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蚁 国 之 镜          筱 敏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蚁 国 之 镜          筱 敏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蚁 国 之 镜     
     筱 敏
我们日常总与蚂蚁相遇,林地里,草丛中,家居的窗台或橱柜里,然而它们于我们是陌生的,正如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是陌生的。我们无所容心,甚至对置身其中的社会亦无所容心,何况蚂蚁。
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
它们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这是由女王根据其部族需要,在产卵时就确定了的。极其固定的无从僭越的阶级地位,相当僵化的沿续终生的分工。那些劳作终生的工蚁,那些战死沙场的兵蚁,那些被赋予了新一轮繁衍重任因而得以特别饲育的女王乳蚁,那些被派往夜空进行婚飞大典的雄蚁,……恰如一部庞大机器上的万千齿轮和螺丝钉,它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秩序井然地奉献于部族的同一意志。个体是可以替换的,正如大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可以随时替换。就连大机器的心脏——女王,也是可以由新女王取代的。但机器的运行体制不能替换,部族的生命因这永不更易的体制而绵延。它们侵略,***伐旁族蚁类,掠夺邻国,不仅为着扩张势力范围,而且将战败国的幼蚁和蚁卵俘获过来,把它们驯养成奴隶,终生都不试图反抗也不试图逃脱的奴隶,像戴着无形的枷锁。
它们饲养家畜,那些蚜虫、树跳蚤、介壳虫们,失了本性似的匍匐在蚁国里,像奶牛一样为主人生产蜜露。这些蚁国的家畜也如人类的家畜一样因驯服而退化,渐失保护自己的结构,甚至已不能用腿来跳跃了。
它们忠于女王。一个部族,一个女王,一个意志,构成一个极权主义的稳定的国家。以至蚁类学家认为单个的蚂蚁只是细胞,仅处在死亡再生的循环链上,处在森严坚致的整体之中。而所谓的个体,在蚂蚁那里指的是整一个部族。一个蚂蚁帝国便是一个超级生物体。这是生物进化史中的怪兽,它是以完全的无视个体而发展并强盛的,帝国的生命代表着所有个体生命。
于是,蚁国里奉行的是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它们可以用身体相互勾挂,组成巨大的蚁帘,以此为部族的巢,并听命女王的需要,随时缩紧或扩展以调节巢内的温度;它们可以用身体充当蓄粮的蜜罐,听凭被填塞成骇异的球状,然后驯顺地把自己挂在穴顶,静待部族需要时取食;它们可以在洪水中用身体结成厚厚的蚁筏,让女王和幼蚁安然为乘客,随波漂流,直到触及涯岸,只要女王能登陆重建一个蚁国,何顾水面浮起多少工蚁的尸首;在大火来袭的绝境中,它们可以团成硕大的蚁球,将女王护在中心,英勇壮烈地滚过火海;它们还可以将自身生长为自***性炸弹,当遭强敌攻击时,猛烈收缩腹部肌肉,身体立刻爆裂,使充满毒液的巨大腺体四散迸溅,与周遭的敌手同归于尽……
这一切,是需要信仰支撑的,蚂蚁以部族的延续帝国的强盛为信仰,在此之外,单个的蚂蚁是没有生存理由的。人也同样需要信仰,家族、民族、国家,以及为这一切而建造的种种宗教和主义。所谓个人的价值这种东西,是相当晚近的事情。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蓝图是现成的完备的,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只要人类甘愿模拟蚂蚁。
蚁类学家威尔逊先生说:“社会生物学以新的方式最好地解释了人类群体行为的细微部分……”他遭到了众人的猛烈攻击。人愿意相信自己是万物之灵,人愿意在上帝那里照见自己,而不是在蚂蚁那里。只是威尔逊先生们端出来的那面镜子,备受攻击中已立在那里了,在这面展示蚂蚁帝国戏剧的镜面中,人们却时时照见了人类社会的实像,于是不免震悚,惊惕。
小题1:文章开头为什么把朝夕可见的蚂蚁于我们的陌生,类比于我们“与每日里擦肩而过的如鲫人群”的陌生?
小题2:“然而那是一个怎样令人惊骇的社会”,从文中看,蚂蚁王国是怎样一个令人惊骇的社会?
