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代序兼记李文珍先生冯骥才①我已经第二次接到旅美画家王公懿的越洋电话了。她用恳切而感人的口气“逼”我为一本书写序。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代序兼记李文珍先生冯骥才①我已经第二次接到旅美画家王公懿的越洋电话了。她用恳切而感人的口气“逼”我为一本书写序。其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
——代序兼记李文珍先生
冯骥才
①我已经第二次接到旅美画家王公懿的越洋电话了。她用恳切而感人的口气“逼”我为一本书写序。其实,不用她“逼”我,我已经心甘情愿要为这本关于她的老师李文珍先生的书写序。
②今世之人,尤其年轻人,肯定不知道李文珍先生是谁。然而曾经受过他绘画教育者,却刻骨铭心地记得他。究竟承受怎样的大恩大德,才能够这样记住一个人?
③大约40年前,我经常和画友岳钦忠去李文珍先生家串门。他住在窄窄的宜昌道上一
幢临街的小楼里。在我眼里他家那间四四方方10多平方米的客厅是一个小小的“美术沙龙”——当然不是真的沙龙。“文革”那时谁敢私设沙龙呀。不过是些常来的访者聊一聊艺术而已。他总坐在那张带扶手的椅子上抽着烟斗。无论谁进来或走掉,也很少起身。可能因为来到这小小“沙龙”的大多是他的学生。他在耀华中学任教美术,我不是耀华的学生,但我崇拜他。他那种带着浓重的后期印象主义影响的油画,在“文革”那个文化贫瘠而苍白的年代,叫我们这些求知甚切的年轻人,如沐清风,耳目大开。
④那时代的画儿全是好似吃了兴奋剂一样怒目挥拳的造反形象。但在他的画里却都是我们身边的事物。日光下的河水、白雪覆盖的街道、葱茏或凋败的树木、默默行走着的路人,还有种种室内的“静物”……可是这些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却莫名地神奇与迷人;尤其餐桌上那个总剩着半杯茶水的玻璃杯,晶亮夺目得叫人惊奇。他赋予这些形象何种法术?是神秘的美还是生命?
⑤从今天的角度看,如果不是那个把日丹诺夫式的“现实主义”奉若神明的时代――如果换做今天――李文珍一定是一位独立画坛的杰出的大家。可惜,他的才华被那些荒谬的岁月长久地埋没并搁置一边。
⑥然而,李文珍先生却不逢迎时尚,在寂寞中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几十年里一直静静地躲在自己的心灵里作画。他那些凝重刚健又颇具灵气的心性之作,不可能挂在当时任何一个画展上,但他决不会为了世俗功利而矮化自己。这恐怕是那个时代一个有气质的艺术家仅能做到、又很难做到的。
⑦李文珍先生的个子虽然不高,腰板挺直而威风,鼓鼓的脑门下目光温和又镇定。虽然他是他的家庭艺术“沙龙”的主人,可说话不多。在他的“沙龙”里谈话很自由,或是谈论谁的画,或是对谁拿来一幅近作议论一番,或是说说笑话。李先生不喜欢长篇大论,对他的话我们却十分留意。他常常冒出一句话,一语破的,道中绘画某一本质。可是他从不教训式地把这些道理硬塞给我们,而是说出来叫人感悟。每每此时,我们都如获至宝。这是不是他的一种教育方式?
