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钮卫星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
题型:0118 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科学究竟能否被真正普及 钮卫星 |
①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步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存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音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显然也是出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做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如果说是搭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诱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⑤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⑥“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这句话便是在强调公众应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科学中去。同时科学也需要在更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因此,政府、科研机构组织者等应通过科学普及来让公众理解科学,做这件事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和应该首先做的。(选自《文汇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中国科学普及的现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将一团团药渣泼洒到路上,以乞求药倒病除;人们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码时以数字区分凶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在大众层面上的普及。 B.从中国民众在日常行为中对迷信的延续,到目前中国的媒体对航天飞行的神秘性、尊贵性和神圣性的倾心,作者认为目前社会已由传统的迷信步入新的迷信,科学启蒙任重道远。 C.作者认为中国的航天活动应该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是一种政治活动,而新闻媒体在宣传上更应该注重对公众的科学启蒙。 D.前沿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普及的力度不够,响应者不多,是导致中国学术界远离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的原因之一。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与迷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科学起先以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冲破迷信的阻碍,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科学又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将被迷信击败。 B.本文将中国科普现状与美国科普现状进行了对比,从而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科普现状的问题本质,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 C.对于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张贴“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标语,报纸和电视节目强调孤立的科学事实等做法,作者认为这不足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破除迷信。 D.正是因为美国有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普及,从而形成了目前的这种科学意识与理性精神深入美国公众心灵深处的局面。 3.要实现“科学在中国真正普及的目标”,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 2.C 3.①新闻应该更为公正、客观地宣传科学知识和理性精神,尤其是应该加强对大众科学普及的力度。 ②科学家们不仅作为科学研究者,更需要成为科普的传授者,积极参与到科学普及之中,让科学在更为广泛的公众层面上被理解。 ③公众去除迷信思想,更为深入地参与到科学普及之中去。 ④政府部门必须在科学普及上不过分渲染政治色彩和追求形式,将科学启蒙落到实处,促使学术界、科研的管理者改变科普观念。(意对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
收藏幸福 池莉 |
