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1~3题。字宙的起源霍金 詹姆·哈特尔和我发现自发创生的图景有一点像泡泡在沸腾的水中形成。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许多小泡泡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文,回答1~3题。 |
字宙的起源 霍金 |
詹姆·哈特尔和我发现自发创生的图景有一点像泡泡在沸腾的水中形成。其思想是,宇宙最可能的历史像是泡泡的表面。许多小泡泡出现,然后再消失。这些对应于微小的宇宙,它们膨胀,但在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再次坍塌。它们是另外可能的宇宙。由于不能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来不及发展星系和恒星,更不用说智慧生命了,所以我们对它们没有多大兴趣。然而,这些小泡泡中的一些会膨胀到一定的尺度,到那时候就可以安全地逃避,坍缩。它们会继续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形成我们看到的泡泡。它们对应于开始以不断增加的速率膨胀的宇宙。这就是所谓的暴胀,正如每年的价格上涨一样。 通货膨胀的世界纪录应归一战以后的德国。在18个月期间价格膨胀了一千万倍。但是,它和早期宇宙中的暴胀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内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和通货膨胀不同,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它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正如我们观察到的。然而,它不是完全均匀的。在对历史求和中,稍微具有无规性的历史和完全均匀和规则历史的概率几乎相同。因此,理论预言早期宇宙很可能是稍微不均匀的。这些无规性在从不同方向来的微波背景强度上引起小的变化。利用MAP(微波各向异性)卫星已经观察到微波背景,发现了和预言完全一致的变化。这样,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早期宇宙中的无规性,意味着在有些区域的密度,比其他地方的稍高。这些额外密度的引力吸引使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它是宇宙中一切结构的蓝图。我们是极早期宇宙的量子起伏的产物。上帝的确在掷骰子。 在过去的百年间,我们在宇宙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膨胀的发现、,粉碎了永远存在并将永远继续存在的宇宙的古老图像。取而代之,广义相对论预言,宇宙和时间本身都在大爆炸起始。它还预言时间在黑洞里终结。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以及黑洞的观测,支持这些结论。这是我们的宇宙图像和实在本身的一个深刻的改变。 虽然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宇宙来自于过去一个高曲率的时期,但它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这样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相合并,就可能预言宇宙是如何起始的。它开始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这两个理论的结合预言,在这个称作暴胀的时期,微小的起伏会发展,导致星系、恒星以及宇宙中所有其他结构的形成。对宇宙微波背景中的小的非均匀性的观测,完全证实了预言的性质。这样,我们似乎正朝着理解宇宙起源的正确方向前进,尽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我们通过精密测量空间航空器之间的距离,进而能够检测到引力波的时候,就会打开极早期宇宙的新窗口。引力波从最早的时刻自由地向我们传播,所有介入的物质都无法阻碍它。与此相比较,自由电子多次地散射一直进行到30万年后电子被凝结之前。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伟大成功,但并非一切都已解决。我们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对此理论还不能理解清楚。缺乏这种理解,对宇宙的未来还无法确定。它会继续地无限地膨胀下去吗?暴胀是一个自然定律吗?或者宇宙最终会再次坍缩吗?新的观测结果、进步的理论正迅速涌来。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1.从原文看,下列对“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膨胀的发现,粉碎了永远存在并将永远继续存在的宇宙的古老图像,因为宇宙和时间本身都在大爆炸处起始。 B.宇宙自发创生的图景是由我(霍金)与詹姆·哈特尔发现的,这一理论完全可以回答从何处来、因何在此的问题。 C.微小的宇宙的膨胀,在由于仍然处于微观尺度时再次坍缩。只有当膨胀到一定的尺度,才可以安全地逃避坍缩,并且以不断增大的速率膨胀,形成早期宇宙中的暴胀,进而形成星系和恒星。 D.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和活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这些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宇宙在比一秒还微小得多的时间里膨胀了十的30次方倍,产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均匀的宇宙,因此,早期宇宙的暴胀是非常好的事情。 B.利用MAP(微波各向异性)卫星观察到微波背景强度上,发现了与早期宇宙可能是稍微不均匀的预言完全一致的变化。 C.科学家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的变缓之后,再次加速。但对此运用广义相对论理论已经可以解释其内在的成因。 D.早期宇宙的无规性,使得某些区域的密度增高,同时又使得这个区域的膨胀减缓,而且最终能够使这些区域坍缩形成星系和恒星。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宇宙的膨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的通货膨胀一样,在18个月里居然膨胀了二千万倍,令人惊异。 B.广义相对论预言宇宙来自于过去一个高曲率的时期,但它不能预言宇宙如何从大爆炸形成,其自身也不能回答宇宙学的核心问题。 C.广义相对论预言宇宙和时间本身都在大爆炸处起始,时间也将在黑洞里终结,而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以及黑洞的观测,却没有支持这些结论。 D.新的宇宙理论对宇宙的未来、宇宙的无限膨胀、暴胀的自然性、宇宙的再次坍塌都有了一个明确的答复。 |
答案
1.C 2.C 3.B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小结如下:科学家相信宇宙受定义很好的定律制约,这些定律在原则上允许人们去预言未来。但是定律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这样,人们在实际上经常只能对未来相当短的时间作准确的预言。然而,宇宙大尺度的行为似乎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所以,人们可以预言,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呢,还是最终将会坍缩。这要按照宇宙的现有密度而定。事实上,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事实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1.对“定律所给出的运动通常是混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是丰富多彩的,它的运动也是丰富多样的。人们研究的定律也只是一个宏观的笼统的定律,不可能事无巨细都能予以明晰的准确的运动规律。 B.宇宙的局部运动是混沌状态的运动。 C.宇宙细小的变化能导致后续行为的快速增大的改变,但改变的结果,改变的日期,尚难定论。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混沌状态的运动。 2.对上面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科学家的预言,受宇宙自然规律的限制。 B.宇宙的大尺度的运动不受混沌定律的制约,是可以预言的。 C.宇宙局部的混沌状态,不妨碍对它的宏观预测。 D.巫师和预言者判断符合自然界、宇宙的规律,其预言有一定的科学性。 3.你怎么看待课文中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
我国耐辐射微生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
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者石玉瑚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高放射性土壤中分离出一批耐高辐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发现耐辐射放线茵的成果已在该领域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系统分类学》(IJSEM)上正式发表。 石玉瑚说,经过初步试验,他们所发现的耐辐射微生物特别是耐辐射真菌还有很强的耐重金属(如铅、铬、钴、镍、铜)、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对重金属具有富采、转化、释放等功能。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人在5戈瑞(辐射强度的计量单位)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10戈瑞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辐射剂量,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全部死亡,而石玉瑚此次分离的耐辐射真菌能在10000戈瑞-30000戈瑞的高强度辐射下存活。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积极参与者,对于环境修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包括耐辐射微生物在内的极端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等备受世界各国科技界的重视。 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了能在5000戈瑞-25000戈瑞辐射下存活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耐辐射奇异球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相继引进“耐辐射奇异球菌”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从1945年7月美国第一次核试验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试验,全世界有8个国家在30多个核试验场进行了2083次核试验,这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3年起至今,石玉瑚开始对我国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耐10000 戈瑞-30000戈瑞辐射,包括“耐辐射奇异球菌”在内的各类耐辐射细菌、放线菌、真菌共1000余株。