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桐花与柿树①我怀念桐花。②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桐花与柿树①我怀念桐花。②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桐花与柿树
①我怀念桐花。
②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③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里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与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的年代,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
④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就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⑤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⑥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荫,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得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⑦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小题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4分)
小题2:文中穿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6分)
(1)
(2)
小题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季节,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必然有联系,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与象征意义。(8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的 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殷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和柿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留给我的只是伤心罢了,而柿,完全与它相反。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答案

小题1:桐花的洁白有纯美的忧伤之感,桐花与“我”的苦难经历有联系,有象征意义并贴紧主题
小题2:(1)为了说明柿饼的作用,突出其奉献的精神。(2)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小题3:桐树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奉献相联系。
它们象征着:人生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
小题4:BC(A、不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D、桐留给“我”更多的是启示;E、不是直抒胸臆)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金星火山
欧洲航天局“金星快车”探测器发现的证据表明,地球并非是太阳系内唯一地质活动频繁的行星,金星上也存在潜在的活火山。金星表面岩浆流发出的红外辐射显示,这些火山相对“年轻”,现在仍可能发生火山喷发现象。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
  论文的联合作者、德国航空航天中心行星研究所的约恩·赫尔伯特表示,凝固的岩浆流从表面辐射热量,并未受到多少风化。因此研究团队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火山的年龄不足250万年,而且大多数熔岩流存在的时间可能还不到25万年。从地质学角度来说,其就如同刚刚诞生。
  这一发现能解释为什么金星上的小行星撞击比预期要少。由于岩浆流能填充并掩藏陨坑,科学家由此推测,火山活动是金星上陨坑较少的主要原因。不过,科学家并不确定,到底是一次大规模爆发的火山岩浆流将整个金星表面填平,还是持续不断的火山喷发慢慢地将陨坑填平的。新近岩浆流的存在预示着后一种情况更有可能,同时也表明金星火山的活动仍然存在。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苏珊娜·斯姆雷卡尔带领的科研小组也参与了此项科研工作,其对金星地表的热辐射进行了研究。科研人员通过“金星快车”上的可见光和红外成像光谱仪(VIRTIS)获取了金星表面的热辐射图像。图像显示,年代久远的金星表面已被风蚀磨平,而“年龄”较小的金星表面则较为粗糙且热辐射更强。
  借助美国宇航局麦哲伦探测器收集的金星地形和重力数据,科学家最终确定了金星上3个潜在的火山活跃区域,它们的热辐射均超过周边区域。斯姆雷卡尔认为,这表明上述区域受到的侵蚀程度较低,可能是由于熔岩新近流过所致。
  金星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虽然地球和金星在大小和结构上非常相似,但它们的演变史却不甚相同。金星表面温度有近500摄氏度,生命难以生存,而地球却生机盎然。通过对这两个行星对比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地球自身的演变过程,揭示地球与众不同的根本原因。
小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科学家断言金星上存在潜在的活火山的依据  (  )
A.金星表面岩浆流发出的红外热辐射B.金星上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
C.金星上不同区域的重力分布D.金星上火山活跃的区域分布
小题2:科学家断言金星火山潜在存在的地方是 (   )
A.金星表面存在岩浆流的地方B.金星表面存在凝固岩浆流的地方
C.金星表面存在重力的地方D.金星表面较为粗糙且热辐射强的地方
小题3:下列说法能解释金星上被小行星撞击而产生的陨坑比预期要少的一项是 (   )
A.金星特殊的运行轨道避免了金星被小行星撞击
B.金星表面温度高达500摄氏度
C.金星上不存在生命
D.金星上的火山岩浆流填充并掩藏了产生的部分陨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病隙碎笔(节选,有改动)
