“《水浒传》笔法好”这一评价,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爱憎分明,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
B.作者对历史人物不故意拔高或贬损,不追求艺术再造。
C.作者多侧面展示人物的鲜明个性,使其形象丰满真实。
D.作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实录”的态度描写人物。
小题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的一项是( )
A.文人独立创作改变了民间创作注重情节的倾向,使小说步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正轨。
B.在各个阶段都有优秀文人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写出了传世之作。
C.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是立足于现实的,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
D.中国古代小说创作长期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其发展进程是极为艰难的。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熟读文章,养成熟练地语感,根据语感和语意的连贯性,选出答案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笔法好”三个字,说明《水浒传》对人物的描写做的很成功,故选C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注意“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的内涵和外延,A项只是说“小说步入塑造人物形象的正轨”的渠道,不符合其规律范畴。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题。(共25分)
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
冯曙光
双牛镇1945年8月15日的这天清晨,一个日本军人用刀柄重重地撞在尤再三酒店的门上。尤再三提着裤子打开门,把腰弯成一架桥:“太君,早请早请!”
“酒店的开了开了,我的喝酒!”
听了这话,尤再三长出一口气。情绪的巨大落差使他眼前一片黑暗,险些跌倒。双牛镇人也都觉得奇怪:这个刽子手,怎么敢一个人出来喝酒?
中午,据点那边几声沉闷的枪响后,田中正二一声嚎叫,出现在小镇的石板街上。
这一天,不仅对田中正二,对双牛镇,对整个中国、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重大的日子。日本天皇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
田中正二没醉。他一下跪在地上,两眼注视着远方。那里的天地已经区别开来,一线玫瑰色的红霞正冉冉升腾……
又有一连串枪声从据点那边传来。他的部下在自***。他一把撕开军衣,抽出军刀。这一刻,他觉得神圣庄严,丝毫没有绝望。
双牛镇的人壮起胆步步挪动地围上来。就在他们嘴里要惊叫出声的时候,巷尾,张货郎挑着货担边跑边喊:“乡亲们,日本鬼子投降了,据点的鬼子全死了!”这是一声炸雷。也就这时,田中正二对自己举起的刀,收了回来。
张货郎拨开人群指着田中正二:“这样死便宜了他,乡亲们,把他捆起来!”
人群挤动了一下,张货郎借势一推。未及田中正二顺过刀柄,十几个人便压在了他的身上。
血从田中正二嘴角流出。他被捆成一团,这使他的形体失去了军人所有的气质,包括他的残忍和孤傲。还是张货郎的声音:“给他灌辣椒水,再剥皮,烧死他!”
这个小贩,长期在据点里进进出出,拍着日本人的屁股骂自己祖宗,还把骗来的闺女往据点里引。怎么一夜间换了另一个模样?
张货郎找来辣椒,撕碎,浸泡在一碗酒里,酒即刻鲜红。他端起酒,向田中正二走去……
“住手!”一声呐喊,抽打在张货郎身上,使他一颤。双牛镇德高望重的寿星,96岁的贝母大爷威严地出现在眼前。他的一只手被田中正二砍去。贝母大爷说:“就是砍下我的头,我还是说你们的日子长不了!”
贝母大父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
“田中队长,今天并不是我们双牛镇的人要你死,这是天意,是阎王爷要招你们这群害人精回地狱!我不想再提起这只手,不过当时有一句话,不知你忘了没有?”
田中正二燃烧着双眼,他没有忘记这位可以做他爷爷的老人与他打的赌。对,那是一次极不公平的打赌,他肆意地砍去了一个中国人的手臂。为了要贝母大爷看到他们的胜利,田中正二没***死他。结果他赌输了。今天,他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下头:“嗨!你的赢了!”
人群蠕动了一下,没有欢呼。长期的煎熬,人们麻木了。
张货郎抱来了一堆干草,叫道:“贝母大爷,把辣椒酒给他灌了,再点燃他,好看得很哩!”
贝母大爷的手一挥,碗飞出在墙上撞了个粉碎。他凝视着张货郎:“你是人吗!”
“我怎不是人?”张货郎惊讶。
“你连畜牲都不如!”
