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的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的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面的题。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今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南北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阶段,伴随这一过程的完成,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爰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曰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也。”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达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难以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要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宛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其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的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的“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么”,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中。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第一段中“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一句中的“之”“其”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段中,王国维所说的“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中的“境”和“言”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开头说:“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就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其中的“双重选择”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概述宋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的特点。(列出其中3点,每点不得超过16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C.作者认为,古人作文吟诗,为了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往往一本正经,十分严肃,而在填词时却不怎么讲究音律和内容,比较自由。
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答案
1.“之”指代“燕乐”(或“俗乐”),“其”指代“词”(或“宋词”)。
2.“境”指反映社会生活,“言”指表现感情世界。
3.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和供文人欣赏。
4.①按照俗乐(或“燕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
  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
  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④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答出其中3点即可)
5.A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你知道西藏的天有多蓝    
  西藏的天,天天都是蓝的。
  天天,天蓝,白天黑夜地“蓝”着地球之巅的人们。
  我头顶的蓝天,一直处于静止状态,它当然是无声的,一只鸟便可以划破它的宁静。天,把心情蓝得很高,很畅,像天边的经幡,随着风的节奏而摇曳。
  天天,天蓝,像一块蓝丝绒,把全部答案裹起来,让人们以各种姿势在天底下猜测它为何蓝得让人生疑。你常常会看到,有人满腹狐疑地盖上相机镜头,说:“我不相信天能蓝到这种地步。”也有人一下飞机,抬头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呀?”
  我说:“当然是因了你的远道而来。你一定会爱上它,对吗?”
  “但是你必须回答我,它干吗如此的蓝?”
  是呀,天之蓝总得有个答案吧。
  我习惯地将两手放入衣袋,望着湛蓝湛蓝的天,紧张地思虑,让腾起风暴的脑海去筛选一个最精确的解答,一时感觉满眼全是正确答案。稍顷,一切又恢复了静止。抬头望天,天还是那么蓝。丝毫没有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变化。面对无限的蓝,瞬间,想好的答案又全部消失了。  
  多数时候,我们会刻意去找寻一个完美的答案,以便对自己和对方的疑问作个解释。可实在是困难。初来西藏的人时常会为诸如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而导致大脑缺氧,反不能轻松享受天然风光的美丽。所以你不必过分去深究太多问题,在你抵达之前,西藏的天就这么蓝,在你离开之后,它还将依然蓝下去。我在西藏看了八年天,只求与蓝共度,以免亵渎了。
  反过来,我倒想问你了:天蓝点儿有什么不好呢?天天天蓝,多么美好的生活啊,难道你还担心它这样蓝下去不是件好事?难道你真不知地球原本就是一个蓝色星球?我不否认天空的不同色彩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情绪,特别是成都那座成天灰得一 塌糊涂的城市,灰得十分潮湿,潮湿把小伙们潮得一个个细皮嫩肉,看上去很“白”。严格地说,这就是自然的作用,它很容易左右一个人的审美视野、感觉习惯、心理情绪、思想态度,影响着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制约着人的生活状态。
  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人在天下看天,天在天上看人,俯瞰着天底下悲欢离合的戏剧表演,包容着大千世界的纷纭变幻。
  我常常爬上大地的阶梯,看见闪电划过天边,雷声惊走天的睡眠,一丝忧蓝之情裸露心底,我想去看看天——
  天天,天还蓝吗?
  请不要问我。
1.为什么有人一下飞机就会问“西藏的天干吗这么的蓝”?对人们所提的问题,作者给出了怎样的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倒数第五段中用了三个表示色彩的词语,请根据文意解释它们的含义。 
(1)“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倒数第四段中,作者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通观全文,用自己的话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无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天天天蓝,与谁都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表述准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对西藏天之蓝的 赞美,集中论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B.西藏的天是在远道而来的人的眼里才变得“如此的蓝”。
C.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天是否能永远这么蓝 下去的隐忧。
D.初来西藏的人大脑缺氧,是对“天为什么那么蓝”等问题冥思苦想所致。
E.本文潜藏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思索。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为他的冥顽不灵气得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②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③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了。
  ④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⑤最近听一位画家介绍岭南画派的一张名画,是一尊流泪的观音,坐在深山岩石上。他解说因慈悲的观音,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的痛苦与罪孽,所以她一直流着眼泪。
  ⑥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⑦基督徒在虔诚祈祷时,想到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那时,他们满怀感恩的心,是最最纯洁真挚的。这也就是奥尔珂德说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吧!