一个人宣称自己幸福的时候,那不一定是真的幸福。去年秋天,我在中央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的拍摄,遇上一个少女。在演播开始之前,我们都坐在演播室外面的走廊里,惟有她坐不住.她兴奋的双眼炯炯,手足无措,不断地对我们说:“我真是幸福!我太幸福了!”她为生平第一次被中央电视台邀请而感到幸福,更为即将被某部领导接见而感到幸福。 我再次见到这个少女是前不久的事情,在北京的一个读者俱乐部里,她静静的坐着,年轻的脸上布满过分凝重的沉稳。后来,她十分沧桑地告诉我: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那天我简直就是小丑!当然,我再也不会那么傻了,哪里有什么幸福?狗屁! 大约前后也就是一年光阴吧,那少女就全盘否定了她以前那么充沛的幸福之感。我不知道在那少女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但是,在我看来,她健康地活着,她年轻漂亮,她还有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情,她身上挂着激光随身听,她喝茶的时候嘴唇有力而且充满渴望,她的皮鞋光洁如新,这就够了。这就证明她完全有可能遭遇幸福,不过自古少年多激愤,常常喜欢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个样子的少女也是不奇怪的。 幸福到底有没有?当然是有的,只是幸福肯定没有那么简单和肤浅。新鲜感和兴奋感都不能当作幸福,新鲜感和兴奋感都不过是一种燃烧,注定会转瞬即逝。幸福则是另外一种东西,它直接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有关,而与世俗的一切,与物质的一切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所以,受到某个领导的接见,或某种规格的邀请,获得某种荣誉得到某种奖赏,被某个人赏识,到达某种地位,甚至所有这一切的发生都是世界性的,它们也不一定就是幸福。要知道所谓世界性也都是一群人在热闹而已.有太多的因素随时会击碎人为构造的热闹和光荣。这种游戏,人类已经在反复操练。 关键的是自己的心灵,它是否在那一瞬间冲破肉体层层屏障,直接接受那极度欣悦之感,并且把那欣悦之感攫取回来种植在我们的感觉之中,然后,就有一股甘泉开始在我们的血管里缓缓流淌,长久不衰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无论我们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只要想起它,它就会流淌和滋润。这才是幸福。 说实在的,人的短暂一生,幸福并不多见,它是需要我们精心收藏的。当你埋头工作了许多时日,终于在某一时刻圆满地完成了预想的工作,你站起身来,推开窗去,恰好这一天外面是连天白云,花香草也香,那么深深地呼吸吧,放眼远望吧,微笑吧、呼喊吧,不要急于结束这一刻,不要忽略了这一刻,这就是幸福,慢慢品味它,享受它,并且收藏它吧。当你独自在机场候机,你的班机一再延误,你烦躁的眼睛在茫然的游动中突然被另一只烦躁的眼睛所理解,你们不由自主地相视一笑,都在同情和安慰对方,如果你的心情忽然就熨帖了一点点,这就是幸福!当你正在痛苦的时刻接到朋友的电话,这个朋友仅仅从你一声”喂“中立刻就捕捉达到你此刻的心态,那么,这也就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你应该感恩并且好好的收藏它,因为此时此刻与你同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家都很忙碌,都分别在各自的磁场中,而听你一声动静就可以进入你的心情,实在是非常非常难得的。你孩子梦呓中呼唤你,这就是你的幸福;你丈夫在你突然落后他几步的时候,搜寻你的目光中闪现出一丝失落的张皇,这就是你的幸福。抓住并默默地收藏起它吧。 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金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等于情爱,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香车宝马、功名利禄,不要以为幸福直接就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幸福是另外的东西,是有灵性的东西,是需要有微妙对应的东西。只有懂得收藏才会懂得品味,只有懂得品味才会抓住幸福。幸福这东西,拿起来与放开去是大不一样的,就如我认识的那个少女,她一旦放弃就会发现幸福全部流走了,她只好认为幸福是狗屁,但我们谁都明白幸福不是狗屁,人生需要它,否则,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1.文章开头写一个少女的经历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6段,作者认为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应当收藏哪几个方面的幸福?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幸福这东西,拿起来跟放开去不大一样的”,其中“拿起来”与“放开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为什么说要收藏幸福?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
星 逝 |
他出生的时候,头上有五颗闪烁的星。 有人玄幻地解释,一颗是想像,一颗是沟通,另外三颗是活泼、信任和爱。 “假如……嗯,如果你有一百万,你会……” “呵呵,爸爸不会有那么一天了……” “那如果呢?” “没有如果!” “爸爸呀,只是如果……” “不要总是问我这些不可能的事情!多想点有用的东西!” 一颗星碎了。 13岁的时候,他陪爸爸散步。 “爸爸,今天下课很有趣,我和同学把各种诗词的句子打乱,再重新排列……” “问题是你肚子里有几首诗?” “我们翻了辞典呀……” “我总是让你多背些诗词,你背了多少?” “你背几首我听听!” “……” “今天晚上给我把《唐诗三百首》前五首背下来!” 一颗星碎了。 17岁的时候,他放学回家迫不及待地和爸爸说: “爸爸,今天老师让我们每人唱了一首歌,我同桌可真是卖力气……” “上课的时候?” “嗯……也快下课了……我同桌他……” “还没有下课竟然搞娱乐活动?!” “可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 “那就不能温习一下吗?你们那个年轻老师我原来就看不惯!” “爸……” “不行!我明天得向学校反映一下!” 只剩下两颗星。 