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讳”,在中国很古老。有文献可考的可追溯到孔子。孔子作《春秋》为了让“乱臣贼子惧”,按理该直话直说,他偏要委屈婉转,吞吞吐吐,首创“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讳”,在中国很古老。有文献可考的可追溯到孔子。孔子作《春秋》为了让“乱臣贼子惧”,按理该直话直说,他偏要委屈婉转,吞吞吐吐,首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讳”,在中国很古老。有文献可考的可追溯到孔子。孔子作《春秋》为了让“乱臣贼子惧”,按理该直话直说,他偏要委屈婉转,吞吞吐吐,首创“春秋笔法”,半隐半露。《谷梁传》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孔子治史的一条原则。以后讳的范围愈来愈大,讳的学问愈来愈深,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律己衡人的一条重要道德准绳,更有严刑峻法加以维护,语涉忌讳即有***身之祸。如朱元璋年轻时家贫,曾做和尚,后来当了皇帝仍有自卑心理,忌讳人说“光”,说“秃”,忌讳“僧”字甚至“生”(僧)字。洪武朝的文字狱多为犯讳,据吴晗统计说***过十多万人。因触犯忌讳而***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讳,经过几千年道德的自律,加上权力者血腥的强制维护,不仅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重要负面的组成部分,且积淀于国民性格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连小人物阿Q也讳光讳亮讳灯烛,与朱皇帝并无多少不同。如果他坐龙廷,小D怕是头一个被***头。
讳,并不能抹去朱元璋的历史与阿Q的癞疮疤,却反证了不光彩的东西是硬邦邦的存在。我们的列祖列宗很奇怪,汉语里“讳莫如深”、“讳疾忌医”,无不含贬意,而“直言不讳”、“毫不隐讳”,多用来形容正面的品格,但人们还是一代代地“讳”下来,成为文化积习,缺乏正视民族弱点的勇气。近年可贵之处恰恰在于不隐讳自己的观点的各种讨论,不讳正是起点。
1.《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解释经书的著作叫“传”。《春秋》三传是《公羊传》、              。(2分)
2.解释什么叫“春秋笔法”?(解释不超过20字)(2分)
答:
3.“讳”,讳的是什么?(限用8个字回答)(2分)
答:
4.“讳”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条叙述,每条不超过10个字。(2分)
答:
5.为什么说“不讳正是起点”?选出理解正确的项。(2分)
A.只有不讳,人们才敢于说话。
B.只有正视自身的不足,才会奋起直追。
C.只有向世界展示自身不光彩的一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民族。
D.只有正视民族的弱点,才可能进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概括正确的一项。(2分)
A.“讳”在中国很古老
B.“讳”成为人们立身行事,律己衡人的一条重要道德准绳
C.“讳”已积淀于国民的性格中,成为中国人民的痼疾
D.不讳正是起点
7.本文提出论点的方式是:(2分)
A.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B.追溯历史,提出论点
C.充分论述,篇末点题    D.谈古论今,暗含论点
答案

1.《谷梁传》和《左传》
2.写历史不直话直说,而是宛转吞吐。
3.自身不光彩的东西
4.①几千年的道德自律;②统治者血腥的强制维护
5.AB
6.D
7.C
解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从母亲到妻子       余光中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故事,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洪水成灾,却没有滴溅到我唇上。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的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魄散,被西潮淘空。
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
台湾是妻子,因为我在这岛上从男友变成丈夫再变成父亲,从青涩的讲师变成沧桑的老教授,从投稿的“新秀”变成写序的“前辈”,已经度过了大半个人生。几乎是半世纪前,我从厦门经香港来到台湾,下跳棋一般连跳了三岛,就以台北为家定居了下来。其间虽然也去了美国五年,香港十年,但此生住得最久的城市仍是台北,而次久的正是高雄。我的《双城记》不在巴黎、伦敦,而在台北、高雄。
我以台北为家,在城南的厦门街一条小巷子里,“像虫归草间,鱼潜水底”,蛰居了二十多年,喜获了不仅四个女儿,还有廿三本书。及至晚年海外归来,在这高雄港上、西子湾头一住又是悠悠十三载。厦门街一一三巷是一条幽深而陷秘的窄巷,在其中废过有如壶底的岁月。西子湾恰恰相反,虽与高雄的市声隔了一整座寿山,却海阔天空,坦然朝西开放。高雄在货柜的吞吐量上号称全世界第三大港,我窗下的浩淼接得通七海的风涛。诗人晚年,有这么一道海峡可供题书,竟比老杜的江峡还要阔了。
不幸失去了母亲,何幸又遇见了妻子。我的慈母生我育我,牵相我三十年才撒手,之事便由我的贤妻来接手了。没有这两位坚强的女性,怎会有今日的我?大陆与海岛更是如此。所以在感恩的心情下我写出《断奶》一诗,而以这么三句结束:
断奶的母亲依旧是母亲
断奶的孩子,我庆幸
断了嫘祖①,还有妈祖②
