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黛玉之死 高 鹗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黛玉之死 高 鹗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1.第1段中“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黛玉的“笑”,表达了她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2.黛玉所焚之稿,一是她在从前病中寂寞时读《秋闺怨》有所思念而写在帕子上的《秋窗风雨夕》,一是大观园结社时所写之诗,试根据文中焚稿的具体描写,具体分析黛玉焚稿的心情。 (1)黛玉焚帕:“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2)黛玉焚诗稿:“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3.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 B.小说最后一段写黛玉死后“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以乐写悲,虽然人们对这音乐来自何处的理解不同,但客观上,这音乐之声更加渲染了黛玉死时的悲凉的气氛。 | C.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 D.这一段描写以细节描写最为突出,这些描写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的满腹幽怨。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 E.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辞》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
答案
1.对紫鹃安慰她的话的回应,表达了黛玉此时痛苦欲绝的心理。 2.(1)黛玉焚帕:帕子上的诗是黛玉心曲的自然流露,表达的是她孤独寂寞的情怀和对爱情的向往。她的狠命撕稿、焚稿,表达了她内心极端的痛苦、对宝玉的深深的埋怨和对爱情的彻底决绝。(2)黛玉焚诗稿:和焚帕不同,黛玉在焚帕时犹豫了一下,因为诗稿是她在大观园曾经的快乐生活的见证和记录,她不忍心把那美好的记忆也付之一炬,表达了她对美好生活的留恋。但最后她还是毅然把诗稿撂在火上,表达了她对往事的决绝。 3.要点: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深的爱,也表达了对宝玉背叛爱情的怨愤。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感人至深。 4.AC |
解析
1.无 2.无 3.无 4.A.“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亲自”不妥。C.“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不合文意。 【鉴赏提示】 《红楼梦》中最令人肝肠寸断的篇章大概就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和《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两章了。 黛玉在听说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病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就决绝地将自己珍藏的和宝玉爱情的见证的诗稿付之一炬……最后,在孤独凄凉中魂归离恨天。黛玉之死,是对扼***自由爱情的封建社会的控诉,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抗争,是对自己纯洁爱情的固守。也是宝黛爱情的升华。正如林黛玉在《葬花辞》中所写“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欣赏本段文字,不可疏忽细节描写。黛玉的一言一行,全是心理的写照。撕帕、焚帕、焚稿……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满腹的幽怨。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有人认为高鹗续书有狗尾续貂之嫌,但如以本段而论,则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即使是曹雪芹也无非如此吧。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艺术创作的形与神 刘海涛 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文论史上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一对审美范畴,它已成为汉民族写意文艺的科学总结,成为指导民族的艺术家们从事创作的一面美学旗帜。 ②什么是艺术的形和神?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通过形似来达到神似?有研究者指出:“形似应当指表现事物的外形或现象的真实。”