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 爸爸走进来。 “儿子,吃完饭休息下再看吧。” “啊!知道了。” “这是谁的笔记呀?” “同学的。” “你自己的呢?” “我上课的时候落下了几段,就……” “别人能记全你怎么就不能!你比别人少什么了?” “我只是参照一下……” “上课你都干什么了?这就是你的笔记?写得跟猪爬的似的!” 只剩最后一颗星。 27岁的时候,他带女友回家。 “你们怎么认识的?” “啊,在‘千人’。” “那是什么地方?” “一个迪厅……就是跳舞的地方。” “什么?女孩子怎么去那种地方?” “爸爸,这都什么年代了,年轻人都喜欢!” “这女孩子太不稳重。” “我建议你再考虑考虑。” 他没有了星星。 几年后,他成了父亲。 (作者:吕丁丁 选自《小小说》2003年第23期) 1.请从“父亲”“儿子”两个人物中任选一个,对人物作出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子(倒数第二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岁的时候,他默默吃完晚饭,便去房间看书。”句中加粗的词,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结尾写到:“几年后,他成了父亲。”你认为“他”会怎样教育子女?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3题。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用于工业生产,8%用于生活用水。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水资源的总供应量是既定的,即使到了2050年,全球总水量也不会增加,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一部分水似乎从天而降,那是因为它来自蒸发的地表水分,经过冷凝后形成降水,又返回大地。 如果我们在淋浴时用了一箱水,这能算作“用光”吗?是否可以将其收集起来浇灌花草呢?它也可以渗透至地下含水层,填充地下水,抑或汇入江河之中,再供他人循环利用。真正将水“用光”,使其短时间内不能再为人类使用有两种情况:水从游泳池、蓄水池或水塔蒸发,进入大气层;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从植物叶面蒸腾到大气层。这两个过程合称为蒸发蒸腾作用,往往被水资源决策者所忽视。 人工调水运费不菲,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或被海水回灌。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很多举措己广为人知。各国政府必须开诚布公,将江河流量、水位高低、天气预报等讯息公之于众,集思广益、另辟蹊径,寻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案。例如,修筑全天候通行的道路系统,以方便农产品运输,实现从自给农业到商业农业的转变。 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而消费者也需学着接受转基因食物。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等。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生产、生活用水量相对农业生产用水量来说,是以成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的。 B.就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分别是用水总量的70%、22%、8%。 C.人们不断追求美味可口的食物,饮食质量提高,造成农业用水增加。 D.生产花生、牛肉、橙汁用水量要高于生产大豆、鸡肉、茶饮品的用水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资源的总供应量是既定的,再过几十年,全球的总水量也不会增加。 B.我们使用过,又被别人循环利用的水,不能视为“用光”的水。 C.经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的水将永远不能被人们使用。 D.淋浴过的水,还可以再利用,如收集起来浇花,它还可以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填充地下水。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人工调水运费价格较高,雨水和地表水有不足时,人们会用地下水解决燃眉之急。 B.消费者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C.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无休止地采用地下水,会带来水层被透支,甚至地面建筑物下沉等诸多严重的问题。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因此,只要各国政府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就能实现从自给农业到商业农业的转变。 |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
最后的绝招 聂鑫森 |
