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更迭,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更迭,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世纪更迭,我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如何?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近日完成的一份最新报告中认为:200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将有可能出现增速回升,已经连续多年的增速下滑趋势将得到遏制。在乐观预测的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止跌回升仍将受多种因素影响。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外,国内科技进步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造成产业升级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此外,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化发展相当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因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增收。城市化发展滞后也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而以上问题均为快速发展遭遇到的新的制约“瓶颈”,只有尽快打破,才能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报告据此提出,必须加大对外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和研究,以及开发力度,并建议国家新增财政支出要大幅度增加科研开发投入,争取“十五”计划末达到GDP的1.5%;在国企改革中则着重抓好提高国企创新能力工作,同时,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以产业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此外,必须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及解决农民增收等问题。
小题1:文章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瓶颈”的解说无误的一项是(   )
A.这是用了暗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B.这是用了借喻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C.这是用了借代修辞,‘瓶颈’借代中国经济,表明了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D.这是用了比拟修辞,‘瓶颈’比喻中国经济,比拟其发展已不通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中国经济遭遇新’瓶颈’”?对其理由的阐述,哪一项不恰当?(   )
A.因为,我国的技术创新、国内科技生产的能力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且企业创新能力不足,而完全依靠国外,所以就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的局面。
B.因为我国长期以来的人力资源素质偏低,既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也影响了供给质量的提高。
C.因为城市化发展滞后,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新的制约。
D.因为,与工业化发展相比,城市发展的滞后,导致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劳动力难以自由流动,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与农民的收入。
小题3:文章对于打破“瓶颈”向国家提出了建议,下面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议国家新增加财政支出要增加科研开发的投入 ,争取十五年后达到GDP的1.5%
B.建议加大对外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研究,必须加大开发的力度与广度。
C.建议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投入,以产业化教育加速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D.建议在国企改革中,重点抓国企的创新能力,建议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的收入

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解析
小题1:A.“暗喻”错,“很大程度”错。C.“借代”错。D.“比拟”错,拟人和拟物叫比拟。
小题2:A “完全依靠国外”错,原文是“完全依靠国外”。
小题3:A.“十五年后”错,原文是“‘十五’计划末”。 B“广度”错,原文无此信息。C.“义务教育、高等教育”错,原文是“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网络文学的价值
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这种境况的出现,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有助于形成一种大文学观,不仅使各个社会层面的精神思绪和文化含量得到全方位的表现,而且拓开了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以网络为媒介的文学书写,还往往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在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产业链和消费点。可以说,网络文学的写作在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同时,也立意追求经济利益,在渴求得到网友读者的认可和点击阅读的基础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作者与新型读者之间是相互契合的,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地旋转着向前,彼此啮咬着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精神存在。