1.阅读①至③段,概括一下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泪水的。(不超过25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④段,找出体现“泪珠”与“珍珠”关系的句子,并分析“泪珠”化成“珍珠”的条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可是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这句话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⑤至⑦段,分析为什么文章在结尾处要写“流泪的观音”“基督徒涕泪交流”的情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选择乡下的一处山谷,择一块净石依树而坐,静静地看晚霞映红的天地之间,那种秋色朦胧的诗意,那种黄昏霞晖的壮观,那种雁飞芦苇荡,冷月爬上枝梢的况味。岁月的脚步在霜白虫迹的叶片上,秋季——如此浓情醉烈地到来。
  喜欢树林熟透的感觉,秋林古气磅礴的气象更是我的所爱。也曾在那片片枯黄、落叶漫漫的一个深秋,一些事情的发生从此在我心灵烙下了铭心刻骨永远也无法抹煞的惨痛凄美的回忆。倘若一片绿叶枯黄后的凋零是一个生命的结束,那一年,我的恋人就如同一片红枫叶,随着一阵冷风轻拂而飘落,永远地消逝。从此,当秋季第一片红叶从枝头飘飞的时候,叶子在半空中打转,优雅而又缠绵,习习凉风分明在诉说着秋的浓重萧疏的况味,心头不禁一阵凄然,产生出一种别样的情怀——枫叶染红的情怀。
  灵魂深处炽热地幻想与思念,日以继夜,用我拙劣的诗行抒发心中那难以负载岁月的沉重,愿我的诗行铺成一条路子,可以抵达天堂的路,去成就那幻想与思念的深挚。即使只是一个瞬间的辉煌与绚烂,一如流星陨落,也能在青冥的高空划出一抹灿烂。一个刹那的瞬间,永远的美丽;一个秋季的别离,永远的相思茫茫……
  秋天的况味是纯熟练达的,也是凛冽萧瑟的,温而不炎烈、冷而不彻骨;那么淡然又明晰、那样浓情又烂漫。大地黄土之上金色的麦田,丛林绿野古拙高耸的红枫树,瓜棚下硕果丰盈,凉台上淡菊幽香;满山斑褐、满林枫红、四处飘香。诗一样的况味,古典而浪漫、奔放又含蓄,勾起我对你无尽的思念与牵挂。在每一个披挂星光的夜晚,在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的牵挂中,抑或是我抒写情感断想的潮凉中,你——便一路风尘踩着铺满红叶的路子来到我的身边……就这样,暗香残留的爱恋,苦盼了年年岁岁,痴迷了一生一世。
  秋季,每每这样,在岁月的轮回中无声地到来。太多绿意在秋风细雨中绿色散尽,渐渐枯黄,随风飘散。一如秉烛孤窗之下的独影,为那相聚后的离别、握手之后的分手、缠绵之后的相思,眷恋了年年花开花又谢,怀念了一年又一年。秋季一年年,秋风一阵阵,红颜渐逝,青春也随之而早已不再。
  月影来,琴声和,浊酒香浓,往事一如昨;风吹去,片片红,醉意朦胧,思念千嶂重。
  清晨,晓起推窗,江南深秋的清晨总是在一夜之间霜白满地,沾染在红叶或菊黄之上的颜色更加朦胧而显含蓄。日头渐渐爬上山坡,墙面的颜色一如火烧过后的通红,素霜荧白化作了晶莹的露珠沾染在叶片之上。思绪漫无边际,没有理由拒绝灵魂的飞翔,我的红叶早已跌入凡尘,然而,一颗痴迷的心冲破了层层敌对,也不曾忘怀,笑之于风雨中,宁可是疏狂一醉,也不愿醒来。
  此时,聆听一曲《秋日私语》,旋律与灵魂碰撞出的震撼,骨子里升腾的冲动,细胞里思念在蔓延,像是一个天际沙洲之中的流浪者找寻到一洼清澈的源泉,滋润着那干涸已久的心田。让文字来记录那千般愁怀、万般柔情,然而柔指飞扬轻敲键盘,却是难以言喻的情怀……是啊!秋本就是一个谜,它既象征成熟,也象征枯萎;一如丰收的喜悦那样圆满,又一如树叶的飘飞似乎象征着一种凋亡;一如此时,落笔之间思绪回去了久远久远,在那枫叶落英的一瞬,演绎着的是那深秋最后的一抹红晕,饱满而热烈,冷寂而萧索,凄凉又冷酷。
  人生如岁月之有四时,春之盎然后的夏之热烈,秋之成熟后的冬之宁静。即便会经风经雨,会有雷鸣电闪,风雨之后仍有风雨,痛苦之后仍有痛苦相伴;而也正因为如此风雨过后的阳光更加灿烂,难以得到的幸福而显得更加的珍贵!一如秋天的况味,必须经过冬去春来,夏逝之后才会有秋季那纯熟的时期。虽然枯叶怅然也成美,虽然萧瑟也灿漫,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才让自然界生生不息,人世间也不过如此。
  秋天的况味是人生的写照,倘若春是生命的开始,那么夏就是生命的成长;而秋则是生命的成熟,跌跌撞撞的一生终会在冬季一般的宁静中安然沉睡。秋天的况味意示着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生命不是一种负担,但是人们常常因为自我的迷惑,结果把它变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应在秋天的况味中体会到那种枫叶即逝的时候也要让生命的尽头华丽、恢奇、雄壮……纵有千般凛冽万般萧瑟,亦有其诗兴不尽耐人寻味不朽的况味——秋天的况味! (选自《中华散文》)
1.理解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文中第二段“一些事情”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文中第二段里作者的“惨痛”而又“凄美”之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虽然枯叶怅然也成美,虽然萧瑟也灿漫”中,作者感怀枯叶的“怅然”为“美”,“萧瑟”为“灿漫”。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散文是通过意境来感染读者,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的。请对本文中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围绕“秋天的况味”抒发感受,其“况味”有哪些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选段,完成问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加粗的“中国人”“苟活者”各指什么人(  )
A.两者都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B.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除“真的猛士”以外的中国人。
C.前者指中国的反动派,后者指一般的中国人。
D.前者指所有的中国人,后者指与作者一样的中国人。
2.文中画线句“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原因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就在此罢”“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句中的两个“此”分别指代什么?
前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上面这部分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帷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帷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们喘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了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便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