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48年大
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有人劝我去佛堂烧炷高香,求佛不断送来好运,或许能还给我各项健康。我总犹豫。不是不愿去朝拜,佛法博大精深,但我确实不认为满腹功利是对佛法的尊敬。便去烧香,也不该有那样的要求,不该以为命运欠了你什么。莫非是佛一时疏忽错有安排,倒要你这凡夫俗子去提醒一二?唯当去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佛门清静,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
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不断的苦难曾使约伯的信心动摇,他质问上帝:作为一个虔诚的信者,他为什么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难?但上帝仍然没有给他福乐的许诺,而是谴责约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难的意义。上帝把他伟大的创造指给约伯看,意思是说:这就是你要接受的全部,威力无比的现实,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
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倘其预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容易蜕变为谋略。甚至光荣,也可能腐蚀信心。在没有光荣的路上,信心可要放弃么?以苦难去作福乐的投资,或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都不是上帝对约伯的期待。
曾让科学大伤脑筋的问题之一是:宇宙何以能够满足如此苛刻的条件——阳光、土壤、水、大气层,以及各种元素恰到好处的比例,以及地球与其他星球妙不可言的距离——使生命孕育,使人类诞生?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天人合一,科学也渐渐醒悟到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
撒旦不愧是魔鬼,惯于歪曲信仰的意义。撒旦对上帝说:约伯所以敬畏你,是因为你赐福于他,否则看他不咒骂你!上帝想看看是不是这样,便允许撒旦夺走了约伯的儿女和财产,但约伯的信心没有动摇。撒旦又对上帝说:单单舍弃身外之物还不能说明什么,你若伤害他的身体,看看会怎样吧!上帝便又允许撒旦让约伯身染恶病,但信者约伯仍然没有怨言。约伯没有让撒旦的逻辑得逞。可是,他却几乎迷失在另一种对信仰的歪曲中:“约伯,你之所以遭受苦难,料必是你得罪过上帝。”这话比魔鬼还可怕,约伯开始感觉到委屈,开始埋怨上帝的不公正了。
这样的埋怨我们也熟悉。好几次有人对我说过,也许是我什么时候不留神,说了对佛不够恭敬的话,所以才病而又病,我听了也像约伯一样顿生怨愤——莫非佛也是如此偏爱恭维、心胸狭窄? 但是,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生活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可是上帝终于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还给了约伯。关键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许诺,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呵!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
1. 你怎样理解文章第4段说的“苦难的意义”的具体含义?(5分)
2.作者为什么要说“佛门清净,凭一肚子委屈和一叠账单还算什么朝拜”?(6分)
3.文章第6段用花瓶来打比喻,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5分)
4. 多种重病缠身的作者先是想“逃避这个世界”,后来又认识到“一个人出生了,就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并且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对佛是否朝拜、对约伯如何看待,思想上又有了新的认识。通观全文,你觉得作者的认识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邪正辨
曾巩
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以正人焉,俟之勿疑之也,有间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以邪人焉,处之勿迩之也,有助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审邪正之术循是也,不失矣。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言者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因亦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于其言与行则未之考也。苟考焉,则亦其迹而已矣,或无之,或似与构之者也,于其情则未之考也。以正人俟之,或疑焉,有间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祝尚书译注,巴蜀书社出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间之必辨焉间:离间
B.不戾于其始也戾:妨害
C.赏与咎无所委焉委:依据
D.则必置之置:放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邪者之为邪欤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①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②木欣欣以向荣
C.①不苟然而易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则未尝也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A.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B.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C.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D.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3分)