并初步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其中1个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辐射放线菌新属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将于近期刊出。 石玉瑚说:“分离出耐辐射真菌实现了耐辐射微生物从原核向真核的跨越,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 石玉瑚表示,耐辐射真菌的发现可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耐辐射机理,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73岁高龄的石玉瑚,目前就职于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后完成过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下列对“耐辐射真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耐辐射真菌指在起码5000戈瑞以上高强度辐射下仍能存活的真菌。 B.耐辐射真菌作为一种极端微生物,有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 C.耐辐射真菌有很强的耐重金属、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 D.耐辐射真菌的发现为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研究提供依据。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在5戈瑞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而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将全部死亡。 B.“耐辐射奇异球菌”是美国科学家在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的,而我国科学家在对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中也发现了它。 C.石玉瑚他们的研究已经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 D.国际认可了石玉瑚分离出的1个耐辐射放线菌新种以石玉瑚名字命名。 3.请你分析我国科学家新发现耐辐射真菌的意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的汉字刚一出现,写字的人就有“写得好看”的要求和***。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要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所以到了晋朝后,真书(又叫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型。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时间长久,真书至今仍在运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从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真书的书写很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涌现,艺术风格多样,出现了各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褚体等。在这以前没有人专门写字并靠书法出名的,就连王羲之也不是专门写字的人,古代也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当时许多碑都是刻碑的工匠写的,到了唐朝开始文人写碑成风。唐太宗爱写字,写了《晋词铭》《温泉铭》两个碑,还把这两个碑的拓本送外国使臣。当时的文人和名臣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这样书法的流派也逐渐增多,他们的碑帖一直流传至今。其实,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等,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唐朝一般人的文书里,也有书法比《晋词铭》《温泉铭》好的,但是那些皇帝、大官写出来的就被人重视,许多无名书法家的作品就不为人所知了。 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做“书法”。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书法作品、艺术装饰到书信往来都要用到书法,同时书法活动既可以培养艺术情操,又可以调心养气,收到健身的效果。北朝人曾经说过:“尺牍素书,千里面目”。看到一封来信,感到很亲切,如见其人。书法被人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摘编自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1.下列关于“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 “书”就是书法。 B.在历史上,“书”与“金”、“石”与“画”并称,它们同样因为影响深远,而在中国文化中占很重要的位置。 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D.真书书写方便,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形成颜体、柳体等不同的字体,这些字体是依据“书”的艺术风格划分出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后,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B.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C.在古代,起初没有专门写字并且因为书法而出名的人,直到唐朝文人写碑成为风气,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由此成为书法家。 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B.古时候书法流派不多,当时甚至没有“书法家”这一称呼,而到唐代书法大盛,流派逐渐增多,看来书法的发展跟社会的崇尚有很大的关系。 C.在唐代有些无名书法家的水平也很高,唐人碑版的书法其实并不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只是因为它们是皇帝、大官所写,才为世人所推崇。 D.中国人自古就把书法作为人的品格和形象的代表,所以北朝人所谓“尺牍素书,千里面目”,也就是今人所谓“见字如见其人”的意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带来的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1.下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B.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C.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D.发展低碳经济要将大气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2.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低碳经济概念形成和提出背景的一项是( ) A.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B.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保持较高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生产和消费高碳能源。 C.发展低碳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 3.下面的叙述中,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必将淹没沿海许多国家,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B.城市化、工业化的实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C.低碳经济带来了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D.因为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所以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经学文本的演变 |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五经”、“七经”立于大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今天下传习”。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五经正义》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札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唯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做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增有《弟子规》读本。 1.下列对“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子夏和苟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C.唐至宋初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谨守的官书。 D.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2.下列不属于“推动了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合称的《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北宋庆历后,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D.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成《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3.简要概括经学文本在唐代的演变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