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

题型:0125 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茶道
  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
  “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
1.下列不能作为为“中国茶道”下正面定义的证据的一项是(     )
A.“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B.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
C.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
D.“和”是中国茶道思想的核心和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
B.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
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己,达到“全性葆真”。
D.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
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
C.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
D.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
答案
1.C
2.B
3.D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 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 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 “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 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 审美感受。
C.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一种美学境界,古人的 咏雁诗不乏其例。
2.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3.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题型:阅读题难度: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亲亲麦子
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的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棵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麦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刽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新语文学习》)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生动详细地记述了麦子生根、长叶、开花、结果的一生,用词优美,情深意浓,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以及拟人、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使作品条理清楚,又显得很有文采。
C.本文安排文章的结构频有匠心,如写父亲播种、母亲收割时各有侧重,行文富有变化。
D.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我”的父亲种麦子很有经验,例如在第⑤段,他吃下鲜嫩的麦子就能判断麦子的长势。
E.本文作者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他在文中运用冷静客观、准确细致的的语言,表达了对麦子的情感。
(2)作者在第②段中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25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伫立西湖畔
傅德岷
  伫立西湖畔,我的心如四月的春花一样开放。西湖,我仰慕已久的胜地,经一场春雨的洗涤,变得更加妩媚多姿了!你看,青峰环绕,绿水盈盈;栖霞岭上云蒸雾绕,深邃缥缈;湖面波光粼粼,仿佛万千鱼儿在追逐嬉戏;湖堤绿树咸行,柳丝拂水,桃花朵朵,艳若红霞。正是苏东坡所描述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漫步湖岸,游人如织。红男绿女,扶幼携老,纷纷穿梭于苏堤、白堤、断桥之间,忙不迭地拍照、留影,把美好的时刻定格在镜头里。可惜湖畔松柏丛中的秋瑾塑像前,瞻仰者却寥寥。我望着束装仗剑的鉴湖女侠,不免想起她悲壮的人生。试想当年一个弱女子竟肩负天下兴亡,冲破封建牢笼,东渡日本,寻求革命,宣传妇女解放,组织光复军,准备浙皖起义……后虽不幸被捕,仍不屈不挠,英勇壮烈。她牺牲前给学生徐小淑的《绝命词》中写道:“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拜伦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别求,风潮取彼头颅……”寥寥数语正气凛然,表达了她“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宏愿。如此女中英杰,中国能有几人?如今塑像前凄清冷落,人们几乎把她忘却了。是愚耶,还是悲耶?我的心不免泛起一丝沉重。
  伫立西湖畔,友人潘杰轻轻拉拉我,说:“看看岳王坟吧!”于是,我们沿着湖边的围墙,前行数百米,登上层层石阶,到了岳王陵园。只见岳飞高坐正中,头戴金盔,披挂金甲,身穿紫袍,手按宝剑,端庄巍然。塑像上方是岳飞草书的“还我河山”的巨匾;正门重檐中间高挂叶剑英元帅“心昭天日”的题词;两侧还站着岳云、张宪两位少年将军的塑像,这不禁使人想起岳飞一家浴血沙场、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和光复河山的壮志豪情,以及他们遭奸人陷害的人生悲剧。墓门右侧跪着的秦桧夫妇、万俟 等一帮奸贼,这些出卖民族利益、陷害忠良的丑类,只能遭到世世代代的千人唾、万人骂。我正默想深思,友人告诉我:“岳王坟是新建的。‘文革’中‘四人帮’认为金人是少数民族,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岳王坟被毁!”这是多么可悲的反历史主义的逻辑!照此说来,历史上一切汉奸、卖国贼岂不都成了“民族团结”的功臣?哪里还有抗敌与投降,爱国与卖国的忠奸之分?如今,岳王坟的旧观虽然已经恢复,但更需要恢复的是我们民族的良知啊!
  从岳王墓园出来,我们折回湖心亭上。此亭位于中山公园与三潭印月之间的一个小岛上。湖光波影,小岛犹如一朵湖面莲花,而亭就是花心之蕊。我们休憩在石桌旁,品茗赏花。潘杰在80年代中期曾创办杭州初阳台文学创作园,扶持文学新人。我们不免谈起文学来。我说:“西湖地灵人杰,前有白居易、苏东坡,后有秋瑾、鲁迅,其实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英雄,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接着,我向他介绍了我家乡蜀州人王国英,他曾在杭州为官,后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戍守宁波府,与英军义律主力激战,坚守孤城,不幸被俘,拒降骂贼,被英军挖眼、割舌、削指、砍头,表现了中华儿女忠贞不屈、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潘杰点点头, 然后惋惜地说:“好些作家对这些不感兴趣了,热衷的是追星、抓黄、搞刺激……审美情趣的堕落是文学的悲哀啊!”
