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20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20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出的认识论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随着人们对气候问题的研究和关注,各国已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说明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举一反三
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启示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
[ ] |
|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D.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礼记》) |
2011年11月1日,我国“神舟八号”发射成功,并分别在11月3日和14日与“天宫一号”进行精确交会对接。这为中国突破和掌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以及下一步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积累经验。这表明 |
[ ] |
①正确的经验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②伟大事业的成功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③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④科学实验是为了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列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
[ ] |
A.“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B.“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C.“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D.“实践高于认识,因为不仅具有普遍性的性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
下列体现实践决定认识道理的有 |
[ ] |
①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②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长体矣——荀子 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⑤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 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①③④⑥ D.①③⑤⑥ |
2011年9月19日,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攻关获得成功。经中国农业部核定,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稻试验田平均亩产达926.6公斤,再创世界纪录。回答1-3题。 1、袁隆平常说:“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根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和书本里面是种不出水稻来的。”他的话从哲学上说明 |
[ ] |
A、实践是获取认识的唯一途径 B、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掌握的理论越多,实践活动越有效 2、袁隆平说,此次亩产突破900公斤,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良种、良法和良田,缺一不可。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三良必须配套。这表明 |
[ ] |
A、联系是普遍的 B、联系是客观的 C、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联系是多样的、无条件的 3、中国水稻所所长、研究员程式华坦言,该良种水稻目前只能在得到验收的湖南境内推广,由于全国水土、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大面积推广还有相当的难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体现了 |
[ ]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县有客观性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历史的统一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