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摆渡老人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摆渡老人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河北省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摆渡老人
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缘。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这条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这条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这根撑篙知道;他唱过多少歌,只有这酒壶知道。
  ②花开花落,雁来雁去,摆渡老人都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在他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离去的机遇:第一次是年轻时他救过一个被还乡团追***的区长,解放后那区长当上了县长,要他到县里去吃公家饭穿公家衣,他婉拒了,嗫嚅:“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二次是中年时他救过一个跳河自尽的人,这人原是县煤矿的矿长,住牛棚受迫害而寻短见。后来矿长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就请他去煤矿看守仓库,他仍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三次是老年时他当官的养子要接他进城享福去,他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去,还是那句老话:“我走了,谁来摆渡?”养子说:“爹,您老管那么多干吗?”他很生气,悻悻地说:“你咋这么说话?我不管你那么多,你哪有今天,早喂鳖了!小子记住,你可以忘记我。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
  ③摆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据说他年轻时痴恋的姑娘被恶霸强抢去后,他就断了婚念。中年时他收养了一个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供养子读到大学,进城当了官。养子很孝敬他,多次要接他进城去住,有一次竟跪下哀求他:“爹,您老该享享福了,还这样辛劳我真于心不忍。再说,知道的是您老不愿进城,不知道的还心为我忘恩负义,会指着我的脊梁骂的。就算儿子求您老了。”他才终于吐露了心头的夙愿:“我是想在这小河上造一座桥后再走……”
  ④几年后,摆渡老人捐献出一辈子摆渡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小桥竣工剪彩那天,养子闻讯赶回来接他进城。他仍然摇头。养子困惑地问:“往年您老不肯离开,是要替人摆渡,是想造一座桥,如今您老的心愿实现了,咋还不愿离开?”他痴迷地说:“我离不开这河这船……”
  ⑤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⑥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后来,孩子们也不坐他的渡船了,一是孩子们坐厌了,二是怕耽误了回家做作业,三是家长担心不安全。摆渡老人无奈,抱着酒壶喝闷酒。喝得醉醺醺时就唱歌,常常把自己喝得泪洒襟怀。
  ⑦摆渡老人忽然养起一群羊来,人们感到蹊跷:怎么突然养羊呢?养羊又不赚钱,好多养过羊的人家都亏本了,他不是不知道。人们观察了多日,才恍然大悟:这古怪老头哪里是养羊,纯粹是把羊当他的义务摆渡对象。他把一群羊分成两拨,把这一拨儿摆渡到小河彼岸无能为力放牧,接着把那一群羊摆渡到小河此岸来吃草,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优哉游哉。这老头,亏他想出这么一个傻到家的点子,真是吃饱了撑的。人们笑过之后,细细咀嚼:傻点子中也有精明之处,自己找活儿干,免得闹出病来嘛!这哪里是在摆渡羊,分明是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少年起,摆渡老人不知饮过多少酒。
B.自己痴恋的姑娘恶霸抢去之后,摆渡老人便得了“婚姻恐惧症”,他从此再也不敢跟姑娘谈情说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C.摆渡老人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造桥,不但没有得到家乡人的感激,的反而受到了讥笑,这说明人们在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
D.摆渡老人在家乡的小河边放养羊群,不只是为自己找活干,免得闹出病来,更为了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E.这篇小说用补充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一们摆渡老人的一生斯守家乡小河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2)小说中的摆渡老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⑤⑥两个自然段写了摆渡老人修桥后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把小说的题目“摆渡老人”改为“摆渡”,更为合适,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D
(2)①无私奉献。②勤劳善良。③热爱家乡。
(3)①表现人们的世俗与冷漠,来衬托老人的无私奉献。②让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加阅读兴趣。③写摆渡老人的失落与痛苦,为后文摆渡老人养羊、放羊做铺垫。(意对即可)
(4)观点一:“摆渡老人”这个题目合适。①以人物为题目,利于突出小说主要人物。②与小说写的老人一生摆渡的内容吻合。
   观点二:“摆渡”这个题目更合适。①“摆渡”凸显中心事件,提示小说线索。②以“摆渡”为题,更切合小说主旨(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心灵)。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建筑艺术
李泽厚

  中国建筑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当年的地面建筑已不可见,但地下始皇陵的规模格局也相当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从现在发掘的兵马坑情况看,那整个场面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雄伟壮观。从这些陶俑的身材状貌直到建筑材料(秦砖)的厚大坚实,也无不显示出那难以想象的宏大气魄。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这种艺术风格便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
  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中国主要却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中国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不像哥特式教堂那样,人们突然一下被扔进一个巨大幽闭的空间中感到渺小恐惧而祈求上帝的保护。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瞬间直观把握的巨大空间感受在这里变成长久漫游的时间历程,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即使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是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