小题3:文中说“人类曾拼力——包括强力和暴力——去建立的某种乌托邦帝国,在蚂蚁那里早已建成了”,“运作经历史证明也是圆满的”,你认为人类类似蚁国的“乌托邦帝国”圆满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答案

小题1:我们都只知其形,我们无所容心,对蚂蚁与人类自身都缺少足够的深入了解、由衷的关怀。说蚂蚁是为了说人,说蚂蚁的生存状态是为了照应人类社会,形成首尾呼应。(内容2分,结构2分)
小题2:有十分严明的阶级和分工系统;战争、侵略,扩张势力范围;畜养家畜,奉行的利他主义和绝对的牺牲精神,来完成部族的理想(利益)。(一点2分,三点5分。此外,答“忠于女王”可给1分,答“许多个体也在其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主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只能孤独的活着”也可给2分。)
小题3:不圆满。比如会丧失自由、尊严,丧失个人价值,许多个体在集权社会中丧失情感、尊严、自由,以及对这些东西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隔阂很深,人只能孤独的活着。或不圆满的。因为这样的帝国的建立,是以毁灭个人为代价的。它让个人丧失自由,丧失价值,丧失生命。而这些东西都是作为个体生命所必需的。(观点1分,结合文本阐释2分,如能联系现实举例的3分)
答圆满的,只要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小题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
小题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小题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小题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读荷
吴长忠
(1)世人皆爱荷,叹其美艳,赞其高洁。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我感觉荷花、也许只有荷花,达到了美而至圣的境界。
(2)圣和美无疑是人类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在人类感知自身及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人类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对应着一个核心概念,或曰核心价值。正如哲学之对应真,道德伦理学之对应善,法律之对应安,体育之对应力,圣和美则分别是宗教与艺术的核心概念。这个价值体系中的诸核心价值,在其最高境界则是相通的。其一例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不仅能引起人们对“更高、更快、更强”之趋于力的极限的赞叹,也能同时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即由核心价值“力”至核心价值“美”的渡溢。其另例如古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千百年来,面对这尊美得令人炫目的人体,没有人想过触摸或占有,她在人们的心底激起的是神圣的感觉,因为她的美而使人找到了一种***神圣的自信,这是由核心价值“美”至核心价值“圣”的升华。
(3)观诸四季花卉,或暗香清芳,明媚娇艳,或姹紫嫣红,百态千姿,实乃自然造化之精华。若自然界亦有核心价值体系,我相信“花”应居于体系之高端,正如“美”居于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顶层。   
(4)然因四时花卉生长特征自然品性之差异,给予欣赏主体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更何况欣赏主体亦有千差万别,作为同一个体的欣赏者在不同时空环境下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5)秋天品味菊花,我为其风节而感动,“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伟丈夫也。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自知风寒侵凌,依然前行报春,真勇士也。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韵而赞叹。看那姚黄魏紫在春阳下绽放,在春风中摇曳,似将日月精华集于一身,纵情恣肆地展示着生命的高贵与艳丽。
(6)此花中三品,可赞可叹。然而细品其生命过程,止于在自然形态之荚艳中展示其节其气,而未入由美至圣之境界。入此境者,唯有荷花。你看她自盈盈清水中拔节而出,在纤尘不染的绿叶间绽放,在暖暖夏晖中凋谢,生来默默,归去静静,不争不嚣,无艾无怨。在转瞬间开放,为夏晨染一片亮丽,又在转瞬间逝去,为午后添一层静穆。我曾多次守候荷塘,却从未见一片荷花落下,似乎她特意选择人们不经意时归去。那不知什么时候洒落在荷叶上的花瓣,却片片鲜嫩,似从清水中绽出的新的花朵。你再看那未曾落下的残荷,却依然在惠风中、在清水上、在绿叶间摇曳着,绽放着妩媚。此时,我为荷的美艳而炫目,为荷的神圣而感动。
(7)人生之匆匆犹荷花之来去。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生是否也能像荷花一样,在归来归去间这么幽寂这么静美呢?荷花以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纯美臻至“圣”的境界,似乎也以至美的一生昭示着我们,引导着我们戮力前行。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4期)