  我不禁哑然。眼前尽管是一泓碧水、径曲绿迷、桥回红簇、柳岸莺声的绮丽景色,我的心却平添了几分忧虑。人们啊,当你们沉迷于西湖的湖光山色之时,千万别忘了那些用鲜血浸染和捍卫这“美哉斯土”的人们!因为只有牢记历史,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而西湖也才会更加灼目光辉!
  伫立西湖畔,我的思绪如同翻飞柳絮,霞岭白云,飘飘渺渺,漫长悠远……(选自《散文选刊》2000年第4期)
1.文章开头两段写西湖绚丽的美景和游人在苏堤、白堤、断桥等著名景点拍照留影,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站在岳王坟前,发出了沉重的慨叹,从原文中找出慨叹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慨叹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五段中为什么说“我不禁哑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伫立西湖畔”,发现了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试细读全文,用一句话归纳出来。(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03 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官场小说”发展迅猛,影响也日渐扩大,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所谓“官场小说”并非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而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现在被称为“官场文学”的作品,大致是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而来,以所谓“官场”为舞台、官员为主角,描写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既以编织生活化故事为主,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就反映生活、认知现实而言,这类作品也确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
  但从实际情况看,现在“官场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却是切合了一种更实用或更功利的需要。因为几千年来“官本位”意识的深刻影响,也因为公务员成为求职中的热门,一些人把“官场小说”当成了求职的“指南”与工作的“宝典”。有的网站的读书频道就投其所好,将部分“官场小说”包装成“官场中人必读的十二本书”,其中有“入仕必读书”,有“晋升必读书”,有“守位必读书”,有“洁身必读书”等,这种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意在提供更好的“服务”,但这与文学无关。
  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既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构成,当然就是直面现实的文学创作应予表现的内容。甚至可以说,这样一种含带了相当的独有特色的性情与国情,正为现实主义写作提供了丰沛的素材与鲜活的内容。但目下的所谓“官场小说”领域,却是泥沙俱下,十分芜杂,一些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大多没有走出摹写现实的窠臼,只满足于编造浅显的故事,制造热闹的情节,没有写出事象背后的生活肌理,尤其是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情。至于反思意识、批判精神等,更是微乎其微,难觅其踪。便这样的作品放在文学的层面上加以考量,当属可写可不写、可看可不看;正因为不太值得评论和不大经得起评论,有关“官场小说”的评论,明显地缺失和缺席,与其销售和阅读的热门构成了较大反差。
  但最近有两部这一类的新作,倒是富有新意,委实值得关注,它们是王晓方的《公务员笔记》,王跃文的《苍黄》。这两部作品描写了贪官与“清官”,涉及了腐败与“反腐”,但其主旨并不在这里,而是独辟蹊径地把镜头对准身处夹缝中的中层干部或底层公务员,写他们步入“官场”的种种不易与身居“官场”的种种尴尬。由人在“庙堂”的种种无奈,作品写出了人与环境、人与体制的深层矛盾;由基层干部的个人命运与内心焦虑,作品又在揭示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时叩问了人情、人性,这样的作品,从所谓“官场”入手,超越了“官场”本身,具有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与相当的文学意义。
  概而言之,“官场小说”作为一种写作倾向,目前还多是一种与社会热点相对应的“文化”,它虽然拥有相当多的读者受众,但只有充足的“文化气场”,缺乏应有的“文学气韵”,作为直面现实的文学写作,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当下所谓的“官场小说”还有较大的进步距离与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做到既“现实”又“艺术”,既好看又耐看,这是摆在写作者、出版者与阅读者面前的一个共同性课题。
1.下列关于“官场小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场小说”近年来迅猛发展,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并不只是“文学题材”的一种“命名”,还主要是“文学销售”方面的一个“分类”。
B.“官场小说”大致由“反腐”题材作品脱胎而来,描写官员的官场生活,虚构的故事中又带有相当的纪实性成分。
C.“官场小说”展现的是当下干部体制的矛盾与领导层面的生存状态,且切合了实用或功利的需要,因此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D.“官场小说”迎合了人们“官本位”的心理,成为了某些公务员求职的“指南”与工作的“宝典”,很受欢迎,乃至畅销不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官场小说”受欢迎,与其被网站对位分类与对应推荐有关,并非凭借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造诣取胜。
B.公务员队伍的体制化,反映了独特的性情与国情,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沛的素材和鲜活的内容。
C.大多数比较流行的“官场小说”只重视故事情节而未表现出事象背后的人情、人性,现实性有余,艺术性不足,对其进行文学评论的意义价值不大。
D.“官场小说”要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已有深度与高度,不仅要有“文学气韵”,更要具备充足的“文化气场”。
3.结合文章的基本观点,简析作者推崇《公务员笔记》和《苍黄》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5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时间的作品
韩少功
  (1)那一次艰难的夜行,山路泥泞,冷雨瓢泼,简直让人觉得已经在地狱里死过一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夜行也许会在回忆中逐渐变得轻松、有趣、回味无穷、甚至成为自我夸耀的资本,事情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一位混上了官职的庸才,到任之时让人们惊讶与刺眼,但只要他把这个官一直当下去,若干年以后就可以让人们心平气和,一旦责令他去职,有些人甚至反而会不习惯,甚至会为坐到台下去的他感到委屈,在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3)同一次夜行,在数年前与数年后,已经味道大异;同一个庸官,在数年前和数年后,也已经是印象迥异,时间就是这样一个魔术师,它可以使苦难变得甘甜,可以使荒唐变成正常,它还可以抚平伤痕,深化仇恨,磨损心态,销蚀良知,甚至使真实消失无痕,使幻象坚如磐石,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是可靠的吗?公正的吗?以为善行都得善报而恶行都得恶报,这一套公平交易足尺实秤的市井规则,与一笔历史的糊涂账有什么关系?
