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2010年5月1 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该世博会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境内外参观游客逾7308万

材料:2010年5月1 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该世博会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境内外参观游客逾7308万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材料:2010年5月1 日至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综合性世界博览会,该世博会有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境内外参观游客逾7308万人次,单日最大客流量达103.28万人次。上海世博会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和理念,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探讨城乡互动发展。这场被誉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性盛会,不仅传播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也是一场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世界文明大展示。上海世博会生动地彰显了不同文明在多种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它的圆满成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1)结合材料,说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体现的经济学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请用所学知识说明本届世博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10分)
答案
(1)①“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决定。(3分)
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交流中发展,在发展中互利共赢。(3分)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有利于推动城乡和谐进步。(3分)
④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3分)
(2)①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观点。本届世博会上各国的参展和不同文明的彰显,使活动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而世博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指导下,让各国去展示和彰显各自的成果并一举成功,说明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此,要重视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4分)
②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上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汇聚上海,参加世博会,  展示文明成果、交流经验、传播先进理念、探索发展,说明中国和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发展中要加强与世界的联系。(3分)
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中国和世界上的众多国家在发展中既有特殊性(个性),又有普遍性(共性),因此,我们应该求同存异,互补发展,让世界更美好。(3分)
解析

举一反三
目前人们根据业已存在的物种以及这些物种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规律,造出一些新物种,如克隆羊、基因猪、基因鱼等,这说明(   )
A.上帝不能创造万物,人却能创造出想要的一切东西
B.人们的创造活动必须以自然物固有的属性和变化规律为基础
C.人们的创造力是新物种产生的基础
D.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改造自然界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12月,恶劣天气持续笼罩整个欧洲,生产、生活受雪灾影响严重,而究其原因,罪魁祸首是全球变暖。这是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全球变暖的恶果。这告诉我们(   )
A.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绝对的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C.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潮流的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世博园区内建成了我国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参加世博会的许多国家不断交流和实践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充分展现了科技节能的创新成果,从而打造出一届“绿色的世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含义是
A.物质是 客观实在的反映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C.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万事万物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它们具有可知性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汶川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藏、羌、回、汉等民族。“5·12”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制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科学重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重建目标,实施“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方案,举全国之力,汇八方资源,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19个省市组成的10万援建大军迅速奔赴四川、甘肃、陕西的19个重灾县,摆开了19个战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两幅出自青川县枣树村村民之手的标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建设美好新家园的强大精神动力。几千万灾区干部群众擦干眼泪,从废墟上顽强地站起来,与援建者一起,携手重建新家园。如今的汶川,百万栋新房从废墟上拔地而起,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焕发勃勃生机。地震灾区重建奇迹,见证了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
(1)从意识能动性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能创造汶川地震灾区重建的奇迹?(12分)
(2)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地震灾区重建的奇迹是如何见证中国的伟大民族精神的?(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