古城湘潭的火车站设在郊外,候车大楼前面的广场上,一个篷摊连一个篷摊,摊主大多是一些走江湖的人,比如“面人雷”。“面人雷”,北地口音,六十来岁的样子,骨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特别锐亮,像鹰眼,有点冷。他在这个广场捏面人差不多有一年了。 只要不下雨不落雪,“面人雷”就会准时出来设摊。他的行头很简单:一个可收可放的小支架,上面挂着一个纸板,正中写着“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继绝技传家。”再就是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了,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满意了,给十块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毁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 世人能欣赏这玩意的,并不多。闲空时,“面人雷”会安静地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真正有特点的人物是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耍解卖艺的赤膊汉子……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江湖上称这类人为“青插”;专弄“碰瓷”的骗家,手里拎着瓶假名酒,寻机让人碰落摔碎,然后“索赔”;还有那些做“白粉”生意的,避着人鬼头鬼脑地进行交易……捏好了,悄然入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的广场,这么大的人流量,各类案子总是会发生的。 负责车站治安的铁路警察,常会秘密地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 “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的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你们只管抓就是,错不了。” 他们知道“面人雷”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 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这是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飒飒地刮着。“面人雷”睡得正香,门栓被拨开了。屋里突然亮起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很镇静,说:“下排琴,总得让我穿上挂洒、登空子,戴上顶笼,摆丢子冷人哩。”“面人雷”说的是“春点”,也就是江湖上的隐语,翻译过来为:“兄弟,总得让我穿上衣服、裤子,戴上帽子,风冷人哩。” 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痣,说:“上排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给了冷子点(官家),你应该懂规矩,今晚得用青于(刀)做了你!” 对方掺杂着说“春点”,气氛也就有些缓和。“面人雷”笑了笑,也不绕弯子了:“兄弟,你们误会了,谁使的绊子呢?” “老哥,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老老实实跟我们出门走一趟。” “我这一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的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己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 他们同意了。“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便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一个有支架的小镜子捏起来。 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他们知道这个老江湖懂规矩,因此他们也做到仁至义尽。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有三寸来高,右手拿着小竹片,左手握拳。然后在底座边刻上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捏完,“面人雷”说:“兄弟,我随你们去走一趟,也算我们缘分不浅。” 夜很深也很暗,一行人急速远去。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一条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脖子上有深深的刀痕。 人命关天,公安局的调查雷厉风行地开展起来,很快就知道了死者是“面人雷”,很快就找到了他的住处。在现场勘查时,床铺垫被下找到了一叠汇款存根和几封家信,还有桌子上那个栩栩如生的面人。现在要寻找的是***人凶犯,但几乎没有什么线索。 公安局刑侦队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支形如利刀的小竹片,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那拳头从比例上看略显硕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这几个字,也应是一种暗示。他小心地掰开了那个拳头,在掌心里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那个脸上有颗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面人雷”在临死前,给这几个家伙捏了像,堪称大智大勇,不能不让人佩服! 这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抓捕归案。 追认“面人雷”为“烈士”的报告也随即批复下来了。追悼会开得非常隆重,正面墙上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挽联是这样写的: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对古城湘潭火车站的描写,既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环境,又烘托了人物心理,也使得故事的发生、发展更合情合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B.