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53—56题穿过岑寂的碎片朱以撒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53—56题穿过岑寂的碎片朱以撒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53—56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像我这般珍惜故纸的人,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都没头没脑,残损得不像样了。这时我总是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七八,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这些残纸上写满了文字,古朴而雅拙。只是由于残片,即使从内容上细审,我也弄不清哪页残纸在后。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啊!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啊!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一般天然动人。当然,有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真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大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够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了,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相将荡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征,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的侵入了。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被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
53.根据文意,完成下面两小题(4分)
(1)“穿过岑寂的碎片”中的“穿过”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兰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54.文中说:“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4分)
(1)是什么引发一些人“神往地张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会“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穿过岑寂的碎片”,作者联想到了些什么?答出其中三点。(6分)
答:(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5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文章虽然运用了时空顺序的结构方式,但却围绕“楼兰残片”展开天马行空式的遐想,真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C.“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答案
53、(1)神游;精神漫游;心路的漫游;在精神领域中驰骋;驰思骋想。(2)刻骨铭心的神往;向往;心驰神往;分外喜爱。
54、(1)是楼兰残纸(2)因为这些楼兰残纸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引发人们的联翩遐想。
55、(1)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2)技巧的完美不足以弥补心灵的缺陷。只有心灵的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技巧的完美,不是真正的完美。(3)朴素自然是一种美,它具有长存的生命力。(4)在美学意义上,残缺是一种美。残缺能够引起美的联想。(5)美好的东西,即使已经残破不全,但仍具有永存的生命。
56、BE。
解析

53、每个要点2分
54、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55、以上五点,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最多得6分
56、(4分)每个要点2分
举一反三

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
  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其自废惰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继续给你写信;
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
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
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国林中的“石文化”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抽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元素。
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侵蚀于流水,深藏于大山,沉沙于江底,亿万年岁月流痕,沧桑巨变,全凭自然天工雕饰而成。所以,它包含着最强烈的自然的特征,它是“天开”的代表,“神工鬼斧”的佐证,是宇宙精神的自然体现。古人通过“石”就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是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自然的象征符号和“道”的体现的。它是“用托不动的形象以显现那灵而变动(无所见)的道”。古人对自然奇石的令人不解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和难以割舍的情怀,所以要把它纳入自家的后院,朝夕相伴。
“道通天地有形外”,中国园林中的“石”正是自然、宇宙精神的有形体现,古人正是通过对有形的石的选择、利用,把自然的精神引入园林当中,把人的审美视线引向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的。
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它和“咫尺万里”的空间写意手段一起,构建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所创造的杰作,每一块都是时间流逝的见证和结果,它身上的瑰奇之形、纹、质都是凝故的时间流痕。置于园中,观赏者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不由感慨时间的力量,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正是这个道理。“它使游览者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感受和领悟。”
石以其形写意,缩小了空间;石以其神,抽象岁月,汇聚了时间,一物之中兼具写意时空、聚合时空的意象特性。这在众多的造园元素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使园境中的时空转换特征得到极大的丰富。“思入风云变态中”,奇石正是时光流逝、河岳变迁的凝固,人们通过对石的观赏,就不由得进入到对时空的邈思之中。
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园林中“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在阴阳互动之中透视出宇宙的动力构成及其内在节奏。
“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中国园林中有石处大多配之以水。有水处,就水点石; 叠石处,傍石理水。“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文化中阴阳调和的生命宇宙观。
一阴一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中国的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在此得到极好的展现。(选自《文化博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石文化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形象地浓缩了宇宙精神,是“天人合一”观念中代表“天”的象征因素。
B.石是真正的天工造化之物,它凝之于熔岩,沧桑巨变,全凭天工雕饰而成,因此它是“天开”的代表,是“神工鬼斧”的佐证。
C.作为自然造化的石头,在园林中,它是宇宙的化身,它以托不动的道,来显现灵动而富于变化的形象。
D.中国园林中的“石”,抽象地汇聚了不可挽留的时间,与时间写意手段一起,构筑了中国园林的时空集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对自然奇石的喜爱与痴迷,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天道精神的执著追求,所以他们把“石”引入了自己的家园,与之朝夕相伴。
B.奇石是鬼斧神工、岁月流痕、时间沧桑的杰作,把这些奇石置于园中,人们在赞叹自然造化的同时,也会不由生发出思古之幽情。
C.石是“阳”的象征,水是“阴”的隐喻。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结合”的设置原则,是中国美学辩证法和宇宙观的展现。
D.“水石结合”透露出的是自然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矛盾对立的生命宇宙观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通过“石”把自然、宇宙引入了园林,同时也是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境界的最简便之法,说明了园林主人崇尚自然,主张“事在人为”的人生观。