“神似是要指形象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于艺术形象的客观性本质来说,表现事物的现象真实是形似,本质真实是神似。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概括进艺术形象的主观本质,即艺术家主观的神——艺术家独特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艺术形象的神似,正是在艺术家主体意识的土壤上孕育成熟的。 1 ③宋代画论家邓椿说:“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邓椿是说,山水花鸟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是人的神,动人的意趣和活泼的生命力是动植物的神,由季节、气候的变化带来的不同的特征和那令人神往的境界则是山水的神。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手稿》在论述客观事物如何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时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马克思强调的是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对形成客体的决定性作用,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只有当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性特征被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所浸染,被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所烛照,即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才能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1 ④艺术形象的神离不开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它只能产生于客观事物的神和艺术家的神的统一之中。这个道理,在古代理论家的思想中,也有过比较深入、细致的论述。 1 ⑤最早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顾恺之就曾讲:“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是说,要画出人物、山水、狗马的神,必须通过迁想,才能妙得。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顾恺之同时又讲到作画要“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这个“神仪”就是指人物通过外表而体现出来的精神特点,而“神仪”的产生是必须“在心”,这就是人物的精神必须进入艺术家的“心”,必须通过艺术家主观情感的酝酿,把艺术家对人物个性特点的理解和评价,渗透进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手称其目”,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通过艺术手段完美地描画出来。 1 ⑥作画离不开艺术家的主观情趣和思想,写诗同样也离不开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和理想。王昌龄说:“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作诗也要突出神似,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才能真正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神,这才能得到诗人梦寐以求的诗之极——“入神”。 1 ⑦无论是顾恺之的“迁想妙得”“神仪在心”,还是王昌龄的“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涉及的都是艺术家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问题,都是一个“心物相融”而产生艺术形象的神似的问题。这些论述虽然还显得简略、含糊,对于艺术家的“心”究竟怎样同化描写对象还未深入展开阐述,但这些闪光的艺术思想,照亮的正是艺术的真正道路。 (选自《主体研究与文体批评》,新疆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只要客观事物的神与艺术家的主观的神发生了同构对应关系,客观事物就能被艺术家“同化”而成为艺术的描写对象。 | B.“以形写神”的艺术理论最早是由顾恺之明确提出来的。 | C.“迁想妙得”与“神仪在心”是艺术创作必经的两个阶段,艺术家只有经过主观情感的酝酿,才能把心中酝酿成熟的人物形象特征完美地描画出来。 | D.诗歌的“入神”要建立在诗人主观的“心”和客观事物的“境”相交融的基础上。 | E.顾恺之与王昌龄的艺术思想虽然都还不够完善,但它们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题2:下面各项中提及的“神”的内涵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 | B.