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访《蚁族》作者廉思却咏梅“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访《蚁族》作者廉思 却咏梅 “蚁族”群体多为“80后”,接受过高等教育,处境却如卑微的蚂蚁,群居在城市的边缘。 记者:“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廉思:研究发现,大城市均有大规模的“蚁族”存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大都倾向于留在城市,加剧了大城市的磁体效应。2002年,有关部门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允许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学毕业生,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这就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同时,随着我国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这也必然要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让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进入普通劳动者的行列,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记者:有读者反映,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蚁族”并不值得同情或怜悯。你怎么看? 廉思:“蚁族现象”也确实反映了我国社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穷二代”。他们勤奋苦读考上大学,背负着家庭很高的期望,但是目睹同学中“富二代”、“权二代”毕业后轻易获得好职位、买房买车。自己却从村到村(从农村到聚居村)、求职艰难。他们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的感受跟其他群体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样一群“精英候选人”无法参与社会,或者社会使他们“走投无路”,让他们以年轻脆弱的心灵和一无所有的经济能力裸露于经济危机之下,必将时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记者:通过你的研究,“蚁族”现在的思想状况是什么样子? 廉思:中国社会存在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很多乡村出来的大学生自身还承载着父母的厚望、家族的“面子”,所以也会有类似“宁要北上广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迫使他们选择留下来做“蚁族”。“蚁族”普遍认为,在大城市生活会更有利于自己的人生发展。他们急切盼望以积极的思路有序地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剩下的问题就是研究怎么解决、采取什么政策、条件和进程。 记者:最后,请你对“蚁族”们说些心里话。 廉思:我要为“蚁族”鼓掌,“蚁族”并不是失败者,只是尚未成功。放平心态,坚信自己的选择,通过不懈的努力,“蚁族”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节选自2010年2月25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蚁族现象”在各大城市都有存在,它反映出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果不认真审慎地对待这一现象,将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创建。 | B.“蚁族”群体特点鲜明,他们年轻,坚忍,个人条件较欠缺,来自较落后地区,群居城市边缘,但仍积极融入自己所处的城市。 | C.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将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使许多大学生不能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而改变自我的定位,奋斗目标的预设不切实际。 | D.大量民工涌入、大批工人下岗再就业增大了“蚁族”社会生存竞争压力,许多“蚁族”无法获得“富二代”那样的家庭帮助。 | 小题2:试归纳概括“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答: ▲ 小题3:结合全文,谈一谈对“蚁族”应持怎样的态度。(6分) 答: ▲ |
答案
小题:B 小题:(1)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的期望迫使大学生选择留在大城市;(2)大城市的人生发展机会吸引大学生留下来;(3)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为“蚁族”的产生提供了依据;(4)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5)大学生择业观的相对滞后,没能顺应社会现实的转变。(6)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相脱节。(每点1分) 小题:(1)对“蚁族”无法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表示同情;(2)对“蚁族”给社会和谐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表示隐忧;(3)对“蚁族”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表示批评;(4)对“蚁族”的选择与努力表示鼓励。(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