⑧他不是那种用自己个人化的模子翻制学生的教师。尽管他有很执著的个人画风,却从不强迫学生学他的画。他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气质,循循善诱地把一个个独特的个性融入美的法则,化为彼此迥异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教育最难得,需要教师的艺术视野宽阔,并善于启发。其实这才最符合艺术的本质。因为艺术的生命就是个性。成就艺术首先是发现个性和完成个性。记得20世纪60年代,位于北京的几座国家级美术学院年年录取的新生中都有天津耀华中学的学生。他们都是李文珍的门徒,其中不少学生后来都成为很好的画家。然而,这些成功了的学生们更懂得老师的价值,不甘心老师只是一位出色的艺术教育家,还要为他在画坛找到理应得到的位置。
⑨在“文革”刚刚过去的1980年,他的学生们就自发地在天津解放路上的艺术展览馆举办“李文珍暨学生画展”。以众星捧月的阵式,将老师簇拥其间。我曾为那种情与义而感动,撰文相助。当时,李文珍先生还在世,如今李文珍先生已仙逝多年,身在天南地北的学生们又聚在一起,执意为老师再出一本图文并茂的画集,并纷纷写文章忆往事而尽心声。在1980年这些学生都正当盛年,如今多已年近花甲。依我看,1980年那次展览所努力的是为老师讨回艺术的公道,此次则是对恩师的一种悠长而不灭的怀念。今日怀念皆缘于昔日的情谊。但愿这样纯正的艺术和这种美好的情感,能为更多的人感知。
  (选自《“本色人生——画家教育家李文珍”画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第一段,那样写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4分)
小题2:通观全文,李文珍先生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分)
小题4: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探究李文珍先生的教育方式。(6分)
答案

小题1:①一个“逼”字突出了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一个“心甘情愿”突出了作者对李文珍先生人格的敬佩和赞美之情。②交待写作缘起,为下文写李文珍先生奠定了感情基调。
小题2:为人低调朴实,做事从容淡定;恪守自我,崇尚艺术个性,不逢迎时尚。
小题3: “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小题4:循循善诱,重视启发,引导学生感悟;尊重学生个性气质,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学生;坚守自己的本色人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题。
牌坊,也叫牌楼,古已有之 ,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关于牌坊的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那时称为“衡门”。“衡门”的结构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唐代,我国的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唐代称为“坊”。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后来因为门没有太大的实际作用,于是老百姓也逐渐称这种坟门为“牌坊”。
牌坊的建筑材料多为木质的,也有石质的,琉璃的或砖砌的。木质的牌专多不延年,现存的有些仿古牌坟,看上去似木质的,实际是后人用钢筋水泥或钢管建造的。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是朝阳门外神路街牌坊,设置于东岳庙山门之前。东岳路始建于元文宗天历年间,有人说初建时,山门前就有牌坊,可能是木质的,到明万历三十五年,改建成一座三间四柱七棱的绿琉璃牌坊。雄峙若城朝,歇山顶,正春两端施吻。接顶正中饰火焰宝珠。北面石额为“永延帝祚”,南面石额为“秩祀岱宗”。相传多为明朝严蒿之笔墨,意为皇图永固,江山绵延。
首都博物馆大厅内现有一座古牌坊,被称作“品级最高的牌坊”。该牌坊是一座三间四柱的木质彩绘牌坊,原设置在历代商王庙的庙门外,牌坊旁置有一座石碑,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早年,无论是多商品阶的官员,至此必须下马,步行者从牌坊下面走过。若不如此,就犯有欺君之罪,会被衙役收监的。牌坊上的题额是“景德街”三字。现在此街被称作阜内大街。这座牌坊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首都博物馆建成后,又把它重新竖立起来,供公从观赏。
文丞相祠牌坊坐落于现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明洪武九年,北京按察司副使刘崧为纪念文天祥这位南宋民族英雄,在他被关押的地方建起了一座“文丞相祠”,并在祠堂所在道路的两端各立了一座牌坊,东口题“教忠坊”,西口题“育贤坊”。这两座牌坊成为弘扬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凛然正气的象征。人们从牌坊下经过,无不满怀崇敬之情。
牌坊是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困此,长期以来,在世界各地,牌坊是一形象化的标志已成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悠久的中国的象征。
(取材于王铭珍《北京牌褛趣话》等,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牌坊”的名称是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牌坊是中国所特有的文化标志之一。
B.北京现存的最古老的神路街牌坊,元朝初建时为木质,明代时又改建成琉璃牌坊。
C.历代帝王庙庙门外的古牌坊品级最高,只有高品阶的官员才能从它下面步行走过。
D.世界各地都把牌坊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牌坊的作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危险的生命
命,究竟能忍受怎样的限度,是个古怪的,但也是个原初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人中很难讨论它,因为他们中很多人遇不上危险;早在风吹草动之际,他们就又变又叛了,不能与其讨论。人太油,不如草木。
在蒙古的阿拉杭盖,我看见了大自然对这问题的应答。那里是一处火山,我在散文《美女和厉鬼的风景》中把它称为鬼。它有“黄狗地狱”、“黑锅山口”等等一套恐怖得令人厌恶的地名系统。我猜那次火山爆发——那次恶的大喷发中,绝灭的太多了。草原和大陆都土崩瓦解,甚至连土壤都消失了。取代那一隅世界的是铁牙般的硬化熔岩,封闭千百里的炼渣壳,还有一个黑森林的地狱入口。
值得反复地描写的是火山口漆黑的斜壁上那一株株黄叶。真是美得令人心惊。风吹过时,那如金箔似的黄叶抖着,反射着耀眼的光。在黑洞洞的烧得铁硬的砾石斜面上,它们的根扎在哪里,它们若跌落折断会堕落到多深,不降雨时它们靠什么生存长大,这些细节是无法从哲人般的北杭盖获得解答的。
