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奥斯维辛的风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奥斯维辛的风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维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维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维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维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维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维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在奥斯维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维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维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维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维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维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小题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不属于其作用的一项是 (2分)
A.自然地引出作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内容,表现其心情的热切。
B.以美丽的城市、“欧洲的独特魅力”、美好的诗意反衬在这块土地上纳粹曾经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
C.以诗歌节给人的魅力印象反衬那段历史的黑暗,使人们记住今天的艺术是人们保持远离战争的结果,深化主题。
D.马列克沉吟、胡大姐不说话为下文中何敢等人的“拒绝”埋下伏笔。
小题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心底”陡然出现的诗句表现了“我”目睹悲惨历史的巨大震撼和为人类的无助与悲伤而无比的痛心。
B.文中奥斯维辛的风常常是“陡然”来到,具有“愤怒”、“狂暴”的气势,有寒气袭人之感。[
C.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维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是因为人承受不了心灵的折磨和历史的重负,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
D.文中在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景象时,直接选取了典型细节加以描写,如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及一幅照片中德军枪口下小男孩天真和无奈的目光等。
小题3:文章以“奥斯维辛的风”为题,有哪些妙处?(4分)
小题4:与多数文章不同,本文结尾并没有直接点题,而是说“正是由于奥斯维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结尾?若有,则请写出。(6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妙处如下:1揭示主旨;2成为象征;3渲染气氛。
小题1:这样的结尾好处是:1. 言简义丰。虽未点题,但能揭示奥斯维辛存在的深远意义:它既是人类邪恶的罪证,也是唤醒良知、警示后人的警钟。2.理性收束,打破“常规”。由参观时丰富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思考,打破字面点题的常规,余韵悠悠。
解析

小题1: “使人们记住今天的艺术是人们保持远离战争的结果,深化主题”无中生有。
小题1:没有直接进入细节描写,先是概括叙述。
小题1: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可以不展开,只答要点。注:只答涵义不给分。
小题1:既要答出要点,又要适当展开。每点3分。后一问是开放性的,若答“无出其右”者,前一问的理由必须陈述完整充实。若能另拟结尾,只要考生能结合文本写出精彩答案,建议给出奖励分2分;不恰当,不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聆听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才智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并不封闭,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在长期的兼容并取、包收含纳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时间里融合了许多古代先民,这个过程就是古代先民相互开放、相互吸收的过程。由于开放,我们的民族取长补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成就;由于融合,民族的精神保存了活力,历经磨难而终久不息。古代民族的兼收并取,最终铸造了中华民族,由此奠定了东方最灿烂的古代文明。文明生存的条件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环境与心态。环境的封闭看起来是安逸与宁静,但同时也意味着丢失前进的机会。心态的封闭则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这样一个教训,在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让中国人吃足了苦头,而当我们克服这种心态后,我们就又起步了。中国近一两百年的历史,就是这样一部“心态史”。所以,一个开放的环境与一个开放的心态,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开放的心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抬起眼睛来看别人,既看别人的过去,也看别人的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越来越明白:不看别人的现在,那就是夜郎自大,自取落后。但看别人的过去之重要性,却是多数人所忽视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别人的过去实际上就是在看别人的现在。别人现在成功,他为什么成功———成功的根源在过去;别人现在失措,他为什么失措———失措的原因也在过去。世界上没有无本之木,现在这棵树,是长在过去这个“本”上。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会没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因素作为其条件,而这些条件难道是在一瞬之间一蹴而就的,并不是出自于其历史经历的积累、或其历史创造性的不断涌现?