  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观看和阅读世界的方式,在这里,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并没有被摧毁,而只是以新的形态出现。这也昭示出了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一方面,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取胜,能够根据当代人的精神理想和现实追求,调整创作实践和发展方向,使自身符合平民化的审美要求,在传播途径和吸引大众方面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新型读者更多追求的是通过借助于电子屏幕的“看”这样一种便捷直观的方式,涵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达到自我认知与精神享受的目的。由此带来的是网络文学时代大众化与娱乐性的崛起,但对于网络写作中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相反,这实际上是依托于网络进行阅读的受众为愉悦身心、寻求心灵慰藉而关注自身的精神期待和审美体验的一种积极尝试。
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还有一个新的特质,那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时代的变动以及文学内部的调整和文学自身的位移,给予了当下的网络文学丰厚的生长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不仅对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生产机制构成了冲击,更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为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更多的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学批评亦然,这也是网络文学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评论范畴所在。也就是说,文学论坛、文学网站和电子期刊等新媒介的生成,不仅能够通过特殊的机制化管理和集约型的作品生产、消费途径,使得网络文学的传播和阅读过程更为顺畅,阅读和观看的“快感”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满足;而且为文学批评开拓出了新的空间,可以容纳更为大众化和平民性的话语,接受平实、朴素和直接的评论方式,建构多赢和互补的局面,甚至还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创作模式,即读者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对开放性的作品提出修改建议,进而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选自2011年8月24日《文艺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网络文学的价值”,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以全民书写的方式,模糊了文学原有的边界,冲破了传统文学的樊篱,标志着新书写方式的诞生。
B.网络媒介改变了人们阅读的方式,传统文学文本中纯粹精神性所寄寓的精英化倾向被消解,标志着新阅读形态的形成。
C.网络文学一定程度上摧毁了传统文学的审美愉悦与精神消费,昭示出网络文学在自身展开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新元素。
D.网络时代的文学写作的一个新的特质,就是批评的即时性、多样性和交流反馈的互动性的加强,使批评空间的得到开拓。
小题2: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文学还以自足自我为基础,将触角伸延到影视、话剧、漫画、音乐、游戏等艺术门类。
B.网络文学拓开了传统文学自身内部的容量和限度,扩大了传统文学自身的影响力。
C.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构成了冲击,为整个近代文学的发展进程,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D.网络文学往往以新潮的言语方式、丰富的想象力或可读性极强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阅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图书出版机制而言,网络上的写作和发表其实很多是瞬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B.通过点击阅读和论坛式的即时批评,可以对电子作品提出修改建议,参与到新文本的再生成过程中。
C.网络文学立意追求经济利益,提供文化消费并愉悦大众,而传统文学不立意追求经济利益。
D.对于网络文学所蕴涵的“娱乐”意味,我们不应该将其仅仅作为一种狭隘、庸俗甚至是媚俗的定义来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刘先生
阿城
通过韩先生,我认识刘忠先生时,他居然已经46岁了。人还单过。刘先生也是一个美食家——不少单身汉都是美食家。
刘先生年轻时,管不住嘴被人收获当了右派。他的女朋友,满脸歉疚同刘先生黄了。
刘先生是教员。他的专长是语法修辞。他特别爱好这东西(他当成右派,就是因为傻里吧唧地挑中央首长讲话中的语法修辞错误)。他家里的藏书,清一色,语法修辞!天天研究,乐此不疲。当为一代奇人。
  我们常在韩先生家闲聊。刘先生有点不拘小节,侃着侃着,一抬屁股,“嘟”一声。把韩夫人搞得满脸通红。刘先生浑然不觉,问我:“老弟,我问你一个问题……”
  “问罢。”我说。
  “我问你:‘弯曲’和‘弯弯曲曲’,有什么不同?”
  “弯曲和弯弯曲曲——弯曲就是弯曲呗,弯弯曲曲——弯弯曲曲,这个这个,其实也是弯弯曲曲。这是不言而喻的嘛。是不是?”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如果你给学生讲课,就像你这么说,能行吗?”
  “那好哇,先生你说说看。”
  “简单说:弯曲,就是不直!”他说。
  “我还以为弯曲是直的呢。接着讲接着讲,弯弯曲曲。”我说。
  “弯弯曲曲,就——是:弯上加弯,曲上加曲!”
  “我的亲哥哥,你说得太对了,弯上加弯,曲上加曲,行,天才!”
  说笑着,刘先生掏出一本某大学的学报,迅速翻到某页,指着一则“补白”,不无得意地说:“你看。”我接过一看,是刘先生的文章,《论“弯曲”与“弯弯曲曲”的不同》。这才收了笑,觉得扫兴起来。 
  刘先生也常到我家来。他一来,我女人就慌了。知道他是个挑剔的主儿,做什么吃呢?
  我说,你随便做。文人就是这样,吃饱了,就要发发议论。
  “那——就馅饼?”
  “行,油大点。”
  酣着性子,听完刘先生侃完他的“语法修辞”之新见之后,我笑着说:
  “吃饭罢。行啦,下课罢。语法修辞也不能当新鲜蔬菜吃。”
  “烙饼,”刘先生边吃边讲,“弟妹,像你这么烙,不行。这怎么能行呢?这叫什么饼呀?整个一个鞋垫儿。”
  说得我们夫妇和孩子哈哈大笑。
  我女人倒是十分谦虚。说:“刘老师,你说说,你给讲讲,怎么烙好,我学学。”
  “好!”刘先生说,“比如是烙春饼。”
  “烙春饼。”我女人学生似地重复着。
  “对,烙春饼。用精粉1.2斤,豆油少量。然后,用60摄氏度热水和面,稍饧。”
  “稍饧是啥意思?”我女人问。
  “‘饧’者,‘候’也。”
  “面和好了,等一会儿是吧?”我女人问。
  “对。”
  “然后呢?”
  “然后,分出14个剂儿,按扁。将其中7个,刷点豆油。另外7个呢压在上面。饼铛温热后改成微火,将合在一起的面剂儿擀薄置挡上。面变色了,翻个儿,再烙。烙出后,用净毛巾盖上。”
  “这就行了是吧?”
  “行了。然后,小葱蘸酱加肉炒粉丝卷饼吃。香咸开胃。”
  “对!”女人兴奋了,“看看,看看,又学了一招!”
