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绿色能源背后隐藏环境风险 当新能源被冠以绿色头衔时,我们以为只要使用它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经历巨变而焕发新生的经济就将
题型:四川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
绿色能源背后隐藏环境风险 |
当新能源被冠以绿色头衔时,我们以为只要使用它们,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经历巨变而焕发新生的经济就将呈现在我们面前。然而事情绝非如此简单。 首先,生物能源的扩张可能对日益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能源作物与粮食作物存在争地抢水风险。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大约需要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由于第二代生物燃料以麦秆、草和木材等为主要原料,导致速生树种大量种植,对物种多样的天然生态森林造成破坏——棕榈油就是“典范”:1986年随后的20年间,印尼棕榈树种植面积增长近10倍,但自1990年起,印尼有2800万公顷雨林遭到破坏。对生物燃料的渴求甚至会加剧人类的不平等状况,如土地所有权的进一步集中、小农和依赖森林生存的人们流离失所;粮价将继续飙升,使如中国这样的粮食进口大国愈陷被动。 不仅如此,作物的种植、能源的提炼和运输也需要能源,而生物能源生产全过程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并不一定比化石燃料少。 实际上,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并非只针对生物能源。 备受争议的还有国内近来风波不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去年9月,因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不当堆放含氟固体废料,一场暴雨后,附近河水中氟离子超标9倍,造成河道大量鱼类死亡。事实上,生产一块1mx1.5m的太阳能板必须能耗超过40公斤煤。同时,作为光伏产业基础材料的多晶硅本身即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兆瓦,而且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四氯化硅如处理不当也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此外,光伏系统所使用的蓄电池所舍有的铅、镉、硫酸等有毒物质都可能对土壤、地下水等造成污染,而这也正是电动摩托和电动汽车大发展后可能对环境带来的深远伤害。 其实,即便被广泛认为百分百“绿色”的水电和风能,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也不容忽视。 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表示“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单是因电站的修建导致的水质污染、沼气排放、生态多样性危机、湿地消失、泥沙淤积、地震威胁等接踵而至的环保问题似乎已经足够将水电挤出清洁能源的行列,尚还不包括庞大的移民安置费用及部分跨省外迁移民因移致贫及产生的。理疾惠等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风力发电在大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被打上问号。因为风并不总是存在,风力发电设备就必须使用火力发电方式来抵消风力的不可靠,结果造成二氧化碳减排效果不明显。丹麦是大力推广风能的国家,1999年到2007年间,风能发电量翻番。丹麦天然气和电网运营商数据显示,2007年丹麦生产电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与1990年大体相当。显然,丹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未因为风能发电的普及而有所减少。 并且,生物能源、水能、风能等技术的占地面积要比化石能源技术高得多(生物能源的占地最多相当于煤炭的近100倍)。一个日产6万立方米天然气的老天然气井的单位发电量,竟相当于风力涡轮发电站的20倍。除去基站本身,风力发电往往地点偏僻,从发电地点到城市之间还有几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系统。 人类需要基本的能源服务,而每一种能源都会产生利弊两种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对绿色能源的环境风险,有更加充分、理性的了解。(选自《国际先驱导报》,有删改) 1.第二段中说“2500升的水才能生产1升的液态生物能源,而同样数量的水所能生产的粮食却可满足一个人的日均食物需求”,作者的意思是( ) A.生产液态生物能源和生产粮食的耗水量是相同的。 B.生产粮食比生产生物燃料更有价值。 C.液态生物能源的生产消耗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存在与粮食作物抢水的风险。 D.能源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粮食可以保障人口安全,所以两者都要抓。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生物能源的无节制生产将对日益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产生进一步的压力。 B.太阳能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如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 C.关于绿色能源的争议涉及的能源类别有:生物能源、太阳能、水能和风能等。 D.水电站的修建会导致水质污染、沼气排放、生态多样性危机、湿地消失、泥沙淤积、地震等环保问题。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A.文章标题意为:绿色能源对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具有潜在危险。 B.用甘蔗造酒精、用玉米制汽油、用太阳能加热洗澡水,不一定是正确的。 C.我们在推广绿色能源时,不能仅止于强调能源使用环节的清洁,而忽略了能源产品从最初研发直至最终消耗整个过程中的污染或清洁状况。 D.发不发展各种新型绿色能源,专家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答案