  “庭院深深深几许”。随着后期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园林艺术日益发展,显示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的严格的对称性被打破。迂回曲折、趣味盎然、以模拟和接近自然山林为目标的建筑美出现了。然而,它们仍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选自《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中国建筑注重各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连接配合,因而不存在单一、独立的个别建筑物。
B.中国建筑的体制和风貌基本保持和延续了秦代创立的美学风格。
C.中国山水画“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这体现了一种实用观念。
D.中国园林中,一座座的亭台楼阁使游人游历时常常感到劳累,因此很难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E.中国宫殿中常常陈设绘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体现了宫殿作为世俗生活场所的享受游乐的目的。
2.下列各句中提到的建筑,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广州陈家祠“九堂六院两厢杪”院落式布局,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连接起来,这体现了中国建筑重视各建筑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的特点。
B.万里长城在结构上没有体现严格对称的特点,所以不能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风格。
C.南京的明代城墙,厚实、直立、雄浑,这延续了秦代建筑的风格。
D.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体现了中国建筑“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的特点。
3.作者认为,和外国宗教建筑相比,中国宫殿宗庙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特点。请简要归纳这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中国建筑艺术体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请结合全文概述它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开中国漫画先河
刘敏慧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他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节选自《丰子恺:文心画意寄情予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丰子恺在教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时,感觉自己知识和能力都不足,为了全面深刻的了解西洋画,为了更好的掌握日语,他毅然去日本留学。
B.丰子恺创立的中国漫画雏形是用西洋画的技七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中国真正有“漫画”这一名称,是起于1924年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
C.丰子恺的孩子看见蚂蚁搬家,就用凳子来保护它们;丰羽搬出家后对父亲的理解,这些都表现了丰子恺对子女的正面影响以及教育有方。
D.丰子恺既不为儿女安排舒适的生活,也不向儿女索取回报,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这为中国传纺的“孝道”增添了新的内涵。 `
E.本文通过记叙丰子恺教书育人,创立中国漫画以及对子女教育等情节,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一代大家的人格风范。
(2)丰子恺作为教师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丰子恺在教学、绘画、教子三个方面有哪些突破传统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教育子女上,丰子恺主张采取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而当今社会很多人赞同“狼爸”、“鹰妈”的高压式教育,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河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我的世界下雪了
迟子建
  ①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②我通常选择黄昏的时候去散步。去时由北向南,或走堤坝,或沿河岸。如果在堤坝上行走,就会遇见赶着羊群归家的老汉。那些羊在堤坝的慢坡上边走边啃噬青草,仍是不忍归栏的样子。还常看见一个放鸭归来的老婆婆。她那一群黑鸭子是由两只大白鹅领路的。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比之堤坝,我更喜欢沿着河岸漫步。我喜欢河水中那漫卷的夕照。夕阳最美的落脚点,就是河面了。进了水中的夕阳比夕阳本身还要辉煌。
  ③在书房写作累了,只需抬眼一望,山峦就映入眼帘了。都说青山悦目,其实沉积了冬雪的白山也是悦目的。当然,从窗口还可以尽情地观察飞来飞去的云。刚才看着还是铅灰的一团浓云,它飘着飘着,就分裂成几片船形的云了,而且色彩也变得莹白了。
  ④无论冬夏,如果月色撩人,我会关掉卧室的灯,将窗帘拉开,躺在床上赏月。月光透过窗棂漫进屋子,将床照得泛出暖融融的白光,沐浴着月光的我就有在云中漫步的曼妙的感觉。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里,我就是躺在床上赏月的。那天浓云密布,白天的时候,先是落了一些冷冷的雨,午后开始,初冬的第一场小雪悄然降临了。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然而到了七时许,月亮忽然在东方的云层中露出几道亮光。八点多,云层薄了,在云中滚来滚去的月亮会在刹那间一露真容。九点多,由西南而飞向东北方向的庞大云层越过银河,绝大部分消失了踪影,月亮完满地现身了。午夜时分,云彩全然不见了,走到中天的明月就像掉入了一池湖水中,那天空竟比白日的晴空看上去还要碧蓝。这样一轮经历了风雨和霜雪的中秋月,实在是难得一遇。看过了这样一轮月亮,那个夜晚的梦中就都是光明了。
  ⑤我还记得2002年正月初二的那一天,我和爱人应邀到城西的弟弟家去吃饭,我们没有乘车从城里走,而是上了堤坝,绕着小城步行而去。那天下着雪,落雪的天气通常是比较温暖的,好像雪花用它柔弱的身体抵挡了寒流。堤坝上一个行人都没有,只有我们俩,手挽着手,踏着雪无言地走着。山峦在雪中看上去模模糊糊的,而堤坝下的河流,也已隐遁了踪迹,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了。河岸的柳树和青杨,在飞雪中看上去影影绰绰的,天与地显得是如此的苍茫,又如此的亲切。走着走着,我忽然落下了眼泪,明明知道过年落泪是不吉祥的,可我不能自持,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好滋生了我的伤感情绪。三个月后,爱人别我而去,那年的冬天再回到故乡时,走在白雪茫茫的堤坝上的,就只是我一人了。那时我恍然明白,那天我为何会流泪,因为天与地都在暗示我,那美好的情感将别你而去,你将被这亘古的苍凉永远环绕着!