译文:                                                                   
(2)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5分)
译文:                                                                   
(3)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 厨 师
帕乌斯托夫斯基【俄罗斯】
(1)一七八六年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城郊的一间小木屋里,一位失明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几年前,这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了眼。从那时起,伯爵夫人的管家就让他住到这间岗棚里,偶尔想起时才给他几个佛罗伦
(2)厨师和他女儿玛丽亚住在一起,她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小屋里全部家什只有一张床、几条瘸腿的板凳、一张笨重的桌子、满是裂纹的瓷碟和玛丽亚的惟一财产——一架拨弦古钢琴
(3)玛丽亚给他临终的老父亲擦过身,穿上冰凉干净的衬衫,这时老人说:“我从来不喜欢神甫和修道士。我不能请牧师听忏悔,但是临终前我要净化一下我的心灵。”
(4)“你到街上去,”老人又说,“把碰到的第一个人请到家里来,听取一个临终人的忏悔吧。我想谁也不会拒绝你的。”
(5)街上空无一人。风把落叶刮得满街跑,昏暗的天空落下冰冷的雨点。
(6)玛丽亚等了很久,才遇到一位陌生人。她用颤抖的声音向他转述了父亲的请求。
(7)“好吧,”那人平静地说 ,“我虽然不是神甫,但没关系。走吧。”
(8)他俩进到屋里。这个陌生人麻利地把凳子拉到床边,坐下来,俯下身,愉快地注视了一下临终人的面孔。
(9)“您说吧!”他说,“也许我不是用上帝赋予的权力,而是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10)“我干了一辈子活儿,直到双目失明,”老人小声说,并把陌生人的一只手拉到自己身边。“干活儿的人是没工夫去犯罪的。我的妻子,她叫玛尔塔,她害上肺病以后,医生给她开了许多种贵重的药品,还叮嘱要给她吃鲜奶油和无花果,喝滚热的红酒,我于是从杜恩伯爵夫人的一套茶具中偷了一只小小的金盘子,把它砸成碎块卖了。现在回想起这件事心里很难过,我对女儿隐瞒了这件事,一直教育她,别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动。”
(11)“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人为这事受到牵连吗?”陌生人问。
(12)“我发誓,先生,绝对没有,”老人回答说,哭起来。“要是我知道黄金救不了我的玛尔塔,我怎么会去偷呢!”
(13)“那好,约翰·梅耶,”陌生人说,把一只手放在老人失明的双眼上,“您在人们面前没有罪。您所做的,说不定还该算是您对爱情奉献的壮举。”
(14)“阿门!”老人小声说。
(15)“现在您告诉我您最后的心愿吧。”
(16)“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17)“这由我来做。您还希望什么呢?”
(18)这时,即将逝去的老人突然露出微笑,大声说:“我希望能再一次看见玛尔塔,像我年轻时看到她那样。我想看见太阳,看见这座古老的花园百花盛开的春天。”
(19) “好吧,”陌生人说着站起来,走到拨弦古钢琴旁边,坐到钢琴前的凳子上。急促的琴声突然从岗棚里飘散开来,仿佛千百颗玉珠散落到地上。
(20)“听吧,”陌生人说,“一边听,一边看。”
(21)“我看见了,先生!”老人说着,从床上微微欠起身来。“我看见和玛尔塔相遇的那一天了,那天她因为难为情,打破了牛奶罐。那是冬天,在山里。天空像湛蓝的玻璃一样透明,玛尔塔笑了。她笑了。”陌生人弹奏着,一边望着黑洞洞的窗口。“现在呢?”他问,“您看见什么了吗?”
(22)老人默默地谛听着。
(23)“难道您没有看见,”陌生人一面弹奏,一面匆促地说,“夜由黑变蓝,之后由蓝变成蔚蓝吗?暖融融的阳光已经从什么地方的上空投射下来,您家这些古树的树枝上已经绽开了白色的花朵。依我看,那是苹果树上的花。您看,第一道阳光已经投射到石砌的围墙上,把围墙晒暖了,上边直冒热气。可能是浸透着融雪的青苔水气正在蒸发吧。天空变得更高,更蓝,更美了,鸟儿已经成群地从古老的维也纳上空往北飞去了。”
(24)“这些我全都看见了,”老人喊道。老人倒在枕头上,急促地喘息起来,双手在被子上摸索。他喘吁吁地说:“我像许多年前一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是我不能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名字!”“我叫沃尔夫康·亚马德·莫扎特,”陌生人回答说。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触到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深深施礼。
(25)当她直起腰来时,老人已经死了。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洒满湿润雪花的花园沐浴在霞光中。
1940年
①佛罗伦,旧时佛罗伦萨的金币或银币,后来在欧洲很多国家通用。 
②拨弦古钢琴,十六至十八世纪一种有键拨弦乐器,是钢琴的前身。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短篇小说经典100篇》,2003年7月第1版,曹苏玲译。有删节。)
小题1:结合全文理解,小说的开篇交待故事发生在冬天、老厨师眼瞎的原因及其被弃置于岗
棚有何用意?(4分)
答:① 交待故事发生在冬天的用意:                                       
                                                                 (2分)
  ②交待老厨师眼瞎及被弃置于岗棚的用意:                                   
                                                                 (2分)
小题2:根据第4、第10段的描写,并关注加点词,简要分析老厨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
(5分)
小题3:小说高潮终结在哪一段?并阐明判断的依据。(5分)