1.C 2.D 3.D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
厨房 铁凝 |
①因为父亲是油画、水粉画家——特别是他的水粉,更为我所偏爱,所以我就有了阅读这类作品的便利。中国的,外国的,只要看得到,我一定会留意,并常常直率而简便地评价: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②大约两年前,我翻某种美术杂志时,偶然见到颜文梁先生这张《厨房》(似乎该刊还同时发表了他的《肉店》),非常喜欢。特别看到《厨房》的创作年代是一九二九年,感慨就更多了。 ③水彩画、粉画和水粉画由西方传到中国不过一百年的时间,它在对色彩的认识、表现方法、基本观点、用色技法等方面,与中国传统绘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厨房》是粉画,也称“色粉笔画”。画家用一种特制的不透明的粉质色笔,作画时只能在专门的有色粉画纸上直接配色,色彩交混松柔,细腻明艳。这种画法曾流行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十九世纪达到鼎盛。法国画家德加深谙此道,并以此画种奠定他在画坛位置,颜文梁先生创作《厨房》时正在法国留学,《厨房》参加了法国春季沙龙展并获荣誉奖。 ④我想说,这是中国水粉画史上的经典之作。画家能够自如地、得心应手地掌握西方绘画的材料和技法,有效地、出人意料地以之表现纯粹中国式的生活,这不仅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显得出类拔萃,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仍然释放着打不倒的魅力。 ⑤《厨房》表现的是苏州民居内的厨房“风景”,建筑结构、檩梁、柱子的排列和颜文梁对透视学的准确把握,形成了这幅画的框架。茏罩厨房的暖色调和画家无所不在的精雕细刻使这间厨房弥漫着一种介于华贵和朴素之间的安稳、惬意。它无疑是世俗的:画面右边推开的窗扇让光漫了进来,一定不是艳阳,有点假阴天的意思,反而使厨房有种别样的宁静。画面左上方悬着的板鸭、蹄口和大蒜勾引着你的嗅觉和食欲:有点香吧,也有点不讨厌的霉潮气。它们下方那只水缸,缸沿泛起着暗黄色高光,半圆形灶台上两只燃亮的红烛,以及正前方小炉子上那映在墙上的橘红色光——炉上的砂锅里正在煲汤吧,这三组物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带给厨房以殷实的温暖,又与画面的大框架做着呼应,洋溢着宁静中的活力。 ⑥画家在画面上安排了两个孩子,却没让厨子出面。这是很聪明的。若有厨子,他(或她)势必要动作着,那将破坏“这一个”厨房的安稳情调并牵扯观众的注意力;如果叫厨子静止在某一处,《厨房》便显得做作了。而孩子和厨房有着天然亲近的感情,因为食物对孩子的不倦吸引,也因为厨房天地的松散和自由。我母亲就常常回忆她小时候最喜欢在家里的厨房呆着,她最喜欢的人一个是奶妈,一个就是厨娘。画中的两个小孩,可以是厨子的,也可以是主人的。他们在厨房里的姿势——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便也都是自然合理的。画家安排他们亦是构图的需要;他们其实是隐藏在画中的,但又确凿地存在。它们丰满画面,却不抢夺画面。 ⑦《厨房》描绘的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苏州大户人家的生活一隅,因为去过绍兴的鲁迅故居,自然就拿来做个对比;感觉着这一户的家业当大于鲁迅的门户。当初颜文梁先生作此画时,目的也许十分单纯,绝无炫耀,也不仅仅思乡,他可能就是想通过粉画这种完全有别于中国的材料和技法,在《厨房》中检验他本来对透视、对光、对物体质感的掌握和表现程度。但是欣赏者从画中体味到的远比这要多。这儿有一种不喧哗、不夸张的日子里的从容精细的条理,也有真正雅致的古典情怀。在以往的几十年里外面见不到这样的画,是否和那个不正常的时代时“过日子”的鄙视有关呢? ⑧颜文梁先生的《厨房》也让我想起当下的有些小说。我想,若说从以前的时代压抑了类似厨房这样的情致,那么,当今过富裕的高质量的生活已经是中国人理直气壮的标准之后,一些小说所表现的“日子”为什么还是离《厨房》那么遥远呢?许多男女主人公的吃喝永远是进行在酒吧、咖啡馆或各种档次的宴席之中,没有血肉,没有人间烟火气,也没有柴米油盐。他们的头发和身体大约都是香的,但是不真,故而你也不觉得亲。 ⑨人类还是需要厨房的,在那里毕竟有“生”和“活”的具体过程。 1.这篇散文是写关于颜文梁先生的粉画《厨房》的,开头为什么要从“父亲是油画、水粉画家”写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洋溢着宁静中的活力”一句中的“活力”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里作者为什么说“他们丰满画面,却不抢夺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②段里说“特别看到《厨房》的创作年代是一九二九年,感慨就更多了”,请结合全文简述作者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影;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气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阒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存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小院就是仿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反映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下列对第一自然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2.下列说法与“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有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童年的时候,家乡还有许多牌坊。这叫贞节牌坊,哪个女人死了丈夫,再不嫁人,就立下一个。晚霞升起来了,红得眼明,晚霞比牌坊低,牌坊比天还高,黑阴阴的,像要压下来。天更暗了,牌坊的石柱变成长长的脚,有偏长的头,有狭狭的嘴。一骨碌爬起来,奔逃回家。夜里,风暴雨狂;早晨,庄稼平了,瓦片掀了,大树折了,赶快去看牌坊,却定定地立着,纹丝不动。被雨透透地浇了一遍,被风狠狠地刮了一遍,亮闪闪地,更精神了,站在废墟上。 ②村外有一个尼姑庵,最后一个尼姑死于前年。庵空了,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位老先生,说要在这里办学堂。