张货郎指着贝母大爷,一边后退一边惊呼:“你……你疯了。”
这是二次大战在双牛镇的最后一天。这一天,双牛镇上自***了一个日本军人,他很年轻。这一天,双牛镇赶走了一个中国人,一个小贩。人们忘不了这一天,用刀,刻在心里。
捆绑田中正二的绳索被割开,为此,他跪向一片灾难深重的大地,跪向一群被他们践踏蹂躏的人民。然后举起刀,奋力剖开自己的胸膛。
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
A.作品开篇写尤再三“情绪的巨大落差”,反映了日寇铁蹄践踏之下中国普通百姓惶恐、惊惧的状态,自然,真实。
B.日本无条件投降,“但双牛镇的人不知道”,这里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争中的人们麻木不仁的心理。
C.“天地区别开来”“红霞冉冉升腾”的景物描写,预示着抗战胜利的美好图景,预示着一个苦难民族的新生就要到来。
D.作品结尾写田中正二这个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最终剖腹自尽,表现了作者对日寇的无比愤恨。
E. 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失文学色彩,特别是人物的对话,不仅简练生动,而且突出了各自鲜明的性格。
小题2:小说中的贝母大爷、张货郎是特定条件下特定人群的典型代表。想一想,他们各代表什么样的人?他们性格中的典型特点各是什么?请分别作答。(8分)
小题3:结合作品,简析“贝母大爷接过碗,向田中正二走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4:作品的结尾耐人寻味:“这一天,从不哭的双牛镇人,扶着门框,扶着拐杖,扶着镇上那棵干死的大树,全都哭了。”请写一段文字,赏析这一结尾的妙处。(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①20世纪3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通过质能守恒原理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之后又经过20多年中微子才被真正探测到,而这项发现直到39年后才为发现者赢得了一项诺贝尔奖。科学家们认为它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一开始被命名为中子,后来才改名为中微子,意思是极微小的中子,性质类似于中子,并不带电。粒子物理学家们之前一直以为中微子没有质量,后来才发现它有极小的质量,可就是因为质量实在太小,直到现在人们也没有测量出中微子的精确质量,只知道它的质量还不到电子的百万分之一。中微子只与其他物质在极短距离内发生弱相互作用,因此它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这个确实存在却让人难以把握、甚至无法理解的中微子行如鬼魅,科学家们常说它如同“幽灵”一般。
②2011年9月22日,位于意大利的国际研究小组OPERA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向全世界公布:从瑞士的欧洲核子中心到意大利的约730公里的比赛中,中微子以微弱的优势跑赢了光速;比光快了60纳秒(0.00000006秒),超出了每秒2.99792458亿米的宇宙速度极限。
③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仍然持否定态度,这并不是顽固守旧,而是相对论自从诞生以来经受了无数次实验的检验,至今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有任何违反相对论的物理现象,中微子的速度是否可以超过光速还需要反复的实验来证实。匹兹堡大学的物理学家亚瑟科索斯基说,听说中微子比光速快100倍恐怕都比这个结果听上去更容易让人相信,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使测量出现如此微小的误差。
④精确测量中微子的速度绝非易事,可以重复这种实验的地方屈指可数。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MINOS研究组之前也曾经测量到中微子的速度稍微高于光速,但是因为可信度比较低,研究人员认为这是测量系统的误差所致,所以并没有公布他们的实验结果。听说了OPERA研究组的实验结果后,MINOS研究组已经打算尽快重复这个实验。 
⑤爱因斯坦在1905年得出了狭义相对论,这个被人们沿用至今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光速是宇宙中速度的极限,任何有质量的粒子速度都无法达到或超过真空中的光速。现代人类科技文明全都是建筑在量子力学和狭义、广义相对论这几块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上。如果真的存在超光速粒子,就说明现代物理学理论需要修正,从实验到理论,必将引发出更多基础物理定律的发现。
小题1:关于中微子,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微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
B.顾名思义,中微子是极微小的中子,它的质量非常小,科学家们难以测量其精确质量。
C.中微子可以穿越一切而如若无物,因为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中微子虽然难以把握,科学家对它的了解也还不够深入,但它确实存在。
小题2:关于国际研究小组OPERA的实验,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实验的结果表明了中微子的速度超越了光速。
B.这个实验与MINOS研究组实验的结果一样,反响很大。
C.对于这个实验取得的结果,科学界的反应不完全相同。
D.这个实验结果直接向现代物理学基础发出了挑战。
小题3:中微子的速度超过光速还不太令人信服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简要作答。(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人工厂的一部分。
(4)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5)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6)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7)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8)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9)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10)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11)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12)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13)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14)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中作者用“居然”和“还有”强调了人们在现实与历史的反差面前极度的惊讶与难以接受。