这个迁想妙得,就是要把画家的主观的思想通过艺术想象,而移入人物、山水、狗马之中,使这些描写对象浸染了作家的主观情趣,这样才能揭示艺术对象的神。 | C.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 | D.为诗在神之于心。处心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上,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 小题3:作者认为,怎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形神兼备”的作品?(4分) 小题4:文章的第③段和第⑤段都是围绕客观事物的个性特征与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思想的关系展开论证的,但它们在论证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汗血马》,回答文后问题。 夕阳正在西下,苍茫的暮色给无垠的沙丘涂上了一层忧郁、凝重的昏黄。晚霞正在渐渐黯淡下去,几缕破碎的云丝被烧得通红后,又仿佛随着沙漠粗糙而夹着尘沙的戈壁风吹得骤冷,云丝便变得像一块块冷却后的生铁在青黑中镶上了一层红边,使干燥的沙漠更显得荒凉而凄惨,呈现一派壮观的悲怆。尽管如此,空气仍然十分干燥,使人嗓子眼里仿佛冒得出火来,所以,在汉子的眼里,那落日依然在使人炫目地燃烧着,使他觉得连呼吸也刺激得嗓子一阵阵针扎般地疼痛。 汉子的头发已经有些灰白了,但短而粗糙的胡须却显示出他并未衰老,而恰恰是正值壮年,只不过岁月的沧桑与坎坷过早地给他的须发涂上了一层白霜。汉子留着平头,额头像石块一般坚硬,有几条刀砍斧凿般的皱纹横在其间。他面部轮廓分明,线条执拗粗犷,眼睛凹陷,带点儿凶狠、阴沉;与他做伴的,是一匹身架不高,但却并不因风沙干渴的折磨而失去其矫捷神韵的枣红马。那马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相依为命,好几次在他昏迷时背负着他脱离险境。这一次,又是它带着负伤的他日夜兼程地奔走了三天三夜,直到闯入茫茫戈壁,才摆脱了仇家的追***。 马喷着响鼻,艰难地把腿一次次从深陷的黄沙中拔出;尽管如此,它还是不时用劲拽着缰绳,它想再助它的主人一臂之力,但它终归还是太累了。汉子心疼地拍了拍马背,终于找了一处背风的沙口,躺了下来,那马便偎在他头前,用身躯替他挡风。汉子见了,艰难地一笑,对它报以感激。 月亮升起来了,荒原变得苍白而神秘,一层忧郁的月光镀在汉子和马身上,使他们看上去,犹如一尊正在渐渐风化的黝黑的泥塑。 汉子醒来时,如火的烈日已高高地悬挂在荒漠之上。他已记不得闯进戈壁有几天了,只是昏昏沉沉地被同样疲乏的马艰难地拽着走,偶尔看见被风沙掀露出的人兽的白骨。汉子嘴唇喃喃地动着,眼前不断出现许多幻像。他仿佛看见自己***了***害他全家的仇人,与弟兄们拉杆子***富济贫的情景,也仿佛看见官家围***了全部弟兄,还要围***他的相好玉茹,他要与官家拼命,玉茹却叫他一定要冲出去。他冲出去了,进了戈壁,却终于因饥渴难耐,晕倒了。 醒来时马正嘶鸣着,用蹄把刀踢到他面前,又躺下来,把脖子对准他的脸。汉子一下明白了,马要他拿自己的血解渴。汉子眼里涌出了泪水,他抱住马脖子,缓缓拿起刀;但他没有割马,而是割了自己手腕。血汩汩涌出,他把手腕对准马嘴。马似乎也明白了,吸吮了几口,便扭过头去。汉子看见马眼里也有了泪水。他撕了条布巾,包住伤口,缓缓爬上马背,马站起来,艰难地向前走去,汉子却昏过去了。 不知过了多久,过了多少个白天和黑夜,马一阵长长的嘶鸣把他惊醒了。汉子迷迷糊糊地看见了一片绿地,而马也竭尽余力,艰难地奔跑起来,还出了汗。汉子用手一摸,闻到异味,拿到眼前一看,那汗中,竟渗着血丝…… 后来,汉子便在这沙漠中的绿地安了家,他终身未娶,放牧着马匹牛羊。渐渐地,这儿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绿洲,不少牧民也在这儿落了户。汉子的马不仅与他终身为伴,而且也渐渐繁衍成一群。只是,此马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每汗必血,实非一般良驹矣。 于是,人们便呼那马为汗血马,尽心恤之,非万不得已不使其驰骋也。 1、小说第一段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显示了一种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外貌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对“汉子”的外貌描写,显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小说的高潮是老汉子割血为马止渴,但在此之前,却多次写到马对人的忠诚。有哪些细节?请列举出来。 ① ② ③ |