海峡虽然壮丽,却像一柄无情的蓝刀,把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将伤口缝合。母亲与妻子不断争辩,夹在中间的亦子亦夫最感到伤心。我究竟要做人子呢,还是人夫,真难两全。无论在大陆、香港、南洋或国际,久矣我已被称为“台湾作家”。我当然是台湾作家,也是广义的台湾人,台湾的祸福荣辱当然都有份。但是我同时也是,而且一早就是,中国人了:华夏的文明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怎么当都当不掉的,而中国的祸福荣辱也是我鲜明的“胎记”,怎么消也不能消除。然而今日的台湾,在不少场合,谁要做中国人,简直就负有“原罪”。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这矛盾说来话长,我只有一个天真的希望:“莫为五十年的政治,抛弃五千年的文化。”
注释:①螺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螺”读léi。②妈祖: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信奉的女神。
小题1:文章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陆的深厚乡情?请用四个双音词概括。(6 分)                                                                        
小题2:.解释并分析下面的语句在文中的意思。(5分)
①断了螺祖,还有妈祖                                                                                                                                                           ②明明全都是马,却要说白马非马                                                                                                                                                           小题3:文中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谈谈这两个比喻的含意。(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是为了始终不忘中华文化的血脉根源。
B.作者的女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无法理解他为她创作的古典诗词《菩萨蛮》。
C.文中借《双城记》的典故,表明台北、高雄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
D.作者早年不得志,在台北深巷寂寞蛰居,晚年终于在高雄过上了称心的生活。
E.文章以“胎记”为喻,生动地表明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与祖国祸福荣辱与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么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竞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支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官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一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族。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们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散文》2002.11)
小题1:文中最后一段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请问李陵给了人们什么异样的感受?(4分)
小题2:请分析第二段中战争场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3:文中多处提到的“冰雪”有可能融化吗?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南 边 的 岸    陈俊年
广东,风生水起,不特气候潮湿雨绵绵,地图上就泛现出潋滟与浩瀚,且浏览地名,也读得出她的丰盈与润泽。一连串地级市,如湛江、阳江、珠海、云浮、江门、清远、河源、汕尾、汕头、潮州,无不在水一方,带水成名。广州、惠州、梅州,名字里貌似缺水,事实上,珠江、东江、梅江,恰恰浓缩如“州”字中间的三江成“川”,一一穿城而过了。肇庆有西江,韶关有北江,揭阳有榕江,中山有岐江,佛山有汾江,东莞有小运河,茂名有小东江……至于“深圳”,客家话的原意便是“水深的小河”,那是祖国流向香港的一脉血管。何况深圳湾连着太平洋,踮脚的浪花正从天边朝她簇拥而至。
有水就有岸,有岸就有史。史作基石,构筑成这一条条南边的岸,漫长而悠久。赵佗建陀城为都,韩江因韩愈姓韩,苏东坡流放天涯,包宰相端州倡廉,文天祥伶仃绝叹,宋帝呙崖门投海,林则徐虎门销烟,丘逢甲誓保台湾,康梁维新变法……及至彭湃的农民运动,朱德三河坝激战,***东征北伐,***雄文开篇,利、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甚至包括蒋介石黄埔建校接着闹出中山舰事件……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与南边水岸相关相连,莫不是史海钩沉的裂岸惊涛,飞溅着弥漫南天的荣辱悲欢。
