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乞丐与富翁的传说陶纯 乞丐在城里的繁华地带乞讨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理想的乞讨场所。这场所远离市中心,在城东云龙山
题型:模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乞丐与富翁的传说 陶纯 |
乞丐在城里的繁华地带乞讨了一年多之后,终于发现了一个理想的乞讨场所。这场所远离市中心,在城东云龙山下的一条马路边。沿马路的走向往上看,是依山而建的一座座小洋楼,小洋楼掩映在红花绿树丛中,像一个世外桃源。 乞丐的年龄并不大,但为了顺利讨到钱,他不得不将自己打扮得老相一些。他还寻思,自己的模样不能太窝囊,太窝囊的话,人们见了你就像见到苍蝇那样恶心地走开,根本没有好心情丢给你钱。 每天都有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富人从乞丐面前走过,走向不远处的那些小洋楼。乞丐翻来覆去说着乞讨的话,当然大多数富人都对他置之不理,扬长而去,偶尔有个把人在他面前停顿一下,丢给他一张票子。乞丐不由心花怒放,因为这一张票子顶得上他在别处乞讨三天还不止。 有一个矮矮胖胖、留着两撇小胡子的富翁刚搬到这里来,乞丐觉得这人面善,再遇上他时,乞讨起来就格外用心用情。乞丐几乎声泪俱下地说,先生,行行好吧,俺爹是个瞎子,俺娘瘫痪在床,俺老婆给人贩子拐跑了,俺女儿又得了白血病,没钱治病,眼看就要咽气了……富翁看了乞丐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从兜里摸出一张百元大票,扔在他面前的一块肮脏的白布上。乞丐赶忙作揖跪拜,连说,恩人,恩人,俺一辈子记着您……等他抬起头来时,看到大恩人已经走远了。 两天后,那位留小胡子的富翁再次从乞丐身边走过,乞丐先作揖磕头,说先生行行好吧,俺想送女儿去医院,但俺交不起住院费……富翁这回连眼皮都没抬,像甩手丢一只烟头那样,扔下一张百元大票后快步远去。留小胡子的富翁买了辆油光瓦亮的小卧车。从那以后,每逢富翁坐车路过,乞丐都冲着那辆小卧车行.大礼。如果富翁步行而来,乞丐就张口乞讨。令乞丐喜不自胜的是,自己差不多每次都有收获,很少有落空的时候。他想,这个富人可真是天底下最好的,这个天底下最好的富人居然让自己碰上了,老天爷有眼啊! 这天黄昏,富翁又款款出现了。乞丐酝酿好感情,待富翁走到五米远的地方时,先作揖跪拜,然后噙着泪说,先生,托您的福,俺女儿住进了医院,但住院费眼看又花光了……富翁大概刚赚了一笔,脸上挂着笑,看上去心情极好。心情极好的富翁这回没有马上走开,甩过一张百元大票后,他蹲下来,说,每次见了我你都编假话,有那个必要吗? 见老底被揭穿,乞丐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好在他脸黑,看不出来。富翁又说,十年前,我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 可是,您现在大发了。乞丐啧啧道。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已经给过你两千元钱。十年前,我就是靠两千元钱起家的,主要倒腾海产品。如今,全市的海货基本上都被我垄断了。记住,以后不要再朝我要钱了。富翁说完后,腆着小肚子款款而去。 乞丐望着富翁远去的背影,淡淡一笑。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 乞丐一连十天没在这条幽静的马路上出现。 十天后,乞丐却又来到了这里,他的样子更加落魄,恨不得马上就见到那个留小胡子的富翁。等到天黑,富翁才露面。乞丐顾不得礼节,大声说,先生,我也按您的办法,进了一批海货,但没卖出去,全臭了…… 富翁说,是吗? 乞丐痛哭流涕道,两千多块钱啊,全砸进去了…… 富翁说,我没让你也去倒腾海货呀。 可是,您靠这个发了,我却完蛋了。乞丐哭得更加伤心。 富翁一点都不为之所动,说,瞧瞧吧,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自此以后,留小胡子的富翁真的没再给过乞丐一分钱。乞丐枯坐在这条美丽的马路上,经常一连数天毫无所获。又过了一段时间,乞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重新回到市区的繁华地带乞讨。他对同伴们说,咱挣不了大钱,就安心在这里一点一点地讨要吧。(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富翁看了乞丐一眼,嘴角动了动,摆摆手止住他”,富翁“摆摆手止住他”的原因是他认为乞丐在编造谎言,他已经全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编下去了。 B.“留小胡子的富翁”最后没有再给乞丐一分钱,是因为他认为乞丐已经失去了改变自己生活的动力,没有必要再施舍。 C.小说善于通过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很不自在地笑笑,血涌上了脸”,就写出了乞丐认识到自己以乞讨为生的可耻。 D.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乞丐与富翁之间的故事,乞丐原想像富翁一样做水产生意发家,没想到却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 E.小说情节简单却深含哲理,它告诉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不屈服于命运,顽强进取,依靠自己。 (2)文中“留小胡子的富翁”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一个计划随之在他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计划”指什么?请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富翁说“这就是富翁与乞丐的区别”,请结合上下文探究富翁与乞丐有什么区别,并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CD (2)“留小胡子的富翁”是一个乐善好施、顽强进取、勇于改变自己命运的形象。他施舍给年轻乞丐两千元钱,希望帮助年轻乞丐走出困境;他也曾是乞丐,但他不屈服于命运;倒腾海货,顽强进取,终于成为一个富翁。(言之有理即可) (3)利用富翁的善良慷慨骗取富翁的钱财。在文中,乞丐是一个狡黠、屈服于命运、不思进取的人,他通过挤出的眼泪去骗取富翁的施舍。当富翁给了他两千元钱并决定不再施舍的时候,他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计划表面上看是学富翁倒腾海货,但从他的性格看,他根本没有去倒腾海货,只是又一次编造谎言。因为从小说最后根本看不出乞丐改变自己的任何迹象。(言之有理即可) (4)乞丐与富翁对待人生的态度不同。富翁面对人生困境,积极改变,顽强进取;乞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暴自弃。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人总有遭遇低谷的时候,这时就要坚强面对,积极应对,寻找走出低谷的方法,不能得过且过,随波逐流,不然终其一生也只能做一个“乞丐”。(言之有理即可)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李可染的“生前身后名” |
①出生于徐州的李可染其实是一个苦孩子,其父先为农民,后为渔民,双亲均目不识丁。李可染因为好奇而早入艺途,因为颖异而常遇贵人,年少时有乡贤钱食芝提携,继而得林风眠赏识,复而为徐悲鸿推崇,更有齐白石、黄宾虹为其靠山……而李可染成就大业的根本原因则是他自身追求的高迈。 ②李可染直到74岁时的1981年,才担任举旗不挂帅的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一生的绝大多数时期只是一个艺术家、一介布衣,但他的一生所系,主要是通过艺术而关乎天下与民族。年轻时,他以艺术而投身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在杭州参与“一八艺社”等进步学生运动是一个艺术青年的热血之举,在家乡徐州从事唤起民众工作、在武汉等地创作许多抗日宣传作品则是一位艺术家的社会担当。到了晚年,李可染作为一位艺术大家,参加了大量的公益活动与慈善事业,赤子之情与仁爱之心是李可染艺术的人文基石,深厚而又广大。 ③其人文思想化入艺术,则表现为他把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艺术创作始终归结为对艺术时代性的提炼与总结。早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时,他以中国画底子转入西画专业,且后来居上,在于他学习的勤奋与思想的活跃。20世纪40年代前期,他应邀担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时,提出“以最大功力打进去,以最大勇气打出来”,深入传统堂奥,由文人画而及宋元画理、汉唐气象。50年代初,他和张仃等人有感于元明文人山水画的清疏与清代院体山水画的刻板,大胆地深入生活、深入自然,且坚持不懈,从而开辟了山水画的新天地。60年代初,他把学习所得、生活所得、思想所得转化为艺术所得,采一炼十,由对景写生转向对景创作,完成了个人艺术面貌的塑造与展开,同时确定了20世纪下半叶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时代坐标。更为重要的是,70年代中后期至去世之前,他在“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旗帜下,以雄厚精进的创造力,把个人所有转化为时代所有,把艺术所有转化为历史所有。 ④李可染一生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教师,正是在课堂上手把手教学的过程中,正是在带领学生外出写生的路途中,李可染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人生色调敷设在年轻学子的底版上,把自己的思想情怀浸漫进年轻学子的脑际里,把自己的探索追求扩大为师生共同奋斗的事业。李可染以寂寞之道,创立了中国美术的“苦学派”。李家山水不仅丰富了中国山水画图式宝库,更让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可以无愧千古,笑傲江湖。 ⑤李可染弱冠时即以大字榜书而让乡亲们纷纷登门求春联。年轻时,他的个人展览会举行,徐悲鸿等名流或以作品交换,或付钱相购。上世纪60年代,北京荣宝斋销售其作品,价格已然不低。80年代初,香港艺术品拍卖会上,李可染的作品便高逾数万。这些年来,其作品在海内外,无论是画廊经营,还是拍卖,行情都是一波未了一波又起。他与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张大千组成的第一方阵,带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不断上扬,体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本走势。