又有谁能够相信:一个国家的挫折,不由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诸方面的问题所造成,而这些问题难道是一日之间成三尺之寒,并不由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外国历史不仅仅是关于外国的历史知识,而且是世界其他民族积累的智慧的结晶。常有人问:学习历史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历史给人以聪明。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历史纪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验提供的是成功的智慧,教训使后人有可能成功。我们总希望自己成功、不失败,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就是成功和不失败的一面镜子。实际上,任何人都站在历史的镜子前,而看不看镜子、能够在镜子中看见什么,这就是智慧的表现。我还愿意使用另外一个比喻:历史虽然无言,但它却会说话;能够听见历史说话已经很了不起了,而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这就是伟大的智慧。
小题1:对这样一部心态史指代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是自己闭起眼睛来不看竞争的现实,在竞争的环境中碰得头破血流
B.兼容并取、包收含纳
C.先封闭后开放的心态
D.先开放后封闭的心态
小题2:下列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没有必要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可统称为当代史。
B.现在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们有前后联系的因果关系。
C.“一切历史”就是“这棵树”,“当代史”就是“这棵树”的“本”。
D.没有人相信:一个国家的兴盛和挫折,是出自历史经历的积累,是由于其主观、客观各种原因积淀而成为历史的顽疾
小题3: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有开放,中华民族的精神才能保存活力;只有融合,中华民族才能创造伟大的文明成就。
B.“环境的封闭”指与外界隔绝,远离竞争。“心态的封闭”指身处竞争的环境中而又无视竞争。
C.看别人的现在当然重要,看别人的过去也重要,两方面都去看才称得上真正拥有“开放的心态”。
D.聆听历史的开放心态是一种才智;能够听见历史在说什么也是一种才智;能够听懂历史在说什么就是伟大的才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天地有大美
以群
青藏高原,一个离天最近的地方,一个离人的喧嚣与繁华很远的地方,大自然将他的雄奇与壮丽集于斯,从地上铺到天上,从脚下一直铺到你的灵魂。这是我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和初来时一样,面对它的辽阔,它的静默,它的壮美,我长时间地失语,只能看,只能听,只能呼吸,什么也不能说。
这是一种震撼人灵魂的大美。在这里,太阳一直照进我心里。星星就在我的灵魂上闪烁。风吹起蓝色的波纹,那是什么?那是我的灵魂在颤动。
这是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山川大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在这里,无论你朝哪个方向,无论你走多久,都是这样的静美,这样的安详,这样的无穷无尽。
我注视着周围的宁静:山,一副静思默想的样子;草地,大地和天空全都带着静默的神情。我感到,这片土地上藏着某种只有沉默的山知道的东西,只有旷远的天知道的东西。我感觉到了,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些散布在草地上的牦牛和羊,每天看着这些,只是低着头,把大地的静默吃进肚里,然后反刍。仿佛它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了什么,仿佛它们反刍的是一种伟大的思想。是的,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辽阔的宁静里,山水木石,在牦牛的反刍就有了修炼的意味。真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作出一幅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能够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真想变成一只羚羊,一头野驴,或者哪怕一只兔子,用博大的心脏从这里走过,走过自己的一生。饿了,就低下头,伸出舌头撩起一把草,用嘴唇捉住,一扯,把大地,把季节,把遍洒阳光和雪花的天空一起扯动。我试着像野兽一样的行走,一直走到看不见公路看不见汽车的地方。在这里,寂静时可以吸入脏腑的。你响亮地听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脚步。满世界都是这种声音。
只要有足够的宁静,大地便显出它的神奇。沉静的大地离永恒这样近。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那就是朝圣。人用他的脚步向大地朝圣。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体内。我留下的脚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走进我体内的大地成为我的灵魂。大地走进你以后,就装得下山川人物,就可以把自己的辽阔在田野上铺开。风在我的里面吹拂,河水在里面奔涌,连雪山也牵带着白云移来胸间。
第二天,一场大雪把一个安静纯美的童话铺在可可西里,从辽阔的草地到远处的山。雪山就像童话中的城堡,阳光给她铺上一层甜美的红云。野生动物纷纷出场:藏羚羊、牦牛、野驴、黄羊、白唇鹿、狼,还有许多鸟类。它们是童话的主角。连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来到童话中,他们的影子在雪地上轻轻悄悄的游移。
雪其实来到地面的天空。天空来到地面上,地面也就成了天空。走在雪地上,每一个脚印都印在了天空的洁白上。
唯其高,我们这个星球上总算留住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过的地方,好让我们找到在高处放眼遥望,灵魂有一个驰骋的地方。庸常的市井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东西,唯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抵达自己。
梭罗说:“野生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如此说来,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
小题1:透过文中具体的文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青藏高原,请结合具体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从原文中任选一处,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结合原文回答:“天地有大美”中的“大美”具体指什么。(4分)
小题4:为什么说“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光学鼻子”