可见,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随着长河涌动新潮,岸也变成新诗行了。广东的巨变,令流水多彩岸多姿,亦教我多长见识多感悟,多有艳遇多惊喜。那一回,沿着深圳新辟的滨海大道追风逐浪。猛一抬头,正前方万顷蔚蓝托着彤红旭日,俨然硕大火球似的在蓝绸上滚动燃烧,映得满海荡金,关得慑人心魂。记得月夜经过珠海情侣路,端的似一脚闯进了青春前线,只见树荫花丛,倩影绰约,情人依偎,奔放的海风撩动一岸的浪漫,惹得你不便久留。转入番禺万顷沙,闻说有许多河涌,堤基却不易寻觅,但见蔗林临风摇曳,蕉树傍水舞蹈,密匝匝演化成一望无际的甜海蜜浪了。在虎门东岸,我曾登临沙角炮台,眺望海天苍茫处。虎门大桥直如一架耸入云际的铮铮竖琴,那特大跨度的桥拱,就像巨大的连音符,一气呵成地连贯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屈辱与骄傲,伴和珠江入海的澎澎涛声,呜奏着虎啸龙吟般的新世纪交响乐,令人壮怀激越,血沸千度。
人们常说,天空给人以哲学的联想,其实,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人开放包容的情怀,也委实与珠江的形态大有干系。你看珠江,够奇特了,它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口。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滇、黔、桂、湘、赣、粤六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珠江三角腹地漫流成网,最后更自由奔放,分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而且,一路来个不讲究名分的—一以贯之,直至流经美丽的广州,它才亮出珍珠镶成的美名。这就是珠江的务实与睿智。沿江漫步,你还会发现,珠江水亲近人,垂手可掬,不像别的大江之水,不是拒人于外,就是深不可及。珠江满腹力量,却悄然涌动,从不大肆张扬,亦不大抛浪头。因为潮汐的作用,向往大海的珠江,从不歇脚,永不自满,每天都无私地奉献出拥有的一切,又欣欣然接纳着新来的一切。凭栏临风望珠江,几多感慨,几多感激。珠江滋养了千古羊城,美化了锦绣花城,丰润了金色穗城,激活了广东人的思维与情性。珠江,我们的母亲河呵!
秀水丽岸。此岸是起点,长岸当强弓。愿广东之舟疾飞如箭直射向理想的彼岸……
(选白2003年3月20日《羊城晚报》,有删节)
小题1:文章说:“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承受着历史之重”有何深刻含义?  (4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怎样描绘多彩的“南边的岸”?请举例加以赏析。(5分)
小题3:作者说:“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珠江同它哺育的广东人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楼   邵燕祥
报载:日本中村建筑公司计划在美国的纽约或芝加哥建一座高1950米的楼,此楼设想有 700层,内装三节快速电梯,从底楼到顶层需20分钟。预计将耗资3250亿美元。
如果没有巨资,尤其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包括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生产技术),这样一座高层建筑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不唯想象,而且可能付诸实现了。
新闻标题做得好:《楼高可摘星》。我们过去楼名也有叫“摘星”之类的,不过是一种相象;现在说此楼可以摘星,同称高楼为摩天大厦一样,也仍然是一种修辞,诗意的形容,却并不觉得夸张了。楼高或许无止境,人的身高不过昂藏七尺,从人的水平视野望去,不用说拟建的这座700层高楼,即使目前世界建筑芝加哥希尔斯大厦,以及汉考克大厦,仰望也已是名副其实的耸入云天,那云气时常缭绕在楼头甚至楼腰。遥想来日,将会有低层掩在雨帘雾幔中,而高层翘首碧空艳阳下的景观。
这是现代化的风景线。我们熟悉的中国古典文学中,从《文选》的赋,唐宋诗词,到明清小说,有多少关于楼馆的描写。“满楼红袖招”多么旖旎,“独倚望江楼”多么凄清,前者大概高不过两层,后者也许只是江边的吊脚木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我想只存在于游子的凝望之中,从那望不断的云山,一片虚无缥缈之中幻出了思妇的“明月楼”吧。然而这些诗句,不因它写到的绣楼其实或只是寻常百姓家那清瓦粉墙一窗如洞的丈许危楼而减色,因为情是真的,使你不觉其夸饰,并且相信“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楼也罢,路也罢,在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符号罢了。与高楼相类“深院”、“幽径”民莫不如此。艺术 夸张从艺术情趣漫漶到生活情趣中去,也许这就是一些纵谈中国文化的学人们好说的,艺术的生活与生活的艺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毕竟也已远远大于盆景了。
然而世界上有了真正的高楼大厦,中国大地上也开始有了完全用现代建筑材料营造的高楼大厦。只是在诗歌或其他文学样式中还没有产生相应的作品,无论就其宏伟或玲珑,神秘或深窎,就像过去那些不仅与旧时楼阁的建筑艺术相称,而且在艺术美上容或超过了实际建筑物的诗词曲一样。莫非现代化真是诗歌之敌么?但我总难相信伴随现代建筑只能有《大酒店》,更难相信大酒店一类场景中只有情欲、暗算、开打和侦破的题材。
这里也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时性发展的问题么?中国古代写楼所达到的水平,比起建楼的水平,是高出一筹的:金谷园固然豪富,但绿珠所坠的楼,也顶多两三层吧?