后来又来了几个外地女教师,红着脸细声细气到各家一说,一些孩子上学了。学了几个字,便到处找字。乡下有字的地方太少,想牌坊该有字,一座座看去,竟没有。一个字也没有。村子里一个很老的老头说,立牌坊得讲资格,有钱人家,没过门的姑娘躲在绣房里成年不出,一听男方死了,见都没见过面呢,也跟着自***…… ③孩子们每天走进破残的尼姑庵上学。尼姑庵真让人吃惊。进门平常,转弯即有花廊,最后竟有满满实实的大花圃藏在北墙里边。不相信世间有那么多花,不相信这块熟悉的土地会挤出这么多颜色。这群孩子只要向它投了一眼,立时入魔,一辈子丢不下它。往后,再大的花园也能看到,但是,让幼小的生命第一次领略圣洁的灿烂的,是它。女教师说,这些花是尼姑们种的。 ④孩子们渐渐大了,已注意到,女教师们都非常好看。她们的脸很白,所以一脸红马上就看出来了。她们喜欢把着孩子的手写毛笔字,孩子们常常闻到她们头上淡淡的香味。“你看,又写歪了!”老师轻声责备,其实孩子没在看字,在看老师长长的睫毛,那么长,一抖一抖地。学生一大就麻烦,开始琢磨老师。寒假了,她们不回家,她们家不过年吗?不吃年夜饭吗?暑假了,她们也不回家,那么长的暑假,知了叫得烦人,校门紧闭着,她们不冷清吗?好像都没有家。她们像从天上掉下来的,掉进一个古老的尼姑庵里。她们来得很远,像在躲着什么,躲在花圃旁边。 ⑤一天,乡间很少见到的一个老年邮差送来一封信,是给一位女教师的。后来又来过一个男人,学校里的气氛怪异起来。再几天,那位女教师自尽了。孩子们围着她哭,她像睡着了,非常平静。孩子们毕业的时候,活着的教师一个也没有结婚。 ⑥1985年,美国欧?亨利小说奖授予司徒华?达比克的《热冰》。匆匆读完,默然不动。小说里也有一块圣女的牌坊,不是石头做的,而是一方冰块。贞洁的处女,被她的父亲封进了冷库,冰冻在冰块里边。小说的最后,是两个青年偷偷进入冷库,用小车推出那方冰块,在熹微的晨光中急速奔跑。两个青年挥汗如雨,挟着一个完全解冻了的姑娘飞奔湖面,越奔越快,像要把她远远送出天边。 ⑦我默然不动。思绪乱极了,理也理不清。我的家乡为什么有这么多不透明的顽石呢?严严地封住了包裹着的生命。偷偷种花的尼姑,还有我的女老师们,你们是否也有一位老父,哭着把你们送进冰块?达比克用闪闪烛光形容那位姑娘的秀发,你们的呢,美貌绝伦的中国女性?把女儿悄悄封进冰块的父亲,你们一定会有的,我猜想。你们是否企盼过那两个挥汗如雨的青年,用奔跑的热量,让你们完全解冻,一起投向熹微的天际? ——余秋雨《文化苦旅?牌坊》(有删改) [注]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告诉我们,这几个女教师“都有逃婚的嫌疑”。 1.第一段中有不少景物描写。 (1)从这些描写来看,童年时代的作者对牌坊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2)段末写牌坊“定定地立着,纹丝不动”,这样写的含义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段描写女教师们的“好看”,用意是什么?请分两点回答。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了司徒华?达比克小说《热冰》中两个挥汗如雨的青年的例子。这个例子在《牌坊》这篇文章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呢?回答不超过3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怀着热烈赞美的情绪来描写花圃,花的“圣洁的灿烂”折射出种花人具有的圣洁之心;作者对这些尼姑怀有尊重同情之情。 B.“学生一大就麻烦,开始琢磨老师。”这一句体现了作者现在对童年时代包括自己在内的乡间学生的某些行为和心态的反思。年龄一大就沾染上世俗的偏见,这让作者感到痛心。 C.作者猜想“你们一定会有把女儿悄悄封进冰块的父亲”。看来女教师是反抗专制婚姻而至此的,而制造婚姻冰块的是她们的家长。 D.在文章的前半段,作者称女教师和尼姑为“她们”;而在后半段,则称女教师和尼姑为“你们”。这表明,作者先前与女教师、尼姑还有一些隔阂,而现在在思想感情方面已经完全一致了。 E.在作者看来,《热冰》中的“一方冰块”也是牌坊,虽然它不是石头做的;而《牌坊》中的牌坊也是冻结生命的冰块,虽然它是“不透明的顽石”。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
关羽崇拜 李国文 |
①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②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③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④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⑤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文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满清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份,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跳出小说了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成神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类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问题。 |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马德 |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梭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的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作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对往事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1.文章第②段写马、雄狮、鸟,第⑤段写石佛、飞天、古树、新芽、老人、女子,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结合全文,说说“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 枝柯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境是情景融合而成的,好的诗歌散文常常以意境取胜。试从意境的角度赏析第⑧自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