其实,李可染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任一阶段,都只是顺其自然,他不排斥市场,不讨厌金钱,不拒绝收藏,但他不喜欢哄抬炒作,也不愿意独享其成,更不愿意让市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⑥他始终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一个辛勤的耕耘者。(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可染出身贫寒,能够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是因为得到了钱食芝的提携,林风眠、徐悲鸿、齐白石和黄宾虹等人的赏识、推崇和帮助。 B.李可染一生大多数时期只是一个艺术家、一介布衣,直到年逾古稀才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这一实质性的行政职务。 C.在杭州参与“一八艺社”、在徐州从事唤起民众工作、在武汉等地创作抗日宣传作品等活动都表现了李可染的赤子之情。 D.第③段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李可染的艺术人生,旨在表现其把自己的艺术探索与艺术创作始终归结为对艺术时代性的提炼与总结。 E.本文运用典雅、富有文采、如话家常的语言,讲述了李可染的“生前身后名”,塑造了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和辛勤的耕耘者的形象。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艺术家李可染的一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末说:“他始终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一个辛勤的耕耘者。”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夜幕下散步的鱼 梁艳飞 |
①我就这样走着,走着,不曾歇息,也不愿驻足。究竟走了多少年,我已不记得了。 ②一万多个日夜里,似乎有近一半的光阴都是这样数着脚印一步一步走。是的,脚步是用来数的,至少我认为。我还不想让自己还算年轻的脚步就这样迷失。我的脚步是属于我个人的,我还想真实地去记忆去回味去凭吊每一分每一秒。数,该时时小心,只为自己不被又一次的不留心而再次扎痛。而那另一半时光流转的记忆里,有着纯粹的欢笑,清澈的眼神,和那些深深浅浅却真实充盈的脚印。那样的走,是坐于一艘载满童话故事飘扬着梦幻甜美味道的小帆船而行进的,亦是身处异域沿路游览观光,一路的赏心悦目,满怀的心旷神怡。只是,船终究有靠岸的一日,当这艘小帆船离河岸渐近时,这样的走也便有了归期,这样的味道也便随着船底流水而远逝,再怎么虔诚地鞠身挽留也将被无情的山风带到遥遥无边的天际。 ③这样前行的姿态,想来是不应称之为“走”的,而更应称之为“游”。走,终还有自主选择方向的自由,有主动剔除阻拦前行的那些随时出没的砂卵石藤枝蔓叶的能力和可能,至少,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而一尾被静养闺室的鱼,如受困的笼中鸟,看似自在游走的背后,却是坚如磐石般的透明水缸围壁。没有哪条鱼,能跳出这个坚韧的围拢,回归属于她的天地。 ④一尾鱼的命运,如你,如我,如眼前正在行走的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们。 ⑤心,在夜幕下,终归于沉静和祥和。暮色,自由地弥散开来,宛若一位慈祥老人顺手撒向大地的一张巨大的网。此时,我心甘情愿成为老人网中的一尾小鱼。整个夜幕,是专供如我一般的鱼儿游走的舞台。 ⑥这样的夜幕,无声地轻轻地流动着,一如心窝眼角里一池柔柔荡漾着的湖水。在这融着月华的夜幕的湖水中央,拂去尘世间的繁规陋俗,只要一个华丽转身,我便可以如鱼一般时刻不离河湖母亲的怀抱,可以自由轻巧闲步呼吸;如鱼一样频频摇鳍摆尾,带几分得意,自信,骄傲,永远划着舞蹈般的足迹欢游散步遥想。世间一切似与我无关,我可以只记得独个的自己,整个夜幕是属于我的世界;又似一切都与我相连,彼此的存在只为成全这样或那样的一尾游走的小鱼。这样的小鱼,是自由自在的,无拘无束的,无牵无挂的。 ⑦每个人都是一尾鱼,每一尾鱼都有一个无形的缸。这样的一尾鱼,是不能自在地散步的,只能生活在形状漂亮的各式水缸里。一尾鱼生命中的每一步,鱼鳍每一次漂亮的摇曳,带着表演的渗侵,有着欲望的宣泄,独独少了对生命快乐的诠注。那透明的水缸墙壁,是任一尾鱼漂亮游弋致命的镣铐。白天,或许你可以忘掉不开心的事,你可以忽略自己对心灵的漠视,甚至,你还可以忘掉对尊严的践踏。却单单不能忘记,每个精彩白日的背后,一身素净的夜幕正静静地等待着你的赴约。此时的夜幕,就是一汪安静温和的湖水,时时等待渺小如一尾小鱼的你的归来。 ⑧在每个这样的夜幕下,没有人窥探嘲笑你的柔弱、无知,你只管做回自己,一个不需要佩戴面具的真实的自己。 ⑨是的,在这样的夜幕里,安心做一尾倚着暮色、披着月色缓缓散步的小鱼吧!(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不想让自己的脚步迷失,“我”数着脚印一步一步地走着,不曾歇息,也不愿驻足。 B.“这样的味道也便随着船底流水而远逝”一句的意思是人生如梦幻般甜美,但因生命无法永恒而终会有消逝的一天。 C.因为未来的岁月可能有纯粹的欢笑、清澈的眼神、深浅不一但充实的脚印,所以显得分外美好。 D.