激光将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这是欧盟发起的一个研究项目的目标。得到了下萨克森州支持的汉诺威激光中心参加了这个研究项目。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可以测量呼出的气体,然后人们可以利用测量结果来确定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与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这种被专家称作“光学鼻子”的技术具有很大优势——它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并且也可以免除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因此这种新技术特别适用于婴儿、老人或危重病人。
但在这种新技术投入临床应用之前,科学家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微量气体浓度非常低。这是该技术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必须研制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此外,医学工作者必须查明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指示器。  
汉诺威激光中心和英国一家技术公司打算利用这个欧盟资助180万欧元的项目研制一种波长5—10微米的激光,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在着手研制合适的传感器,乌得勒支大学的医学中心负责协调。
(摘自2004年12月20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光学鼻子”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光学鼻子即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的激光。
B.光学鼻子就是借助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病人呼出气体的医疗技术。
C.光学鼻子是能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激光源和传感器。
D.光学鼻子是指借助特定激光光束和专门的传感器测量人体呼出气体以确定有无疾病的一种新型诊断技术。
小题2:文中说到,“有人认为,这种新的诊断可能带来一场医学革命”,下列不属于这一判断依据的一项是(    )
A.不需要对人体做创伤性检查。
B.没有令许多人感到害怕的X射线,不会***伤人体细胞。
C.可以缩短诊断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D.可以确诊像肺癌这样严重的疾病。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光学鼻子”具有比许多传统的诊断方法更大的优势,可以专门用来为婴儿、老年人以及危重病人诊断疾病。
B.“光学鼻子”只有在能够测量呼出气体中适合诊断疾病的低浓度气体并且知道哪些微量气体可以作为疾病的征兆的情况下才能交付临床应用。
C.波长为5至10微米的激光可以为医生诊断疾病提供帮助。
D.奈梅亨天主教大学基金会和佛罗伦萨非线性光谱学欧洲实验室正在研制“光学鼻子”的传感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扛椽树
作者: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中的绝妙佳句,却与这柳无干。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突然间,一个声音响在耳畔,唤我的乳名。我望柳,柳无言。望柳的枝头,一只乌鸦在叫:“章娃!章娃!”枝头上还有些鸟雀,它们叽叽喳喳,隐约在说:“等的是你!等的是你! ”我欲问乌鸦,欲问鸟雀:“谁在等我?谁?”但不待我开口,它们已四散飞去,而就在这时候,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几千年了:不等吟出《诗经》的诗人,就等我!我诚惶诚恐:“我有什么能耐?为什么等我?”柳仍无言,柳让山上的放羊娃传达它的心声,歌曰:“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南瓜蔓子白菜根,不等你的才华单等你的心。” 多情的柳,我怎么能不被深深感动呢?我该怎么去描绘?怎么去抒怀?
③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是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柳。
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⑤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的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而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⑥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豪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1994年4月4日
(节选自《当代艺术散文集粹》)
小题1: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2: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西施”、“林黛玉”、 “京华柳”、“江南柳”等人和物,其用意是什么?
小题3:请赏析第四段的语言。(4分)
小题4:陕北的柳,有人叫它塞上柳,有人叫它蓬头柳,可作者为何偏爱“扛椽树”这个名字,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小题5:第一段作者说“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阅读全文,请分条写出作者具体描绘这柳的哪些“满身奇崛”?(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看护父亲的孩子
意亚米契斯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竞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
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 “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小题1: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2:小说首尾都有一段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这篇小说符合一般小说情节构思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情节具体分析。(4分)
小题4:概括小说主题,探究其现实意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