阅读刘绍棠的《一笔圆》这篇小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念完了大学,被分配到这个远郊小县,坐了22年冷板凳.忽然“年龄最重要,学历是个宝”,他一下子就成了热门货,从微不足道的广播站编辑,旱地拔葱,一跃而为新设立的县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 这个“综办”,是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衙门,权宜而设的临时建制。不过,公安、司法、工商、民政、房管、环卫、教育、卫生等等方面的公文,都要从这个衙门口穿梭往返;他的职权便是将这些公文分门别类,审读画圈,或呈送上级批示,或转交下级处理,实际上***是收发工作。 案头等候上呈下转的公文一尺多高,新到的请示报告还源源不断地送来:两名专司递送之职的科员,你出我进,马不停蹄。他必须一目十行,手不停画,才能避免供不应求,葬身文山脚下的命运。 要想当官儿,先学画圈儿。画圈儿虽是雕虫小技,从中却可以看出功夫的深浅,地位的尊卑,身份的高低,官爵的大小,不能掉以轻心,不当回事儿! 他比阿Q更专心、更用力,但是画出的圈儿,却并不见得比阿Q画的圆多少。两位递进公文的科员,当场就掩嘴吃吃发笑;拿回大办公室,更招来一阵哄堂大笑。他感到大丢面子,羞得无地自容。 晚上下班,他神情沮丧地回到家里。 “喂!吃过晚饭,你教我画圈儿。” 妻子是中学教员,教几何的,精通此道。 这位几何教师下了班比上班还忙,正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像被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得团团打转的陀螺。 “我哪儿有那个闲工夫?100本作业,100份考卷儿,够我忙个通宵的!” “我在公文上画的圈儿不圆,有的像龇牙的石榴,有的像撅嘴儿的桃子……” “官儿大标准,不圆也是圆的!” 唉!与其低声下气争取外援,不如发愤图强自力更生。 果然,天下无难事,铁杵磨成针。动手而又动脑,连画半个来月,便功到自然成;不但一笔成圆,气死圆规,就是双管齐下,也不差分毫。部下们非但不再窃笑、讥笑、耻笑,而且交口称赞:“如此高深造诣,愧然画蛋的达·芬奇,堪与西太后的一笔寿媲美。” 圈儿画圆了,肚子也圆了,发了福才显得官体富态嘛。 只是官气越来越重,回到家里还舍不得放下在办公室里的架子,对糟糠之妻也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阴沉着脸抱怨妻子的烹调是粗制滥造。 “我忙得贼死,干这个想那个,怎么能精雕细刻?” “一心不可二用呀?” “我有几张直观教学的图表,你帮我画几个圆,我就能全神贯注了。” “那圆圈儿事关重大,是随便画的么?” 他官声官调,同时拉长了脸。 1.文章第三段概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要想当官儿,先学画圈儿”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含义: 作用: 3.办公室主任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写她?(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每条不超过20个字)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有人批评新上任的官要练好三种基本功:一是坐功,坐办公室;二是会功,开会;三是圈功,画圈。本文专门讽刺“圈功”。 | B.办公室主任经过一番苦练“画圈”,终于得到了“如此高深造诣,愧然画蛋的达·芬奇,堪与西太后的一笔寿媲美”的赞誉。这是部下们对主任发自内心的赞美和崇拜。 | C.本文抓住当官儿的“画圈”这一细节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漫画式的描写,使作品达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 D.本文篇幅虽短小,仅围绕“画圈”情节,却由两条线展开,写了两个画圈的人物:主任和主任的妻子。 | E.这篇小说通过写办公室主任苦练“画圈”的故事,它要告诉人们的是“天下无难事,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
阅读比尔·盖瑟的《美好的声誉》,回答文后问题。 一天下午,本吉和我一起在院子里工作,这正是大学的暑假期间,是我儿子前途未卜的时候。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 休息时,本吉环视着我那15英亩的土地,有溪流,有树林,还有如碧波起伏的青草地。 “这地方真美。”他说,显出沉思和迷恋。 于是,我就将这片土地的来历告诉了本吉。 我们的第一个孩子苏珊娜出生不久,格洛丽亚和我在我长大的那个镇上教书。我们很需要一块土地来建造房子。我注意到在镇南面农民放牧牛群的那片土地,那是92岁的退休银行家尤尔先生的土地。他有许多土地,但一块也不卖。他总是说:“我已对农夫们许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放牧牛群。” 尽管如此,格洛丽亚和我还是到银行拜访了他。他依旧在银行里消磨退休的岁月。我们走过——扇森严可畏的桃花芯木制的门,进入一间光线暗淡的办公室。尤尔先生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看着《华尔街日报》。他几乎没有挪动一下,只从他那副眼镜上方看着我们。“不卖,”当我告诉他我们对这块土地感兴趣时他自豪地说,“我已经将这块土地许诺给一个农民放牧了。” “我知道,”我有点紧张不安地回答,“但是我们在这里教书,也许你会卖给打算在这里定居的人。”他噘起嘴,瞪着眼看着我们,“你说你叫什么名字?” “盖瑟。比尔·盖瑟。” “嗯!和格罗费·盖瑟有什么亲戚关系吗?” “是的,先生,他是我的爷爷。” 尤尔先生放下报纸,摘下眼镜,然后他指着两把椅子。于是我们就坐下来。“格罗费·盖瑟是我农场里曾经有过的最好的工人。”他说,“他到得早,走得晚,他把所有要***事都干了,用不着吩咐。”老人探身向前。“如果有拖拉机要修理,让它搁着,他觉得不好受。”尤尔先生眯缝着眼,眼神中流露出遥远隐约的记忆,“你说你要什么,盖瑟?” 我又将买地的意思对他说了一遍。 “我想一想,你们过两天再来。” 一周后我又到他的办公室。尤尔先生说,他已经考虑过了。我屏住气息。“3800美元怎么样”他问。以每亩3800美元计,那我要付出约6万美元,这不明摆着是拒绝吗? “3800美元?”我喉咙里仿佛梗塞着什么。“不错,15英亩卖3800美元。”我无限感激地接受了。 将近30年后,我和本吉漫步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本吉,”我说“这全都因为一个你从未见到过的人的美好的声誉。” 在爷爷的丧礼中,许多人对我说,爷爷宽容、慈祥、诚实和正直。这使我记起了一首诗:“我们要选择的,是美好的声誉,而不是财富,是爱的恩泽,而不是金银财宝”。美好的声誉就是爷爷盖瑟留给我们的遗产,我希望本吉将来在这片温柔的地上散步时,也将这个故事告诉他的儿子。” (选自《青年文摘》) 1、文中第一段写道:“我真想向他说些什么。”读完全文后,用精炼的语言回答。 ①“我”对儿子说了些什么? ②“我”为什么样说这些内容? 2、爷爷具有怎样的品德才得到“美好的声誉”?这些声誉具有怎样的作用? 3、文章开头为什么极力渲染退休银行家不肯卖土地? 4、对本文的鉴赏,不正确的二项是( )( )A.本文的主人公是爷爷,但并没有直接描写音容笑貌,而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介绍他的人品和声誉。 | B.文中对本吉·格洛丽亚,比尔·盖瑟和尤尔先生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来刻画的。 | C.尢尔先生对卖土地的事经历了一个“不卖→犹豫→降价出卖”的心理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爷爷的美好声誉。 | D.文中多次提到“这片美好的土地”,“温柔的土地”,只是为了表述“我”对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 | E.结尾处引用小诗是为了升华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
阅读《雁的悲剧》,回答文后问题。 天要黑了,一群南飞的雁落在湖畔。饥饿、劳累和寒冷让它们非常难受。 雁儿们望着西沉的大阳,情绪低落,昏昏欲睡。这守夜的雁奴,便自然摊在最新丧偶的孀妇名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不大清楚。打孤雁,便是它们那个王国的宗法。越是凄苦义务越多,连睡觉的权利也要贡献出来.不过雁奴似乎无意去计较那不公平的待遇,她伶俐地站在土丘上,机警地歪起脑袋,一只耳朵捕捉危险的信息,另一只耳朵倾听在草堆栖息的伙伴的动静。啊,那—对对夫妻多么幸运。或许那正在梦中心憧憬着明天能落在食物丰盛的好地方吧! 夜渐深沉,风声凄紧,一种古怪的声音远远传来,几个小黑点仿佛在朦胧中闪动……这是梦吗?不对,昨天不就是这样的小黑点夺走了我最亲爱的伴侣吗——从那里喷出一股火焰,铺天盖地的沙子打过来,于是它张开臂膀遮住我的胸脯,一刹那间便从天上掉进了无底的深渊。她不禁慌忙发出本能的警号: “伙伴们醒呀,危险——” 雁儿们***动了,纷纷探出头来,可是大家什么也没有发现,那古怪的声音和小黑点霎时隐没了。 “我们睡得好好的,你瞎咋唬什么!”“想你死鬼了吧!也不害臊!”这家伙一准是患神经病了,给她治治……” 那群因未能吃饱而满心怨恨的小生灵,立时鼓噪起来,扑过去拔她的毛,拿她出气。她本想申辩的,不过,最好还是把头埋起来吧,说不定这还真是我自己的过错呢! 好久好久,喧闹平息了,傻瓜们又渐渐进入梦乡。这倒霉的哨兵才把脑袋从泥草里拔出来,忍住浑身的伤痛,跛着腿重新爬上土丘。哎呀,不好啦!那些小黑点又出现了,还有几条绳子在晃动!发警报吗?假如又跟方才那样闹鬼呢?他们会把我打死的,最聪明的方法,当然就是趁那些黑洞洞还没有喷出火来的时候,独自逃走,藏到安全的角落去……可是,此刻她绝不再怀疑自己的眼睛了,那巨大的网子明明正在顺风的方向拉起来,乌黑的枪口却从逆风的方向迅速逼近。 “逃命吧——逆风飞呀——”那可怜的雁奴大声嘶喊起来,衔起一块泥巴拚力掷过去. 在发出震耳欲聋的第一声巨响的同时,傻瓜们全部逃跑了。只剩下这悲惨的守夜者,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了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已被同伴们拔光了。当她侧起垂死的头,望着已重新集合起来的人字形队伍在自由的天空向南飞去的时候,一只大手掐住脖子把她拎起来。 “瞧这只没有毛的丑鸟,就是她坏了事!” “狠狠地煮!拿她下酒!” 1.小说中刻画的“雁奴”是个怎样的形象? 2.“她也想飞,可是扑腾两下,原地不动——那羽毛早巳被同伴们拔光了”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综观全文,作者在构思上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4.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篇别出心裁的微型小说,通篇写的全是“雁”,可读后却要使人落泪,令人深思。 | B.作者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雁奴的形象的。 | C.这篇小说虽短,却有头有尾,有故事,有情节,有起有伏,最后以悲剧结局. | D.雁奴的悲剧在于:与其说它死于“人”手中,不如说是死在同伴的手下。 | E.总观全文,作者以平和、冷静的心态写了雁奴一生凄苦的身世。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