“我便可以如鱼一般时刻不离河湖母亲的怀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说明了母亲之于 “我”的重要性。 E.本文情景交融,描写了美丽的夜晚之景,抒发了“我”对鱼儿的喜爱、赞美之情。 (2)文章中说“这样前行的姿态,想来是不应称之为‘走’的,而更应称之为‘游”’,这里的“走”与“游”有着怎样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章第⑤段的表达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文章题目“夜幕下散步的鱼”的丰富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这几年蔡澜在大陆读者中的名声很响,甚至有直逼金庸之势。不过,蔡澜也并非浪得虚名,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蔡澜何以能成为“蔡澜”。 蔡澜与金庸、倪匡、黄露并称香港四大才子,同时也是香港著名美食家,更是一个幽默风雅的男人。蔡澜先后在东京、纽约、巴黎、汉城、台北、巴塞罗那和曼谷等地居住过,通晓多国语言,英语、日语不必说,还有韩语、泰语、马来语、西班牙语,他自嘲都是“点菜语”。蔡澜精通书法,却从不以书法家自居,如果有人请他写字,1万块1个字,可谓明码标价。但有时他又会自愿帮街上的菜贩写招牌,分文不取。 蔡澜出生在新加坡,从小住在电影院楼上。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蔡澜从小便对电影情有独钟。他曾留学日本专攻电影,并在日本为邵氏电影公司工作。后转到香港,做电影监制,长期任邵氏、嘉禾等东南亚著名电影公司的电影监制,监制的电影有《快餐车》《龙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猎人》等多部由成龙主演的影片。1989年,黄霑、蔡澜、倪匡合作主持的电视节目“今夜不设防”创造了香港同时段电视节目的收视纪录,收视率超过70%;1997年,主持旅游节目“蔡澜叹世界”,赴13个国家拍摄代表了人生最高享受的生活场景。“叹”是典型的广东词,“叹世界”乃惬意地享受人生之意。 蔡澜的文章包罗万象,生活点滴、旅途喜乐、人生百态,均可入文,且都写得活色生香,妙不可言,虽然都是大白话,却很耐读。蔡澜出书很多,《蔡澜的缘》《附庸风雅》《忙里偷闲》《蔡澜游日本》《一点相思》《狂又何妨》《海隅散记》《蔡澜食材字典》等书,均有大量的忠实拥趸。 蔡澜多才多艺,且样样做得有声有色,但他却认为这些都是副业,自己的正业是“享受人生”。他曾经很认真地告诉记者,以兴趣为工作的生活是他一生的追求。 1992年,蔡澜进军商界,创办监制的产品有暴暴茶、暴暴饭焦等暴暴系列产品,蔡澜酱料有咸鱼酱料、菜甫瑶柱酱、榄角瑶柱酱、劲辣酱等。其他引荐的产品有澳洲有汽红酒、路士露健康食品等。蔡澜活得滋润,吃得潇洒,从来不拒绝胆固醇。“只要吃得开心,精神就会快乐,身体自然会健康,会好起来。” 每到一地,蔡澜必逛菜市场,一到菜市场就知道当地的物价情况,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水准。当年在南斯拉夫拍片时,当地人在费用上敲竹杠。蔡澜就跟他们说,这些钱可以买多少多少斤猪肉,他们就知道遇到了行家,也就不再敲竹杠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也无怪乎蔡澜写起文章来,总是那么通透了。 蔡澜一生喜欢看书,看英文、日文畅销小说,连怎么做酱油的书都看。他的阅读兴趣深受父亲蔡文玄的影响。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喜欢买一大包书回来,放在地上,随他们兄弟姐妹挑喜欢的书看,观察小孩对哪样书有兴趣。年少时蔡澜看了大量《水浒传》《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等古典小说和世界名著,现在反而喜欢阅读轻松的东西。唯一不变的是对明朝小品文的热爱,“我受明朝小品文的影响很深,一点多余的字都没有”。蔡澜写作的严谨有些出人意料,他一直沿袭自己父亲的习惯,每篇文章至少修改3次。(选自《新商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近几年蔡澜在大陆读者中的名声很响,风头盖过了金庸。 B.蔡澜幼时居住在电影院楼上的经历激发了他对电影的兴趣。 C.蔡澜十分喜爱美食,因此,每到一地,他都必逛当地的菜市场。 D.蔡澜如今仍然喜欢阅读明朝小品文,但不再看《战争与和平》之类的严肃作品了。 E.蔡澜长期从事电影监制工作,监制了多部由成龙主演的影片。 (2)文章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作家的蔡澜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蔡澜说“自己的正业是‘享受人生’”,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冯骥才 |