  ⑥所幸青山和流水仍在,河柳与青杨仍在,明月也仍在,我的目光和心灵都有可栖息的地方,我的笔也有最动情的触点。所以我仍然喜欢在黄昏时漫步,喜欢看水中的落日,喜欢看风中的落叶,喜欢看雪中的山峦。我不惧怕苍老,因为我愿意青丝变成白发的时候,月光会与我的发丝相融为一体。让月光分不清它是月光呢还是白发;让我分不清生长在我头上的,是白发呢还是月光。
  ⑦几天前的一个夜晚,我做了一个有关大雪的梦。我独自来到了一个白雪纷飞的地方,到处是房屋,但道路上一个行人也看不见。有的只是空中漫卷的雪花。雪花拍打我的脸,那么的凉爽,那么的滋润,那么的亲切。梦醒之时,窗外正是沉沉暗夜,我回忆起一年之中,不论什么季节,我都要做关于雪花的梦,哪怕窗外是一派鸟语花香。看来环绕着我的,注定是一个清凉而又忧伤、浪漫而又寒冷的世界。我心有所动,迫切地想在白纸上写下一行字。我伸手去开床头的灯,没有打亮它,想必夜晚时停电了;我便打开手机,借着它微弱的光亮,抓过一支笔,在一张打字纸上把那句最能表达我思想和情感的话写了出来,然后又回到床上,继续我的梦。
  ⑧那句话是:我的世界下雪了。
  ⑨是的,我的世界下雪了……(选自《迟子建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请分别指出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归纳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两段都写到了“我的世界下雪了”,请结合全篇简析它的不同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中国新闻发言人遭遇“七年之痒”
杨雪梅
  这些天,故宫博物院的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手机更是整天响个不停,都是要求采访的电话和短信。网络上的各种评论也让他寝食难安。(一)
  不管你信不信,最近一个时期在公众中流行的两句口头禅“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这是一个奇迹”居然都来自于中国最早培训的号称“黄埔一期”的资深发言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
  “应该说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下,一个新闻发言人能够不回避,能够坦然面对记者前所未有的逼问,没有怒发冲冠离席而去,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由于缺乏媒体的从业经验和传播素养,也犯了一个资深发言人不该犯的低级错误,没有体现发言人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清华大学教授史安斌,算得上王勇平的老师,作为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主讲教授,对于新闻发言人在中国的困境,他心知肚明,王勇平绝不是个例,正是目前中国发言人现状的集中体现。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去年我国仅中央和省级新闻会就达到1700多场,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与过去相比,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中国的媒体变局来看,要走的路显然还很长。(二)
  新闻发言人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但他们也时常会卷入舆论的漩涡,遭到广泛的质疑。他们是信息的传播者,却也是信息的过滤器。他们有时是消防员救火队,有时却是适得其反火上浇油。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他们却总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就是中国的新闻发言人。
  复旦大学教授童兵认为,在中国从事新闻发言人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行,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新闻发言人大多如履薄冰。  (三)
  清华大学副教授王君超认为,网络确实使新闻发言人面临极大挑战,而且微博用户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模式下的“协作传播”,从而挖掘或逼近事实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发布信息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使发布会取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如果不告知真相就会漏洞百出。
  史安斌认为,好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忠实说,迅速说,首先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寻求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制造社会共识,而不是引发官民对立。
  新闻发言人虽然改变不了事实,却可以做到“不知道的不说,不清楚的慎说,没有把握的不乱说,必须说的好好说”,作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新闻发言人在避免对立、减少摩擦、消除误解、传递诚意方面是大有作为的。(四)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大体上有三种一是主管领导,二是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的“总管式”人物,三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其中第二类人选是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最主要的来源。选择以上三类人员从总体上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但从长远看,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三类人员大都是官员出身,鲜有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往往刚培训出来,干了没两年,就提拔了,转岗了。这样又要从零开始。
  这些年新闻发言人的培训非常多,经常是培训到哪里,哪里的新闻发布制度就可以建立起来。可是,在中国,新闻发言人依然是稀缺资源。