难怪牧人们如此恐惧。祭敖包是—种不易解释的行为,而火山敖包对住在乌珠穆沁那样的肥美草原的牧人来说,更是无法想象。怀着祈求春雨祈求一羊双羔的善良愿望的老实牧民们,当他们看见马儿惊怕得后退,当他们看见步步逼近八面合围的狰狞黑牙时,他们不知怎样祈求了。
我看见一个骑黄膘马的喀尔喀老人。他朝一坯黑焦渣上摆奶酒瓶子,那瓶子放不稳。他的胡须和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当瓶子好不容易竖立在那砾石渣上时,他不顾一切地跪下去,匍伏在地。
瓶子倒了。跌下石渣块,在下面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上碎了。砰地一声,瓶子碎得像夭折了一条命。奶酒刹时间渗进了黑色的焦土,像无谓的流血。老人哭了起来,我不知后来他怎样离开,因为我不能再看下去。
就在那天,就在我急忙离开那个喀尔喀老牧人转过山脚以后,我突然看见了那些金叶子树。
真愧得很,我连那是什么树也没有弄清楚。树干笔直,有些像杉,叶盖呈一点伞形,也许是什么松。我只是记住了它们满身披着的、簌簌抖动的薄簿金叶。
我尝试走到了火山口的边缘上,但是我没有敢顺斜坡下去,朝下面的深处探险。一步踏动了那笔直下滑的黑渣,我猜会一直摔进无底的地狱。那时我暗自嘲笑过自己的软弱,我大声地吼过一声。可是,就像冒险和正义经常有着限度一样,我最终没有能迈出那自***般的一步。
我也不愿像喀尔喀老人那样落泪。我只是苦苦地思想着那长满薄薄金叶的树,猜测它们怎样在极限的危险中获得生命。我找不到结论,那斜斜倾泻直下地心的黑烧烬实在黑得深不可测,那黑烧烬中挺拔直立的金叶树又实在太明亮了。
以前我只是对它的美赞叹过。如今我要寻找它存活的原因。活着,而且美,又是在那样的险境之中,三者之上应该有一个什么。
关于阿拉杭盖,我不会再写了。那儿于我是彻底的异乡。我只打算记住那些树,保留这一个印象。
或许,这个印象应该用画或摄影作品记录下来再传达给朋友和故乡人,或许这种印象只是少数人才需要的。但是,关于生命存在的处境问题,特别是关于生命、处境与美的问题,对今天的中国是急需的——至少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黑锅火山,除开那种金叶树外没有其它生物存活下来。这偏激地证明着一个观点:美则生,失美则死。
(取材于张际志的同题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认为中国很多文化人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十分软弱,容易变节。
B.第二段描写黑锅火山的丑恶恐怖,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自然灾害的憎恶。
C.文章以“美则生,失美则死”收束全文,既富含哲理,又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D.第四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牧民对黑锅火山的恐惧。
E.本文语言几格硬朗,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憾。
小题2: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危险的生命”的理解。(6分)
小题4:文中金叶树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
……
它继续进行破坏船的工作。它已经撞坏了另外四门炮,在船壁上撞破了两道裂缝,幸喜裂缝都在水面以上,仅在狂风起时才可能有水从这里进来。它疯狂地冲撞船的骨架,这些结实的骨架还抵抗得住,因为那些弯曲的木材是特别坚固的。可是在这个庞然大物的攻击下,也听得见这些骨架发出咯咯的响声。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闻所未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把一颗铅弹放在瓶中摇动,也不会撞击得这么疯狂,这么迅速。四只车轮在死人身上碾过来碾过去,把他们切着,剁着,剐着,五具死尸切成二十段在炮舱里滚来滚去,那些人头仿佛在叫喊,像小溪似的血随着船身的颠簸在船板上弯弯曲曲地流着。船板被撞坏了几处,已经开始有裂口了。全船充满了可怕的闹声。
小题1:小说用了大量笔墨描写炮兽,请根据小说中的描写概括炮兽的特征,并说说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小说将一尊无生命的大炮写得活灵活现,极具破坏力。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他这种独特的想象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名著名篇阅读(15分)
小题1: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金陵十二钗正册》题诗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暗示的是妙玉的外表与内心的矛盾。
B.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与关羽有关的故事流传至今,深受人们的喜欢。诸如:身在曹营心在汉、过五关斩六将和青梅煮酒论英雄等。
C.1929年广东海丰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牺牲前写下了《绝命书》一诗,诗曰:“急雨渡江东,狂风入大海。生死总为君,可怜君不解。”诗歌中的形象类似于夏瑜的形象。
D.《雷雨》集中于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二十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家庭不合理关系所造成的罪恶和悲剧,剖析了人性中爱与恨的深刻交织。
《老人与海》 中桑提亚哥的遭遇是人类注定要失败命运的写照;社会暴力强大凶残、人的命运又往何处去?桑提亚哥是一个精神上的强者,不向注定的命运屈服。通过这个形象,作者歌颂了人类勇敢和坚毅,对精神力量唱出了一曲高昂的赞歌。
小题2:《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莎士比亚《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残雪断想
岑 桑
残雪不甘沦落,东一堆,西一堆,在那坑坑洼洼的地方,还积得老深,散发出令人战栗的寒气。所以,你还不相信隆冬已尽,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那时候,朔风凛冽,周天寒彻,我们这个世界埋在坚冰底下,气息奄奄。人间是喑哑的欢乐和树木一起凋零。希望蜷缩在冻土的深处冬眠;生活的光彩都已褪尽,歌声都已隐没,只有叹息,只有风声和寒鸦的啼叫。人们心碎了,神经都麻木了。绿色的信念随着枯枝败叶慢慢地枯萎,如果说世界还有鲜丽的色彩留存,指的也许就是雪原上的斑斑血迹了。
那简直是一个漫长的冰川时期呵!长夜里人们习惯于在苦寒和无望中生活,以致到了冰消春暖的时光,对于时序的迁流竟还有人木然不敢置信。莫非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不相信春光就在眼前?