  于是乎,先生很得意,又讲了“煎胡萝卜饼”“金银煎饼”“肉丝烩蛋饼”“咖喱饺饼”“葱油煎饼”“蛋面薄饼”“芙蓉虾饼”“冬菇肉饼”“木樨饼”,等等,又讲了些炒菜,像“拌腰片”“肉末豆腐”“醋溜鸡蛋”之类。又讲了如何如何做泡菜,什么“牛肉泡菜”“苏联泡菜”“日本番茄泡菜”,由泡菜又讲到咸菜,如“辣萝卜条”“白糖生姜片”“芥末茄子”。把我女人讲得直蒙。
  吃饱了,补几口茶,就告辞了。
  出了门,我说:“刘兄,你得成个家了,差不多了。别太理想化。”
  刘先生说:“不行不行,太不行了,怎么说呢?我对女人不是太理想化,……是很伤心!一个人,挺好……”
  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
不久之前,刘先生终于结婚了。并且生了一个女孩。但朋友们说结婚后的刘先生,一点意思也没有了。韩先生说,老刘找的这个女人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手。“不过”,韩先生说,“正唯其如此,也就把老刘毁了。”说着,韩先生感慨起来:
  “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
(原载《芒种》1993年第1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刘先生的形象特点。(4分)
答:                                                                       
小题2: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部分。(4分)
答:                                                                       
小题3:小说中“我没再说,只是仰了头说:‘今晚的月亮很圆呐,这是农历初几呀,这么圆?’”一句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答:                                                                       
小题4:小说结尾韩先生感慨:“乱世出英雄,逆境造人才。平平淡淡,四平八稳,哪里有什么英才可谈呢?!”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请说明。(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心灵花园    梁晓声
谁不希望拥有一座小小花园?哪怕是一尺之地呢。若有,当代人定会以木栅围起。那木栅也定会以各人的条件和意愿,摆弄得尽可能美观。都市寸土千金,地价炒得越来越高。也许,今后将更高。拥有一个小小花园的希望,对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与梦想。
  其实,谁都有一座小小花园,谁都是有苗圃之地的,这便是内心世界。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人和动物的区别,恐怕还在于人有内心世界。心,不过是人的一个重要脏器,而内心世界则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它是由外部世界不断作用于内心而渐渐形成的。
  我常“侍弄”心灵的苗圃。身已不健,心尤荒芜,又岂能活得好呢?职业的缘故,使我惯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入研究。结论是:心灵,与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我的儿子梁爽,小学五年级。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年龄。我也常教他学会如何“侍弄”那小小心灵的苗圃。“侍弄”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很勉强的,不那么贴切,意思无非是,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惰于拂拭,就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这联系到禅家的一桩“公案”:“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系俗人,仅能以俗人的观念和方式教子。故我对儿子首先的教诲是——人的内心世界,大概最容易招惹尘埃、沾染污垢。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好比居处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倘若根本不“拂拭”,甚至反感别人中肯的批评,则是大不可取,犹如讳疾忌医。
  一次儿子放学,进屋就说:“爸爸,今天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
  我问为什么。儿子回答:“犯错误了呗!把老师气坏了。”
  那同学是他好朋友,却有些日子不到家里来玩了。我依稀记得,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两者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将他召至跟前,推心置腹地问:“跟爸爸说实话,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
  他便诚实地回答:“有点儿。”
  我说:“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
  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我又说:“如果你们老师并不打算在你们两个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你倒未必幸灾乐祸。如果你心里清楚,老师最终选拔的肯定是你,你也未必幸灾乐祸。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
  于是,你才幸灾乐祸,这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你看,嫉妒心理多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心存不良。”
  接着,我给他讲了两件事。有一对女孩儿,她们原本是好朋友,又都是从小学芭蕾的。一次,老师要从她们两人中间选一个主角。其中一个认为肯定是自己,应该是自己;可老师偏偏选了另一个。于是,她就在演出的头一天晚上,将她好朋友的舞裙,剪成了一片片。还有两个女孩儿,是一对小杂技演员。一个是“尖子”,也就是被托举起来的。另一个是“底座儿”,也就是将对方托举起来的。她们的演出几乎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可不知为什么,那个“底座儿”内心里怀上了嫉妒,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掌声是为“尖子”一个人鼓的。她觉得不公平。日复一日,那种暗暗的嫉妒,就变成了愤恨。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失手,制造了一场不幸,使“尖子”在演出时当场摔成重伤……
  我对儿子讲,因嫉妒而伤害到别人,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就可能是犯罪行为了……
  儿子问:“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凡那样的人,皆因从小就让嫉妒这颗种子,在心灵里深深扎了根。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爸爸你也嫉妒过吗?”