小题1:文章第(1)段“常常地、细细地品味荷花”中“品味”一词有什么含意?这句话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文章第(2)段列举“断臂维纳斯”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作者在第(5)段中写菊花、梅花、牡丹,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6分)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荷花“圣而美”的特点,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借鉴荷花的品性。(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霜落,朔风乍起。庭中红叶、门前银杏不时飞舞着,白天看起来像掠过书窗的鸟影;晚间扑打着屋檐,虽是晴夜,却使人想起雨景。晨起一看,满庭皆落叶。举目仰望,枫树露出枯瘦的枝头,遍地如彩锦,树梢上还剩下被北风留下的两三片或三四片叶子,在朝阳里闪光。银杏树直到昨天还是一片金色的云,今晨却骨瘦形销了,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晚秋初冬》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夜蟋蟀在墙围子内大量繁殖。每一簇红花岩蔷蔽,都安排上这虫类的军乐队队员;每一束熏衣草,都安插进这虫类的亲信伙伴。茂密的野草莓丛和笃耨香树,都成了它们的乐池。整个这小世界的成员,操着惹人喜欢的响亮声音,躲在一簇簇小灌木里,彼此询问着,互相回答着;这兴许是另一码事,它们可能都对别人的咏叹调无动于衷,而是在为一己之欢乐纵情歌唱。
那高处,我的头顶上,天鹅星座在银河里拉长自己的大十字架;这低处,我的四周,昆虫交响曲汇成一片起伏荡漾的声浪。尘世金秋正吐露着自己的喜悦,令我无奈忘却了群星的表演。我们对天空的眼睛一无所知,它们像眨动眼皮般地闪烁着,它们盯着我们,那目光虽平静,但未免冷淡。
——《意大利蟋蟀》
小题1: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的修辞是什么?这两段文字,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选文的语言特点是怎样的?效果如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烟雨桃花潭
陈所巨
桃花潭早在神往之中。每每由凝思进入幻境,将自己化成汪伦、李白,或岸上,或舟中,送人或被人送着,一样的难舍难分、别情依依。
真到桃花潭来了。一个暮春的雨天。雨是江南独有的,似雨似雾,丝丝缕缕;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在青弋江上,在蒙烟细雨和莽莽苍苍的历史之中。穿过水东翟村,出踏歌岸阁。面前是墨青色的青弋江,北后是青青的生满益母草的踏歌古岸。我知道,在另外的时间,在另外一个桃花盛开的暮春,李白立在船头,就是那咱江南特有的小小梭子船,他的眼睛里有一滴雨一样亮的泪水。汪伦在岸上,踏着江南特有的节奏,唱一首据说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有的送别歌。在他们身边,江水悠悠地流淌,桃花灿烂地盛开,小雨牵肠挂肚地下着。李白再也忍不住了,那首《赠汪伦》的诗就顺口流出来,而且就那样平平仄仄脍炙人口地流传千载。
不见有潭,只有联袂而来、一版墨青的江水,原来春夏水涨,将对岸那潭与青弋江连为一体了。桃花依然像古代那样地开着,在岸边,在水里,在那种烟雨迷蒙的意境之中,静静地濡染着生命的嫣红。我突然想起,江水和桃花和谐组合的桃花潭,似乎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是等待我呢,还是等待大唐的李白?
李白当时住在宣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觉得没什么意思。但他忽然收到汪伦顺着青弋江漂来的书信。信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就欣然溯江而来。到翟村一看,并不似信中所言。汪伦说他的信没错。离此十里有个桃花渡,岂非“十里桃花”?对岸的万村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莫不是“万家酒店”?李白大笑,不仅笑中国文字机巧无穷,也笑江南人的机智和诙谐。
细雨霏霏,如小猫舌头凉凉地舔着面颊。江水墨青地静,偶尔贴一朵无声的小漩涡。江南的蒙烟细雨最是缠缠绵绵地难以招架。那古意盎盎的水村山廓和许多心绪,也都湿漉漉让人难以招架了罢。雨丝子密密的,漫天撒下轻丝罗帐。翟村、万村和不远处的魁星阁都成了淡淡的影子,那雨莫不真个就是江南的情,江南的韵?此时,汪伦和李白都隐进乳白色的厚厚的帘幕,只有那潮湿的渡船苍黑着,在原来的地方,静静地,静静地若有所思。
乘船渡过江,上岸,于那一截老街中寻万家酒店,不见当日那酒垆和飘摇招展的牙边小酒旗,就寻在细雨之中飘逸千年的诗酒气氛吧。酒能酣畅肝胆,亦可消解愁闷。在长安城大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山水灵秀、春雨霏霏的江南,是不是依然那样狂醉?然而,此时的李白老矣,他胸中的激情,已化作更多的忧郁,他的人生或许已短缺了许多诗意的东西了。他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感恩,那样的脚踏实地感受着真实的人间烟火。所以他才真实地体味到了桃花潭和汪伦对于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总以为,直年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就像迥然有异的石头和水。岁月太能改变一个人,而且是从外到里深刻地改变。有谁能风流倜傥一辈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毕竟不比长安,人到老年的李白毕竟也不比年轻气盛的李白啊!
蒙蒙烟雨依然无声无息,无声无息地编织着暮春的江南。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青弋江有酒的气味,桃花潭到墨黑色同嶙峋的崖岸的酒的气味。江水不倦地流。小漩涡似一朵朵水青色的小莲花,开在多少有些禅意的墨青色的江面上。似乎有一叶小舟,倏地滑进烟雨,滑进迷蒙的别离,从古至今,由远而近,招招手,惜别古人,惜别那诗意的陈年旧事。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湿出生命嫣红的桃花。是谁在吟咏那首古诗呢?
我听见水面上有些声音,平平仄仄,殷殷切切。
小题1:从文意看,为什么说“桃花潭也是江南独有的”?
小题2:作者说“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是迥然有异的两个人”。请根据文意分别说明青年李白与老年李白各有怎样的特点?
小题3:文章结束处的“逝者如斯,而烟雨中的桃花潭却留住了永远的小舟,和在踏歌的节奏中濡润出生命嫣红的桃花”照应了前面的哪句话?这种照应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题“烟雨”二字在文中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