解析
小题:“个人条件较欠缺”不够准确,第一节能看到“他们接受过高等教育”;“来自较落后地区”表述不准确,过于绝对化了,文中表述为“‘蚁族’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 小题:无 小题:无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积”之为弊 杨于泽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时兴的就是让问题堆积下去,堆积成“大事”,便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办之。比如集中拆除城市违章建筑、集中销毁假冒伪劣、集中“打拐”、集中侦破大案要案,这些无不贯穿着“集中”的思想。 问题开始时当然是不大的,故而是不被重视的。待到问题积累成堆,小事变大,就像寿星头上那团赘肉,一旦过于沉重,有关部门就着急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除掉后,便又心不在焉,岂知赘肉可能重新生长。如此反复,形成对一刀割除的“路径依赖”。单身汉是喜欢积累问题的,未洗的衣袜塞满墙角席底。孤家寡人一个,既没有父母约束,也没有妻儿监督,不必对任何人负责,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是一种拖延战术,借此逃避每天的责任,图个清闲自在。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就来一次“大扫除”,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有些职能部门跟单身汉半斤八两,民众想解决问题,就得等待问题堆积如山,就得等待时机成熟。我们这里有些人,今天的事最好拖到明天。平时做事的,无人喝彩,甚至出了麻烦;平时不做事的,“集中”精力忙“大事”,领导重视,场面壮观。平时做事的可能被淘汰出局了,平时不做事的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这样地积累问题。不是亟须祛除的积弊吗?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小题1:试分析文中“路径依赖”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积’之为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12分)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 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小题1: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 B.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 小题2:“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 小题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时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 小题4:为什么用“蚁族”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请从不同角度找出两者三个相似点。(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0分) 怀君与怀珠 林清玄 在清冷的秋天夜里,我穿过山中的麻竹林,偶尔抬头看见了金黄色的星星,一首韦应物的短诗从我的心头流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我很为这瞬间浮起的诗句而感到一丝震动,因为我到竹林并不是为了散步,而是到一间寺院的后山玩,不觉间天色就晚了,我就赶着回家的路,步履是有点匆忙的。并且,四周也没有幽静到能听见松子的落声,为什么这一首诗会这样自然地从心田里升了出来? 也许是我走得太急切了,心境突然陷于空茫,少年时期特别钟爱的诗就映出来了。 我想起了上一次这首诗流出心田的时空,那是前年秋天我到金门去,夜里住在招待所里,忽然听见院子里传来哔哔剥剥的声音,我披衣走到庭中,发现原来是松子落地的声音,“呀!原来松子落下的声音是如此的巨大!”我心里轻轻地惊叹着。 捡起了松子捧在手上,韦应物的诗就跑出来了 于是,我真的在院子里独自地散步,虽然不在空山,却想起了从前的、远方的朋友,那些朋友有许多已经多年不见了,有一些也失去了消息,可是在那一刻仿佛全在时光里会聚。一张张脸孔,清晰而明亮。我的少年时代是极平凡的,几乎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事迹,但是在静夜里想到曾经一起成长的朋友,却觉得生活是可歌可泣的。 我们在人生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老去),会发现每一个阶段都拥有了不同的朋友,友谊虽不至于散失,聚散却随因缘流转,常常转到我们一回首感到惊心的地步。比较可悲的是,那些特别相知的朋友往往远在天际,泛泛之交却在眼前,因此,生活里经常令我们陷入一种人生寂寥的境地。朋友不在身边的时候,感觉到能相与共话的,只有手里的松子,或者只有林中正在落下的松子! 在金门散步的秋夜,我还想到《菜根谭》里的几句话:“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朋友的相聚,有时心境正是合此,可惜我们做不到那么清明一如君子,却留下了满怀的惆怅、思念与惘然。 平凡人总有平凡人的悲哀,这种悲哀乃是寸缕缠绵,在撕裂的地方、分离的处所,留下了丝丝的穗子。不过,平凡人也有平凡人的欢喜,这种能感受到风的声音与雁的影子,在吹过之后,还能记住一些椎心的怀念与无声的誓言。悲哀如橄榄, ;欢喜则如梅子, 。 那远去的记忆是自己,现在面对的还是自己,将来不得不生活的也是自己,为什么在自己里还有另一个自己呢?站在时空之流的我,是白马还是芦花?是银碗或者是雪呢?我感觉怀抱着怀念生活的人,有时候像白马走入了芦花的林子,有时候又像银碗里盛着新落的雪片。 在想起往事的时候,我常惭愧于做不到佛家的境界,能对境而心不起,我时常有的是对于逝去的时空有一些残存的爱与留恋,那种心情是很难言说的。