  值得忧虑的是,许多书籍、许多讲座传播的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应对之策、推诿之术。王君超认为,如果说发布会有军规的话,那么最大的一条就是:真相第一,技巧第二。发布会的社会效果,永远只服从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告知真相。一场虚假的言不由衷的发布会,无论包装得如何堂皇,无论取得如何立竿见影的瞬间效果,都只能是浮云。(选自201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节从最近流行的口头禅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的第(四)部分的文字,分条概括我国新闻发言人资源稀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看,你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我国应该推进哪些具体措施来提升新闻发言人的整体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内容上的虚假空洞和形式上的五彩铺陈——少真而溢美,是其作为“一代之文学”,既受讥遭贬于当时,又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但如果我们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探究汉大赋遭贬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语是一种朴素、简练、含蓄的艺术语言,意象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的这些特性必然和本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形式有着深刻的文化通约性。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与汉语的早期特点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中国传统文学崇尚简约与重视锤炼都是在汉语早期的特殊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就有了“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炼字佳话。有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抒情短诗发达,而长篇叙事文学并不发达,尽管原因种种,但最内在、最根本的原因还应当归之为语言,是汉语贵简的特点在文学上的反映。简约含蓄是中国文学的主导倾向。汉赋家们的审美理想是以大为美,汉大赋追求的是极力地铺张渲染的“巨丽”之美,这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相悖反。
  汉大赋式微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崇尚朴素自然的“白贲”美思想密切相关。宗白华先生解释:“贲,本来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易经?贲卦》提出了“白贲,无咎”的“贲饰”原则。王弼认为贲饰是“有咎”(有局限、有缺憾)的,贲饰要善于补过,最好是用“白贲”。究其实质,谈的都是为文的“本色美”问题,蕴含着先贤们以简约、淳朴、真实、自然为艺术创作至上的审美理想。到了唐宋,这一美学思想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反映了反对“绮丽”(极贲),提倡“清真”(白贲)的审美理想。与这种美学相悖反,汉大赋作者为了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铺张扬厉、靡丽夸饰,使作品显得呆板。
  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简约和不加雕饰的“白贲”美的思想不仅表现在作家的创作上,同时也表现在读者的阅读欣赏中。汉民族对简约之美在语言心理、鉴赏心理上有着充分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那些张扬铺排的东西。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认为,“看一部作品不应当看它说出了什么,而要看它没说什么”。他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是前者向后者转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是使作品得到不断解读、代代传承、愈读弥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而汉大赋,结构恢弘,描写夸张,极尽宣扬之能事,缺乏含蓄蕴藉之美。它零落于后世,是文学史发展的必然。尽管间或也有不同的声音,但汉大赋的不再复兴已成为文学史上不争的事实。(于衍存、赵玉霞《从传统美学看汉大赋之式微》,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是一种朴素、简练、含蓄、意象积淀和文化底蕴都十分丰厚的艺术语言,汉民族的文学艺术的形式与之有着深刻的文化通约性。
B.中国传统文学的许多特点都与汉语的早期特点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崇尚简约与重视锤炼。而作为“一代之文学”汉大赋却是个例外。
C.从传统美学的视角探究汉大赋遭贬衰微之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如汉大赋追求的是极力地铺张渲染的“巨丽”之美。
D.“语不惊人死不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炼字佳话,从某种意义上揭示了中国古代抒情短诗发达,而长篇叙事文学并不发达的根本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宗白华先生认为,“贲”,是斑文华采、绚烂的美;“白贲”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即追求无需多饰的返朴归真的“朴素美”。
B.王弼认为“贲饰”是有局限、有缺憾的,最好的弥补方法是用“白贲”。体现了传统美学崇尚简约、不加雕饰之美的特点。
C.纵观全文,汉大赋零落衰绝于后世的主要原因是,汉大赋作者为了使人产生崇高感的巨丽之美,铺张扬厉、靡丽夸饰。
D“本色美”以简约、淳朴、真实、自然为内涵,先贤们以之为艺术创作至上的审美理想。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是极好的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民族对简约之美在语言心理、鉴赏心理上有着充分的认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那些张扬铺排的东西,也是汉大赋无法复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B.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伊瑟尔的空白理论和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强调的文之极致是“白贲”的思想和认识问题的角度完全一致。
C.文学作品中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是使作品得到不断解读、代代传承、愈读弥新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D.人们普遍认为,汉大赋内容上的虚假空洞和形式上的五彩铺陈,零落衰竭于后世乃是文学史发展之必然,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
题型:湖北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