小题4:作为崇尚浪漫主义的抒情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评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莫泊桑——“他召呼我们向何处去?他带领人们向何处去?他做过什么承诺?……倘使莫泊桑的作品多一些同情,他会作为善良的化身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帕乌斯托夫斯基认为莫泊桑展示了这个世界的苦难与人性的丑恶,却没有给生活在苦难与丑恶的世界中的人以出口、以救赎。小说《老厨师》却借“莫扎特”之口道出了这样一句话——“我用我所从事的艺术的力量,让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轻松下来,并卸下您心灵上的重负。”
你认同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这一主张吗?你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请援引文学或艺术史上的经典事件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少于70字)(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力学之父”钱伟长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钱穆,著名学者)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六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1956年我国第一次制定12年科学规划,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参与了这个规划制定。钱伟长在自己的计划之中,秉着在当时“国家需要什么就搞什么”的原则,提出五项科学计划:原子能、航天导弹,还有自动化、计算机和自动控制。这个计划遭到了数学、物理等多个基础学科约400来名知名学者的反对。但钱伟长坚持己见,并最终得到了周总理的支持,计划顺利实施。
为了国家的需要是钱伟长弃文从理的原因,也是他留洋求学的初衷。1940年1月,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出发前,四叔钱穆特地从苏州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钱伟长告诉钱穆,出国绝不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而是想走科学救国的道路。
和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和他有着相同的想法,钱伟长后来回忆说,当时大家在甲板上都立下誓言,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
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着钱伟长,入校第一天他就定下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因为他和导师辛吉不约而同地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合作,仅用了五十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这篇论文被收录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六十岁祝寿文集里。那部文集里,也收录了爱因斯坦的论文,钱伟长一举成名。
两年后,取得博士学位的钱伟长受冯·卡门邀请,到美国的加州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他又进入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研究室工作,参加火箭和导弹试验。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优越。
不过,当钱伟长听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立即决定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机械系的教授。同时他还在其他三所大学里兼职任教,几乎包下了这些学校物理系中所有的基础课程。
那个时候,教师的日子非常清苦,生下两个孩子之后,钱伟长不得不靠向同事借钱度日。1948年,他一度在当时尚未回国的钱学森的建议下萌生了举家移居美国的念头,他工作过的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一直期望他回去。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
之后一直到1949年的岁月里,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出版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该班学员,日后大多成为中国从事力学研究科学的领军人物。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便发端于此。
(摘编自2010年8月《中国周刊》,作者邓艳玲)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钱伟长还在读中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病逝,叔父钱穆接济钱伟长继续上学,主要是因为血缘关系。如果不接济,伦理上说不过去。
B.钱伟长被清华大学录取后弃文从理,是因为他认为国家科学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学理更能直接为国效力。
C.本文的传主是钱伟长,可是在第10段中介绍其科研成果时,提到了爱因斯坦的论文。这属于作者选材不当,应予删除。
D.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祝寿文集里收录钱伟长的论文,使钱伟长一举成名。钱伟长能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成就,“为国家学习的动力激励”是关键因素。
E.“最终,钱伟长没有离开”中的“最终”表现了钱伟长面对国外优越条件曾经犹豫不决,这不符合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为什么当时与钱伟长一起出国留学的学生会立下“凡是每人出去所学的那门学科,回国后国家就不用再派人去留学了”的誓言?请简要分析。(6分)
(3)钱伟长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的原因是什么?请概述。(6分)
(4)有人说钱伟长的“五项科学计划”既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试结合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谈谈你的看法。(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