  (4)我们总是在时间里,一切所为也总是被时间之手操控,欲速不达,事缓则圆,是指办事切忌求快。兵贵神速,夜长梦多,则是指办事务必求快,这都是对人类活动的各种不同时间变量的描述,出自人们杂乱无章无定规的时间经验。于是,“时机成熟”便成为一句谶言密咒似的日常用语,常常焦聚着人们决策时的全部直觉和全部思虑。“时”与“机”。一是时间,二是机缘,如果说机缘是可以观察、可以分析、可以把握、可以创造的各种具体条件,那么时间则常常承担着无可捉摸的神秘命运,或者说是实现着人们无法穷知的无限因果之网对我们的暗中规定。
  (5)事情就是这样,处于特定的时机,正义可能遭到践踏,谣言可能奉为真理,诚实可能遭到唾弃,恶俗可能蔚为时尚,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切好心人在这个时间只能接受自己虚弱无能和四处碰壁的“生不逢时”,但同样是因为特定的时机,不可一世的强权转眼间不攻自溃,众口一辞的欺骗转眼间云散烟消,多少显赫逼人的风云人物不知不觉就成了垃圾,而多少智慧不凡的忠告穿过历史的岩层重新被人们聆听。种种时间的作品实属奇迹,考虑到这一点,一切在逆境中的好心人其实无须气馁。如果说,他们以善抗恶常常没有什么现实优势的话,那么他们至少还可寄望于一个最后即最大的优势:时间,日久见人心者,日久得人心也。他们必须明白,不仅中国人抗击日本侵略者需要“持久战”,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事业从根本上来说都是“持久战”的事业,从来都需要以时间积累作为制胜的筹码。
  (6)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历史又是可靠的和公正的,因为各种对历史的扭曲和误读无论怎样有效,但总是面临着一定的极限,即难以完全失真和永远失真的极限,瓦釜雷鸣或指鹿为马,往往只能得逞于一地一时,一切超过失真极限的历史虚构,特别是有悖于大多数人正常利益目标的历史虚构,往往经不过时间的沉淀和淘洗。在这里,我们至少可以半乐观主义地说,历史常常显得既公正又不公平:公正于大体,不一定公正于小节;公正于久远,不一定公正于短暂;公正于群类,不一定公正于个人,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双重品格,这与任何概率只能显现于大数统计而无法验证于局部个别的两重性,是差不多的道理,但这有什么不好吗?站在一个千年的终结之处,我们回望身后一代代人的战争、革命、劳苦建设以及后来种种毁誉褒贬,感慨历史之剑多少次及时劈开了人间正道,但也感慨历史这雾多少次遮蔽了人们的双眼——而且还有多少不公正的个人故事可能将永远深埋于历史的尘埃之下,多少个基督、佛陀、老子、柏拉图、马克思、爱因斯坦作为历史的小数已被删除,永不为我们相识,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
  (7)又一个千年即将到来,我们面对滚滚而来的无限光阴,不知道时间一片透明的流体还将怎样改变我们的记忆和想象,不知道还会遭遇自己怎样的惊讶和醒悟。听着嘀哒的声音,我们等着。
1.文章开头对一次“夜行”和一位“庸才”的叙述,作用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文中第5段划线的句子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六段说:“也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哀所在,但这也正是历史得以灿烂动人的前提”,结合前文,概括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题为“时间的作品”,用一个词概括这个作品的特性。综合全文,分析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情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否认同作者对“时间”的认知?为什么?试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或了解的历史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0115 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