我们必须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我们的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是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的人”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做“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也在被借名“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不少处竟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各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都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让他们像时尚名模;没有确切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在这里只是借用了一下历史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 经过这样粗鄙化的打造,在人们眼里,古村古镇无非是些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名人故居不过是名人在世时住过的几间屋子,庙宇都是烧香叩头却不知灵验不灵验的地方,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文化不精不深,怎么可能“做大做强”?真正强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比如唐诗宋词、维也纳的音乐、俄罗斯文学和美国电影。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才会有大作品和大家的出现,社会文明程度才能整体地提高。 问题是当下这种鄙俗化的潮流,以粗制滥造、充满谬误、以假乱真的伪文化的形式,正在使我们的文化变得粗浅、轻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虚名,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我相信,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的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到底是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用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为了赚钱发财,为了GDP,GDP成为衡量政绩的尺度——这也是问题的关键与症结之一。 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受商业利益驱使依照消费需求调整自己。但调整应当是科学地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应破坏生态环境。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票房和收视率的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的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关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说来,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的吗?当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时,愈美好的东西愈有市场;当社会文明程度下降时,愈鄙俗的东西愈有市场。为什么我们为赢得市场和收视率就去迁就低俗,甚至不惜糟蹋我们的文化? 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属于“文化上自我糟蹋”的现象的一项是( ) A.古村古镇,迁走原住民,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 B.影视作品中,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饰却让他们像时尚名模;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 C.古装戏中,历史上的人物全有几招花拳绣腿,全离不开男欢女爱,全不正经,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 D.我们一边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一边却无处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 2.下列关于“文化上自我糟蹋”所造成的影响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都在经受大力包装,被弄得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B.众多的文化遗产,被重新“打造”以后,其中的历史内涵、文化意蕴、本土气质和独特的精神都丢失了。 C.庸俗文化一边有害于公众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观,一边伤及中华文化的纯正及其传承,使人们难以真爱中华文化。 D.