这篇小说人物有武侠风度,即便是三个黑道***手,也都古道热肠,能够遵守江湖规矩,做到仁至义尽,让“面人雷”了却最后心愿。 C.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行文中做了精妙的伏笔、暗示等,使得故事的每一个“意外”既让人觉得“突如其来”,又让人觉得“恰如所料”。 D.这篇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叙述性语言简洁有力,精练传神,推动了情节发展;人物对话符合身份,彰显人物性格,又富于地方特色。 E.“面人雷”一个江湖艺人,本当“为真人捏像,继绝技传家”,却做起了“便衣警察”的工作。虽给古城湘潭尽了义务,却没有负起对故乡儿孙的责任。 2.小说第二段描述了“面人雷”火车站捏面人的情形,这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面人雷”的功夫全在手上,建议把小说题目改为“手中有乾坤”,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
在图书馆过夜的人 |
当年的北平曾有“清华双清”。“双清”者,一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也就是那个常在图书馆过夜的读书人。于今,朱自清依然声名显赫,浦江清却已知者不多。 浦江清少负文才。大学时期,这羸弱的小青年很快以江南人特有的聪慧脱颖而出。他那令人惊艳的国文、外文和诗文,赢得了曲学大师吴梅的垂青,尤其得到了吴宓的器重。毕业后,因着吴宓的引荐,他来到了清华国学院,与陈寅恪对门而居,任其助教。 然而,一位年纪轻轻的后生,要胜任一代大师的助教,又谈何容易!在这里,他既要协助陈寅恪教学研究,又要研习东方学,还要辅佐吴宓编《大公报·文学副刊》,更要打理自己的事务。浦江清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先后掌握了法、德、希腊、拉丁、日、梵、满等多门语言;甚至还为陈寅恪编了一部梵文文法。以至于后来他与冯友兰赴欧游学时,一路与西人谈笑自如;这不曾留洋的小讲师那娴熟的英文法文,令留洋多年的冯大教授也自叹弗如。 那些年,北院9号的那盏灯,总是与14号的灯光隐然呼应,每每要在凌晨二三点才停歇。这正好就为那些暗夜往返的野兔、野猫和飞禽照亮了道路。 它同时照亮的还有灯的主人那特别的成才之路:他初则从吴宓治西洋文学,继则随陈寅恪习东方学,后又转入王国维所倾力的中国文史研究。几年悠游涵泳后,浦江清功力大进,终于将三巨头的心法集于一身。 浦江清虽用功极勤,下笔有神,治学却极谨严,轻易不做学术文章。在12年里,他的论文只有两篇。数量虽少,质量却高。其《八仙考》一俟问世,各界大表钦服。便是对学界大佬朱希祖都很不以为然的张荫麟也特地跑来祝贺。此文开始奠定了浦江清的学界地位。很快,他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在学界不胫而走。其实,他不仅国文好、洋文好,而且诗词俱佳,棋牌在行,曲艺精工,甚至数理天文也无所不通。日后,浦江清久经酝酿,又推出了著名长文《词的讲解》。文章一出,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程千帆等名流均极表激赏,“盛称讲解之精”,以为在俞平伯名作《读词偶得》之上。仅此一文,就奠定了他作为词学高手的地位。 那一阵,“清华双清”这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与修伟潇洒的“清华三荪”(金龙荪、陈岱孙、叶企孙)相映成趣,各擅胜场。 …… 抗战胜利,联大解体。浦江清这才回到老家。他敲开门后,女儿立即急匆匆地向母亲汇报:“又来了一个姨夫!”原来他离家多年,女儿早已不识这“陌生人”了。这时的浦江清,已然憔悴瘦削,神采尽失,与先前判若两人。 浦江清家累已深,身体每况愈下;南方气候养人,不少名校也争相聘请。他终于决意留在东南。不意此时噩耗传来:闻一多在昆明不幸遇刺。朱自清力单难支,立即催他返校。家人反复挽留,他终是拒绝道:“系里正缺人,我怎能不去呢!”他立即北上,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地。在那熟悉的北院,他的邻居将有朱自清、刘崇鋐、曹靖华,有吕叔湘、杨业治、王瑶,还有王竹溪、华罗庚、余瑞璜和张青莲等。 是时,饱经蹂躏的清华园已经满目疮痍,万物萧条,杂花遍地,野兔横行。秋风徐来,落叶飘零。在金灿灿的落叶中,浦江清带着女儿寂然前行。前边早已有人相迎了。“来,快叫这位朱伯伯!”他说。女儿看到的是一位与父亲一样瘦小的男子。“就是《背影》的作者朱自清朱伯伯吗?”她惊问。“是的,你也知道?”浦江清也吃了一惊。 可惜一年多后,这位《背影》的作者匆匆离去。几十年的刻苦用功,也把浦江清素来羸弱的躯体渐渐掏空了。他的课越讲越漂亮,他的学问越做越深湛,而他的身体也越来越枯瘦。至1957年,浦江清也遽然倒下,匆匆离去。早年的“清华双清”,终于成了一段学苑佳话。(选自2009年11期《读者》,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浦江清不仅凭借自身的实力赢得了诸多恩师的器重,而且还牢牢地抓住了恩师提供的发展机遇,最终把自己铸成了大器。 B.浦江清虽然未曾留过学,但是经过自身勤奋锤炼,到赴欧洲游学时,他的整个学术水平已经超越了留洋多年的冯友兰。 C.物以稀为贵,浦江清凭借一篇《八仙考》就奠定了自身的学界地位,凭借一篇《词的讲解》就奠定了自身词学高手的地位。 D.浦江清的家累很深,本应居家静养,但在闻一多于昆明不幸遇刺后,他义无反顾地北上返校,这也加剧了他身体的衰竭。 E.“清华双清”当年都鼎鼎有名,但浦江清轻易不做学术文章,而朱自清却著作等身,所以今天两人的声名已有天渊之别。 2.“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从文中看,浦江清的“厚德”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浦江清回到老家女儿竟然不识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浦江清重返清华后“课越讲越漂亮”“学问越做越深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