  我说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比自己幸运、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大的人。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第二,不可能一切所谓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在自己头上。当幸运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
  邻居们都很喜欢我的儿子,认为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同学们跟他也都很友好,觉得和他在一起高兴,愉快。我因此而欣慰。我知道,一个心灵的小花园,“侍弄”得开始美好起来了……                                                        
(河北日报)
小题1: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什么特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⑴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
答:                                                                           
                                                                                  
⑵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答:                                                                             
                                                                                
小题3:“我”和儿子的整个对话包含哪几个观点?(4分)
答:                                                                                
                                                                                 
                                                                              
小题4:作者教育儿子“侍弄”心灵苗圃的故事给你哪些启发?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中国古人的眼中,动物如同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观。中国人认为,天生万物,每一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上天的信息,此之谓“天性”。人类如此,万物莫不如此,动物也不例外。
中国人于动物中特喜羊。汉字中带有“羊”部的都具美善意,如此“美”“善”二字,还有“群”“祥”“义”(繁体为“義”)“养”等。羊天性善良,中国人最为钟情。也可说中国人天性最为善良。论功用,牛比羊有用得多,但中国传统并不十分重视牛,因牛仅供人使用,其本身并无明显的个性。中国人喜群性,羊性善群,所以中国人喜欢;但中国人同样十分重视个性,毫无个性、一味从众的人同样为中国人所不齿,中国人鄙之曰“乡愿”。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家畜中,最具个性的为马,其次为犬,皆为中国人所喜爱。中国成语有“龙马精神”,是一好词;义犬的故事,屡见不鲜。马有骏驽之分,闻有千里马,不闻有千里牛。马极具个性,故同样深为中国人所爱。近人屡讥讽中国人“无个性”,其实错了。中国人最看重个性,但不是自私自利的哗众取宠。中国人的个性着重在德行方面,期望个人为德日进,最好能为世之师表。这种个性不仅于个人有益,更大有益于整体人生。
龙、凤、麟、龟,素为中国人所尊崇。龙可谓中国人的象征。但中国人同时又极尊崇龟,此点殊为现代人所不解。中国人好让不好争,龟与世无争,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相同;中国人希望人皆作普通人,不突出于人群之外,龟随处可见,正合中庸之道;中国人希望个人长寿,更看重家族、民族的寿命,龟寿龄极长,正符象征。龟平时退藏不争,但龟甲在占卜时极为重要,必供奉于宗庙,此正见“进退出处”“荣辱现隐”的中国传统精神。中国人以龟与龙、凤、麟同列,用心深长。
万物之性皆来自天,人性亦同样来自于天,所以人性与万物之性相通。观其人平时性之所好,就可见其人之天性与命运。印度人尊崇牛,奉为神物,正与印度人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相称。西方人多爱鹰,取其矫健凶狠,国徽国旗上屡见不鲜,所以西方人认为此世界同样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当今世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争斗不息,也许是好“鹰”之过?
小题1:下列表述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非常喜欢牛羊,因为牛羊都非常有用,而且性善喜群。
B.中国人对“个性”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不强调哗众取宠。
C.龙、凤、麟、龟,素为中国人所尊崇,其中龟更是因为天性的缘故被尊崇。
D.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喜欢的动物上不同,也反映出东方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小题2:分条写出本文中中国人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都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的精神。(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彭 程
①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流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②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③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④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颗是牵牛星,哪颗是织女星,一串轻轻地笑声。
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⑥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⑦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农耕时代的生活、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林,遮蔽了周遭街巷。这些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⑧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⑨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在有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⑩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以“一条长长的河流”比喻“一年的日子”,描写春夏秋冬的水上风光是为了体现四时各异的情趣。
B.文中民谚、古诗的引用增加了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俗节日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的特点。
C.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文章的字里行间既充溢着浓烈的感情,又散发着强大的理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D.本文以时间为顺序组织材料,安排结构,旨在说明民俗节日大体经历了形成、流传和衍生出更为丰富内容的过程。
E. 文章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达了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小题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来详写?(4分)
小题3:仔细阅读第⑩段,理解加点词“码头”在文中的妙用。(3分)
小题4:文章中揭示了民俗节日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请任选一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领悟。(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不少于200字)(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