文化的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被糟蹋的文化一定会反过来糟蹋人的精神,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说的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是指目前中华的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 B.历史街区和古村古镇被随意拆除或滥加改造,使得原本完整的纯粹的古代文化遗产被破坏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 C.针对“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这一观点,作者以影视中的历史文化被糟蹋的现象为例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D.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我们不能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准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牛二 凌鼎年 |
牛二已囊空如洗,夜里只好将就一宿了。好在惯了。 牛二把板车停妥后,抽出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铺在板车底下,又抖开那条被子裹在身上,钻到了板车底下。 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气,使牛二寒从心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 牛二入梦,或失足于冰河,或灼烤于火上。当他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现太阳已在晒屁股。街市上无数眼睛看着他。呀,身上好烫,病了? 他想起爹生前说过:“出门在外,有钱莫滥用,有病速归家。” 可回家的盘缠呢?眼下唯一的财产是一车刀剪。原指望背井离乡跑远点,能卖个好价钱,谁知一天卖不出两三把,还不够打发一张嘴的。 牛二家的刀剪在当地是扁担搁额上——头挑。只是这一带人竟全然不知道牛二家祖传刀剪的名声。任牛二费尽口舌,一似石灰水在白墙上画画——白话(画)。 急火攻心,风寒入体,牛二焉能不病?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牛二隐隐听到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什么的,不能,不能去医院。如今那药金贵得吓人,自己已身无分文,咋去?他竭力支撑着想说:“不去医院,不去!” 有个叫尤大头的热心主儿,朝大家拱拱手说:“各位衣食父母,这位山东来的小兄弟病了,异乡客地的,无亲无眷,无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儿,各位是否每人一把,权当救助。来,我做主了,这刀剪八五折,贱卖了贱卖了,卖了刀剪山东客好早早回家……” 尤大头的话还未讲完,牛二触电般叫起来:“不卖,八五折不卖,少一个子都不卖!”但牛二气若游丝,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早市声中,没人听见。 小镇人古道热肠,大伙儿心一热,你一把剪,我一把刀,竟把一车刀剪全买光了。 尤大头与众人把牛二送进了医院。 牛二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剪,我的刀剪呢?” 尤大头把一叠票子交到牛二手里说:“兄弟,刀剪八五折卖了,这是刀剪钱,你收好。” 不想牛二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呆了,看着那叠钱,好似让他接炸弹似的。“不,不,我不能要钱,不能……”牛二“哇”的一声哭开了。尤大头听得他抽抽泣泣地说什么:“爹,孩儿不孝,坏了祖上规矩……” “啥规矩?”尤大头不解地问。 牛二指指随身带的那老布包。尤大头解开一看,里面一面褪色旧旗,上书“祖传刀剪不二价”七个字。 (1)下面关于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牛二外出卖祖传刀剪时的遭遇以及他“急火攻心,风寒入体”必须住院治疗的情节,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牛二的同情。 B.尤大头挺身而出热心帮忙,牛二却为“坏了祖上规矩”(祖传刀剪不二价)哭了起来。由此可见尤大头的好心更增加了牛二的痛苦。 C.固执的牛二对尤大头的热心帮忙不但不领情,反而充满了怨恨,真正印证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古谚。 D.小说通过对牛二卖刀剪时死守家规,不知灵活变通,险些丢掉性命的描写,表明对一些不适应新生活的老规矩、老观念必须做出适应时代的变革。 E.作者巧妙地运用“反转突变”的艺术结构,让读者在短暂的阅读中受到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作品的意蕴更为丰富。 (2)“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这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牛二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牛二家“祖传刀剪不二价”的祖训,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