[注解]
①漫漶:本指文字图画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这里是浸润融合的意思。
②深窎:深远
③金谷园:晋代巨富石崇,建园于洛阳金谷,楼台池馆富丽堂皇。石崇有一歌妓名为绿珠,善吹笛。石崇遭捕***时,绿珠跳楼而殒。
1.作者对描写楼馆之高的古典文学作品“不觉其夸饰”,对现在用“摘星”“摩天”表述高楼之高也“不觉得夸张”,作者这两种认识的根据各是什么?
答:                                                                          
2.作者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陋室’,毕竟也远远大于盆景了。”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
(1)文中对“陋室”这类词有一个概括性的表述,它是                      
(2)这句话对表达本段中心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第五段说:“莫非现代化真是诗歌之敌么?”这个疑虑表现了作者对现代化建设怎样的思考?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和平年代的奉献
那是一片神秘的土地,荒凉的地表掩藏着曾经辉煌的古代文明,令所有钟情文物考古的学子们神往不已。
然而都只是来去匆匆,真正勇于生活在那地方的人能有几个?大地也是守口如瓶的,对于只想来此捞点儿学术本钱的人,它决不会向他们吐露什么。
只有一个年轻人在三十年前毅然前往,直到今天还留在那儿,如今已是研究成果卓著的老教授。年轻人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
三十年后的今天,有个临毕业的女大学生也想去,她曾听过老教授的课,她非常想去接他的班。女大学生是被老教授迷住了。
老教授的确也想物色一个传人。他自己驾车,带着女学生在那片他无限热爱的土地上奔驰了整整一个月,试图唤起她对这片土地的同样的情感。他曾以为自己成功了,因为女学生已决定留下来。然而他很快又发现这不过是个海市蜃楼,因为女学生根本分不清她所热爱的究竟是这片土地,还是热爱这片土地上的教授。一个月的考察之后,教授特意带女学生去了自己的家。他的家就安在那片土地边缘的小镇上,一个现代文明远未到达的边陲小镇。她认识了师母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
看到师母高大而粗悍,模样及脾性都是狂风飞沙历练过的。教授说,当年跟着自己来到这儿的是一个柳叶般纤弱的写诗的女孩,在此安家后,环境的艰苦及生活的磨难销蚀了她所有的温柔、甜蜜与浪漫,唯有这样她才能伴着他在这个地方待到今天。
她看到教授的两个均已成年的孩子,很明显是因为自小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变成了与父辈完全不一样的人。儿子买了车跑运输,跑累了回家喝酒吃肉倒头大睡。已出嫁的女儿,从外表到内里已与当地妇人无异。
只有教授本人,尽管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他仍如刚来到这里时一样,激情满盈,精力充沛,面对永远开掘不尽的宝库,始终睁大了天真而好奇的孩童般的眼睛。
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失去了什么,或者说牺牲了什么。如果说战争年代最大的牺牲是为祖国的和平事业牺牲宝贵的生命,那么和平年代一个人最大的牺牲便是,为祖国建设事业牺牲了深爱着他的、同时他也深爱着的亲人。
战争年代的牺牲轰轰烈烈,和平年代的牺牲了然无痕。谁又会说教授妻儿这样的生存一定不好呢?边陲小镇上的人不都是这样活着吗?
战争年代的牺牲在瞬间完成了,和平年代的牺牲却要人承载一生。
当女大学生看到这一切后,理智完全战胜了情感,她再也没有勇气接老教授的班,确切点说,她怀疑自己能否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权衡再三,她离开了这片曾深深诱惑过她的土地,回到出生地的沿海城市,坐进了现代化的写字楼。
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
(选自《人民日报》)
1、文中说老教授年轻时“是被那片土地迷住了”,说女大学生“她离开了这片曾深深诱惑过她的土地”,说说“迷住”和“诱惑”这两个词的含义。
答:                                                                         
2、简要分析老教授这一人物形象。(最少写出四点)
答:                                                                         
3、为什么说“和平年代的牺牲,谈何容易”?(不超过70字)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