残雪不甘逝去,这里一滩,那里一滩;在那背着阳光的角落,还积得很厚,发出咄咄逼人的余威。所以,你还不承认隆冬已尽,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那时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这个世界委实凝结得太久太久了。人们屈处于冰雪的淫威之下,痛苦地期待着、期待着。对于春天的渴望,使他们焦灼得快要撕裂自己的胸膛。
呵,什么时候,才有彩蝶蹁跹,才见群莺飞舞?什么时候呵,才让繁花竞放,树木葱茏,蜂房酿满蜜汗,人心注满情谊?……
美丽的期待,在人们心怀里跳荡不安,因为生活荒凉已久,谁也难以继续忍受了。人们祈求一夜之间冰化雪消,花繁叶茂;而坚冰毕竟太厚,最初的春色毕竟还不够浓艳。现实并无点化而成的奇迹,得以满足人们可以理解的迫切心愿,以致到了飞燕衔泥的时光,竟还有人感觉不到如今已是换了人间。
莫非正是由于这样,你才不承认春光就在眼前?
残雪以它白皑皑的回光刺痛我们的眼睛;然而它正在崩溃,再也堆不起几个雪罗汉了。
残雪以它冷冰冰的神态,傲然盘踞在依旧可容立足的东边一角﹑西边一隅;然后它正在没落,再也不能无休止地扼***大地的生机了。
残雪啊,你是丑恶势力不甘心退隐的明证;也是它摆脱不了败亡命运的象征。你是属于冬天的,有着冷酷而凌厉的本性;然而你以自身残缺的形象,反证了春天的胜利,我们因之得以透过你的寒光,探寻到切切实实的春意。
隆冬溃退了,残雪是为它殿后的。
时间无情,却也深情,它让该死的死,该生的生;让该诅咒的归于毁灭,该赞美的郁郁葱葱。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柔风和云雀。
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
春天从山间喧闹地奔了过来,化作溪流、河川和波光潋滟的湖泊。
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的形式;还化作歌声,还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久违了,春天,你这生机萌发的美妙时节!今天我们贴起春联,挂起灯笼,架起高矗的彩楼,点起不眠的灯火;孩子们还点起他们的爆竹和烟花,姑娘们还戴起她们的蝴蝶结,穿起她们的花衣裳,高高兴兴,衷心把你欢迎。
呵呵,春天,唱不尽的大好时光!比起我们对你的如此激动的情怀,这一切加起来又算得上什么?
我想最好还是用我们刚刚苏醒过来的希望,来把你欢迎吧!
我想要用自己的志气,把希望点燃,煽得它通明透亮,煽得它烈焰飞扬,把那希望的火炬高高地举起,插上泰山之顶,树在昆仑之巅。
残雪呵残雪,当希望之火越烧越旺,我们将怀着宽慰的心情,看见你呵,你这隆冬的余孽终于彻彻底底溶入泥泞,坠于沟壑,化作滩滩污水。
就在那样的时刻,我们那绿色的梦幻,将会在现实中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一天浓似一天,一层浓似一层……
1980年2月
小题1:文章开头说“残雪不甘沦落”,如何理解“不甘沦落”一词的含义?(4分)
答:                                                               
小题2:(1)“残雪”和“春天”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答:                                                               
(2)文章多次写到“春天已经来临”、“春光就在眼前”,但人们却“不相信”、“不承认”,为什么?(4分)
答:                                                                    
小题3: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春天的到来?以其中一种为例分析其作用。(4分)
答:                                                                    
小题4: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断想”的脉络。(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