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20l 0年5月1日正式开幕.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了“走进世博,参与世博、做世博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20l 0年5月1日正式开幕.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了“走进世博,参与世博、做世博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20l 0年5月1日正式开幕.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了“走进世博,参与世博、做世博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文化,让世博更精彩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世博会上的展馆,更是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以下是部分国家馆。 
结合上述材料,对我国举办世博会的文化价值进行解读。(6分)
低碳,让世博更环保   
“低碳世博”是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一项口号。废旧光盘制成的外墙,太阳能屋面,氢能源汽车,黄浦江水将变身“天然空调”,剩饭剩菜用于发电……通过-些“润物细无声”的细小策划,低碳理念与低碳成果,将从上海世博会出发,走向世界,让每个人都成为“低碳达人”让每座城都过上“低碳生活”。
(2)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低碳世博”对我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启示。(7分)
人类,让城市更和谐
如果你是参与世博会的志愿者,现有一位来自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师故乡的德国游客与你交流:“黑格尔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吉祥物‘海宝’又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将人、城市和地球统一于一体。而目前城市的拥挤、污染、犯罪等无一不与人密切相关。这说明人和城市是难以和谐的。”
(3)请你就人和城市的关系问题与德国游客进行哲学对话。(6分)
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举办世博会能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软实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2分)
②举办世博会,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有利于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2分)
③举办世博会,便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中华文化创新,从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2分)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②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1分)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2分)
③履行文化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分)提高全民的节能减排意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生态环境。(1分)(其他从“两型社会”、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对人民负责原则角度作答,酌情给分)
(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人和城市存在着对立关系,“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城市的拥挤、污染、犯罪等有其发生的基础和原因,都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2分) ②人和城市又存在着统一关系,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在人和城市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实现人和城市的良性发展。(2分) ③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和城市是可以和谐相处的(2分)
(其他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联系的观点”等角度说明,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举一反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彩电.冰箱大幅度呈现降价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不仅彩电.冰箱,而且空调.电脑等也被卷进了降价风潮。当前,对于绝大多数家电企业来讲,降价也成为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价格竞争会给买卖双方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注:价格竞争即运用降价来促销,扩大市场占有率)(9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应如何全面看待中的失业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1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资料和问题,请你参与研究并解答下列问题。
材料: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城镇居民收入只有400元。到2007年,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城镇收入达到14000元。(注:我国GDP:1978年为3624.1亿元人民币;2007年为246 637亿人民币,年均增幅在10%以上。我国进出口总额1978年为206.4亿美元,2007年为21 738亿美元。
指出材料(含注)显示的经济信息。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1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多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1年“两会”前夕,半月谈社情民意中心开展了民生改善建设满意度调查并进行赋分平均操作发现,民众对“十一五”期间的民生改善建设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样本总量比率累计超过60%。在收入分配方面,“非常不满意”(13%)与“不满意”(18%)的比例累计超过三成,民众希望缩小贫富差距的诉求非常强烈。(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

材料二:推进民生建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概念来自工程学,是一个系统论的方法,要求从全局出发,对工程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将这一概念引入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意在强调对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要探究最根本原因,追根溯源,在最高的层次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对2011年各项的具体部署中,将收入分配改革放在首位。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1)读材料一,从中你能获得哪些经济信息?(3分)
(2)请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人们对“十一五”期间收入分配满意
度不高的主要原因,(6分),并谈谈解决这一问题应如何发挥财政税收的作用。(9分)
(3)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时指出,“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为什么说“做大‘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蛋糕’是政府的良知”。(1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10年某区搞万亩蔬菜基地重点示范区,被划入示范区的村民的土地,只能种某种蔬菜,不得种植其他作物。结果村民大面积种植的蔬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猪、喂羊,甚至烂在地里。村民说,以前政府要求种过蓖麻、西芹、树木,但都卖不出去,最后还是我们村民吃亏。
(1)请你结合所学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对该区政府的决策和行为作出评价。4分
(2)谈谈怎样使政府避免犯上述错误?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