B.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石头”,是被作为天的代表、宇宙的化身、天道的体现的,这种创意把人的审美视线,自然地引向了浩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由此可知,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远比现代人要深刻得多。
C.所谓“石令人古,水令人远”,中国古典园林水石相济,使游览者自然而然地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获得某种哲理的感悟。
D.“石”文化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最优秀、最集中的体现,这种“石”文化建筑创意,必将取代其他一切创意,从而在现代家园建设中独领风骚。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世纪的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电视传送天线把大量能量泄漏到太空里。随后,电视传送天线开始慢慢被卫星所取代,卫星把信号发射到地面上,由电缆进行传输。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在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也许不久后我们就能看到它们。
城市产生的光污染或许也泄漏了我们存在的迹象。由法国巴黎默东天文台的吉恩·施奈德(Jean Schneider)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科研组成员说:“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他们在即将发表在《天体生物学》杂志上的论文中表示,也许我们应该在地外行星上寻找类似的光。
然而要发现这种光源并非易事。因为即使我们产生的所有电流都被用来生成光,它的亮度仍比地面反射的阳光昏暗数千倍。据施奈德的科研组估计,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据说距离地球大约是15光年)运转的行星上发现这种规模的大量人造光,他们需要一个集光区的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外星人从遥远的星际进行观测,或许会追踪到我们在地球上出现的迹象。化学物质——氯氟碳化合物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即使大气层里只存在万亿分之几的这种物质,人们也能观测到它们。氯氟碳化合物并不是自然产生,因此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这种物质,将是证明那颗行星存在外星技术的好证据。
哈佛大学的利萨·卡尔特尼格(Lisa Kaltenegger)表示赞成上述观点,她说:“氯氟碳化合物是寻找高级文明的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但是要想发现这种物质,他们可能需要特别灵敏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灵敏度甚至要比美国宇航局的“类地行星发现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号和欧洲航天局的“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的灵敏度还高。“达尔文”任务使用的望远镜是目前正在设计的最先进的望远镜。卡尔特尼格表示,“在不久的未来利用红外望远镜阵列寻找外星生命”的想法或许非常可行。
当然,谁也不能保证会有外星文明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过去几十年氯氟碳化合物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目前全球已经禁止生产这种物质。因此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物质会慢慢从大气层里消失。卡尔特尼格想弄明白:“是否所有智能文明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小题1:下列对氯氟碳化合物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氯氟碳化合物有吸收大气层里万亿分之几的特定波长的红外线的能力。
B.氯氟碳化合物曾对地球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产生了光污染。
C.氯氟碳化合物是人为产生的,会对地球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一种物质。
D.氯氟碳化合物是存在于地球大气层和臭氧层中一种非常稀少的、能产生光的一种化学物质。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的光或许会产生光污染,但另一方面它们或许能为外星人提供一些地球上存在一种高科技的迹象。
B.外星人要想在一颗围绕距离地球相对较近的恒星运转的行星上发现人造光,需要一个集光区面积是1.5平方公里的望远镜阵列。
C.可能有一些好奇心很强的外星人正利用传输信号的电缆寻找地球上的智能生命迹象。
D.利用氯氟碳化合物寻找外星高级文明只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想法而已。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在地外行星上寻找到类似电流生成的光,或许就能发现外星智能生命迹象。
B.利用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可以观测地外行星是否存在氯氟碳化合物。
C.如果在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转的世界发现氯氟碳化合物,也许就可以证明那个行星存在外星技术。
D.外星文明也会把氯氟碳化合物释放到它们的行星大气层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将出现日全食。太阳物理专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颜毅华告诉记者,虽然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天赐良机”。早在两年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的科学家们就选定了浙江安吉、江苏苏州、安徽铜陵等多个点,作为本次日全食的科学观测基地。那么,日全食时到底能做怎样的科学观测?会有什么样的科学发现?
日全食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月亮会把太阳整个挡住。“虽然人类可以制造人造日食,但要离太阳那么近、那么大面积地挡住太阳,却是无能为力。”颜毅华说,太阳的光球层比日冕亮一百万倍,只有月亮完全挡住太阳时,日冕才能被各种仪器更清晰地观测到。“如果利用空间望远镜,还可以看到更黯淡的外日冕。”同时,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观测日冕说起日冕,它和人类的关系可就密切了:日冕中有许多太阳活动,比如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等。这些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去年新疆、甘肃日全食,科学家就意外地拍摄到了一次日饵爆发的过程,这对研究太阳表面活动的动力学过程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尤其令天文学家关注的是太阳大气中的阿尔芬波。1942年,瑞典物理学家阿尔芬在对太阳黑子的研究中发现了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现在称之为阿尔芬波。天文学家认为,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的汹涌“波涛”中,应该普遍存在阿尔芬波,这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去年有两篇发表在美国《科学》上的文章,都是讨论这个问题的。”颜毅华说,这次日全食的食延过程长达5分多钟,是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国内科学家是第一次进行这类尝试,希望能有所收获。
除此之外,通过对冕震现象的研究,还可以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的内部结构,这对于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天文学家们还将对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进行探测,结合过去的探测结果,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有了空间望远镜、日冕仪等先进手段,但对研究太阳而言,日全食仍是无可取代的途径。
B.当月亮挡住太阳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我们就能清楚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
C.耀斑、日饵、太阳物质抛射、冕震这些全部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磁场、无线电通讯都会产生影响。
D.太阳表面掀起的磁流体中普遍存在的阿尔芬波是解释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如何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的一个关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可以看到日全食,其他地区能看到日偏食,离长江越远看到的被食掉的就越小。
B.人类也可以制造人造日食,而月亮可以把太阳整个挡住形成日全食,这两种现象的效果是一样的。
C.天文学家认为,太阳中电离气体的磁流体波能使表面温度只有几千摄氏度的太阳等离子体产生温度高达上百万度的日冕大气。
D.研究太阳活动区的起源和演化的有效途径是测量日冕中的磁场,了解日面局部活动区内部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外日冕比日冕黯淡,所以人们只有在白天利用空间望远镜才能观察到。
B.我们要想清楚得看到平时看不见的太阳大气的形态,只有选择日全食时,因为这时处于全食带中的大气层就接受不到阳光,消除了大气散射的影响,
C.7月22日8点我国长江流域出现的日全食,将成为国内科学家首次观测太阳低层大气中阿尔芬波行为特征的重要机会。
D.可以用日全食期间太阳上氦D3在太阳谷年的绝对亮度来研究太阳的长周期物理规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