对那些曾经有恩于我的人,那些曾经爱过我的朋友,或者那些曾经在一次偶然的会面启发过我的人,甚至那些曾践踏我的情感,背弃我的友谊的人,我都有一种不忘的本能。有时不免会痛苦地想,把这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吧!让我每天都有全新的自己!可是又觉得人生的一切如果都被我们忘却,包括一切的忧欢,那么生活里还有什么情趣呢? 我就不断地在这种自省之中,超越出来,又沦陷进去。 但,在深处里的疼痛,还不是那些生命中一站一站的欢喜或悲愁,而是感觉在举世滔滔中,真正懂得情感,知道无私付出的人,是愈来愈少见了。我走在竹林里听见飒飒的风声,心里却浮起“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的句子正是这样的心情。 韦应物寄给朋友的这首诗,我感受最深的是“怀君”与“幽人”两词,怀君不只是思念,而有一种置之怀袖的情致,是温暖、明朗、平静的,当我们想起一位朋友,能感到有如怀袖般贴心,这才是“怀君”!而幽人呢?是清雅、温和、细腻的人,这样的朋友一生里遇不到几个,所以特别能令人在秋夜里动容。 当然,朋友总有人的缺点,我的哲学是,如果要交这个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点,这样,才不会互相折磨、相互受伤。 包容朋友就犹如贝壳包容珍珠一样,珍珠虽然宝贵而明亮,但它是有可能使贝舌受伤的,贝壳要不受伤只有两个法子,一是把珍珠磨圆,呈现出其最温润光芒的一面;一面是使自己的血肉更柔软,才能包容那怀里外来的珍珠。前者是帮助朋友,使他成为“幽人”,后者是打开心胸,使自己常能“怀君”。 我们在混乱的世界希望能活得有味,并不在于能断除一切或善或恶的因缘,而要学习怀珠的贝壳,要有足够广大的胸怀来包容,还要有足够柔软的风格来承受! (本文有删节) 小题1:联系上文,在空格内各补上一句话,要求明确比喻义,语句连贯、生动。(每句不超过10个字)(2分) 小题2:作者说“为什么这一首诗会这样自然地从心田里升了出来”,请分条概括原因。(6分) 小题3:本文多处引用韦应物的短诗,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4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的含义。(4分) 小题5:作者的交友哲学是“如果要交这个朋友,就要包容一切的缺点”,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不超过80个字)(4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8分) 别梁日孚序 明王阳明 进士梁日孚携家谒选于京,过赣,停舟见予。始与之语,移时而别。明日又来,与之语,日昃而别。又明日又来,日入而未忍去。又明日则假馆而请受业焉。同舟之人强之北者开譬百端,日孚皆笑而不应。皆嚣且异,其最亲爱者曰:“子戒僮仆,聚资斧,具舟楫,又挈其家室,经营阅岁而始就道。行未数百里而中止,此不有大苦,必有大乐者乎?”日孚笑曰:“未易以语子也。病狂丧心者,方其昏逸瞆乱,赴汤火,蹈荆棘,莫不恬然自信。比遇良医,始苏然以醒。告之向之所为,又始骇然发苦;示之所从归之途,又始欣然以喜,且恨遇斯人之晚也。彼病狂不复者反从而哂唁之,以为是变其常。今吾与子之事,亦何以异于此矣?”无何,予以军旅之役出,而远日孚者且两月。及旋,而日孚居然以待!既以委其资斧于逆旅,归其家室于故乡,若将终身焉。日孚出于流俗,殆孟子所谓“豪杰之士”者矣。三月,其母使人来谓曰:“姑北行,以毕吾愿,然后从尔所好。”日孚请曰:“焯焉能一日而去夫子!将复赴汤火,蹈荆棘矣!”予曰:“其然哉?子以圣人之道为有方体乎?为可拘之以时,限之以地乎?子务醒其心!”日孚良久曰:“焯近之矣。圣人之道,求之于心,故不滞于事;出之以理,故不泥于物;根之以性,故不拘以时;动之以神,故不限以地。奚必恒于夫子之门乎?焯请暂辞而北。”予莞尔曰:“近之矣!近之矣!” (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营阅岁而始就道就道:上路 | B.无何,予以军旅之役出无何:无可奈何 | C.又明日则假馆而请受业焉假馆:租屋 | D.既以委其资斧于逆旅逆旅:旅馆、客栈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与之语,移时而别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B.始苏然以醒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 C.圣人之道,求之于心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D.远日孚者且两月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毕吾愿 | B.以军旅之役出 | C.归其家室于故乡 | D.子务醒其心 |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明先生外出将近两个月后发现梁日孚居然还在等他,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梁日孚是诚心向自己讨教,并且真诚面对学问的。 | B.梁日孚身为进士,本是想进京等候选拔当官的,但经过赣时遇到阳明先生后,却不顾同船的百般劝说,打算放弃北行,跟随阳明先生研究学问。 | C.阳明先生因为有梁日孚的存在,更加叹服圣人的学问只要赤诚面对,就不会有达不到的状况。他觉得梁日孚实在是孟子说的“豪杰之士”。 | D.梁日孚深悟阳明先生的学问之道,因此不再受困于人间的汤火与荆棘,暂时奉师命北上做官,完成老师对他的期望。 |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今吾与子之事,亦何以异于此矣?(2分) ⑵予以圣人之道为有方体乎?为可拘之以时,限之以地乎?(4分)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英国东部伊普斯威奇市的英国电信公司实验室的科学家称,由于人脑中神经元的大小和数量与为它们提供的血管之间存在微妙的平衡关系,因此根本的改善是不可能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A.人脑中的神经元不可能变大变多。 | B.脑血管不可能变粗变强。 | C.人脑的神经元和血管不可能单方面改善。 | D.人脑的神经元和血管不可能共同有大的改善。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