B.参观者只是看到牢房、毒气室、焚尸炉就感到痛苦和残忍,可想而知当年受难者们所遭受的虐待之深。
C.第(9)段中解说员说“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说明了恶劣的居住环境与残忍的屠***相比已经不算糟糕。
D.第(13)段中,“够了”一词表达了参观者们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祈祷这种行为的不满、不屑和痛斥。
小题2:阅读文章的第(6)~(13)段,回答问题。
(1)这部分内容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2分)
小题3:文章结尾写“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有何作用?(4分)
小题4:此文曾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其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0分)
中国现代诗
中国的现代诗,如果从被称为“象征派”首创的李金发算起,以他发表于1925年2月6日出版的《雨丝》杂志第14期上的《疯妇》和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编入“新潮丛书”出版的诗集《微雨》为标志,迄今已近80年了。
在20世纪充满坎坷与辛酸的历史夹缝中曲折沉浮的中国现代诗人,不能不面对中国苦难而又多变的现实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现代诗的这种“中国”方式的改造。
首先,中国现代诗人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不足的背景下的现代诗创作,大抵是以在中国多难的战争与离乱历史缝隙中所产生的生存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来代替西方现代诗人在机械文明对人的心灵侵扰、挤逼、异化中所产生的荒谬感、孤寂感和失落感。
其次,在对现代诗的哲学、心理学、美学基础和艺术技巧的某些可操作的层面上,中国的现代诗人不仅引介自西方的哲人和诗人,往往还从博大的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经典中找到了可以与之相沟通、融洽、替代的对象,从而从精神内涵到外在形式上,赋予了现代主义的“中国”方式。洛夫诗歌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洛夫把西方奠立在尼采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等基础上的现代主义审美方式与东方建立在庄子哲学与禅悟精神基础上的艺术思维方式沟通起来。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展了它的现代视野,也为中国的现代诗创作寻找到它的民族本源。
这种把现代诗的创作引入中国人文传统精神的努力,还表现在相当多的现代诗人都积极地从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学中开拓重新诠释与蕴藉现代空间中。他们或者翻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以创造新的意境,或者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给以现代诠释和观照,或者溯游在古代人文环境的历史胜迹中,以抒写现代的感怀。这一趋向,从“五四”新诗草创初期即已开始。在台湾现代诗的发展中,有一个时期,这种被余光中称为“新古典主义”而在“命名”上为洛夫坚决反对的艺术趋向,曾经成为许多诗人共同的实验,并以此来扭正屡受“西化”的现代诗与中国人文传统的联系。80年代以后的大陆现代诗,在“朦胧诗”的初潮过后,也出现了一股加溯传统的努力,以和当时文坛上的“寻根”热潮相呼应。不管如何为中国现代诗发展上这一趋向“命名”,它都表现了现代诗人重新诠释历史与经典的现代意识的另一侧面,和现代诗人从接受西方的引介到寻回自己人文传统的努力,同时也为现代诗呈现了它在中国的一种存在方式。这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从70多年前引自西方的最初一声吟唱,到70年代后以“中国”方式广泛存在于至今还残留裂痕的国土上,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
(摘自《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
小题1:中西方现代诗分别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4分)
小题2:为什么说“中国现代诗的起起落落,无不与我们的生命、土地和时间息息相关”?(3分)
小题3:下列对文段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从全文看,“中国现代诗”与“中国现代诗歌”不是同一概念,它们之间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
B.中国现代诗人无论是重构历史故事和人物,还是借用前人的辞章、典故、境界,在内容上大都赋予它现代的感情与关照,在形式上予以翻用和创新。
C.台湾诗人余光中与大陆诗人洛夫,对现代诗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向、命名有不同见解。
D.中国现代诗人洛夫自觉地从庄、禅哲学拓宽了现代诗的视野,为中国现代诗创作找到了它的民族本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作文(50分)
大自然神奇而美妙,人生充满快乐和希望,大千世界的人与物,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欣赏。有人说,一个不懂得欣赏的人是缺乏信心的人,因此,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欣赏人生;善于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小至今,我们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从中领略到了独特的趣味。
请以“欣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为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题型:写作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