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反对“读书无用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反对“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我非常爱读书,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培养科学读书习惯,提高公民素养和人文情怀,以推动公民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系统的全民教育体系,而背后则需要制度的改变和观念的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厚积薄发,活学活用,反对读书无用。” 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民众从投资角度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生育成本是276万元,全国排名第一。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以上才能负担。生育成本中,教育投入约180万元.占总花费三分之二左右,大城市的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 “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 “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极端例子是,仅约l/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造成毕业生能力和水平日益贬值,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1)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读书无用论”?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9分) (2)实际上,学历与身价不能简单划等号,这是常识。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往往不过是增加了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请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变化。 (12分) |
答案
(1)反对的理由:新“读书无用论”是消极的,错误的。此言论的蔓延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①文化影响人。读书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使人们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③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为了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读书可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⑤文化具有传承性。读好书才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1—4点,每点2分,第5点1分) 支持的理由:①新“读书无用论”是因教育质量下降、“书本知识”太过昂贵、上学这种投资风险很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造成的,所以“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基础。②不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③社会应该成为多元成才创造更宽阔的空间,允许各层次的人才得到各种不同的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学历。(每点3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经济在发展变化,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知识、读书的看法也必然发生变化。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正体现了这一点。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也就不同。在错误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得出了“读书无用论”的结论。 |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第一问要求回答是支持还是反对“读书无用论”,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本题属于开放式设问,选择一种观点即可论证,关键在于论证的合理,层次逻辑清晰,反对的理由:新“读书无用论”是消极的,错误的。此言论的蔓延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文化影响人。读书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优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文化具有传承性。读好书才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的理由:新“读书无用论”是因教育质量下降、“书本知识”太过昂贵、上学这种投资风险很大,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造成的,所以“读书无用论”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基础。不能把升学作为成才的唯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社会应该成为多元成才创造更宽阔的空间,允许各层次的人才得到各种不同的岗位,而不是一味地追逐学历。考生在选择立场时要考虑社会的主流观点及答案是否容易组织。 本题第二问要求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变化。本题的原理限定为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在发展变化,社会在进步,人们对知识、读书的看法也必然发生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正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评价也就不同。在错误的功利性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得出了“读书无用论”的结论,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
举一反三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经过近三个月的寻访和事迹展播,引发了强烈反响,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农村教育,支持和帮助农村教师。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优秀文化能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 |
4 月 23 日是世界读书日,其主旨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的产权。下列诗句寓意与世界读书日主旨较为符合的是 A.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C.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优乐每相亲 |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
|
每年的3月5日是雷锋学习日。跨越50年的时空,雷锋精神历久弥新。长期以来,某校坚持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主题教育活动。实践证明,这一活动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道德素养,是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公德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说明文化( ) ①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 |
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提出了“童年消逝”的预警:他担心“18世纪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始终是童年的劲敌”,认为“童年的消逝”和“成人化的儿童”是电子信息环境惹的祸。电子文化使得孩子的童年正在消逝。这表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 | B.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 D.人们的观念有不同层次 |
|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传统风习,是在家庭主要成员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是社会道德在家庭中的反映。中华民族历重视家风建设,形成了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克己奉公等良好家庭风尚,哺育了无数优秀儿女,使中国的家庭文明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表明,重视家风建设 ①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 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③必须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必须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