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1月1日,专家来到某村调研,发现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了村办企业的市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9年1月1日,专家来到某村调研,发现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了村办企业的市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月1日,专家来到某村调研,发现该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产品开发,增强了村办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008年销售额达到了360亿元。通过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建成了集高科技、绿色、观光农业为一身的“万亩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村集体每年还拿出不少资金支持村文化馆建设和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在环境保护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专家总结:该村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根本的方法就是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国家政策;就是和国家保持一致,维护村民利益,与老百姓保持一致。(1)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该村的发展之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启示?(11分)
(2)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分析“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国家政策”的哲学依据。
(11分)
(3)运用所学政治常识,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什么要和国家保持一致,与老百姓保持一致。(10分)
答案

(1)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道路。(2分)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村办企业的竞争能力,推动产业生产发展。(2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特色经济。(2分)把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3分)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分)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2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2分)国家政策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实际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要运用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分)
(3)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3分)只有和国家保持一致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分)只有老百姓保持一致,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使老百姓充分享有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5分)
解析

举一反三
1684年,清政府在台南设府,称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1885年,清政府正式把台湾划为当时中国的一个行省——台湾省。……广招福建、广东沿海人民移居台湾,对本省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修筑炮台、加强防务;开设机器局,制造枪炮、火药;开煤矿、修公路、筑铁路;创办邮电,开设新学堂等等。
——《台湾简史》
(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台湾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9分)
1946年1月12日,国民政府颁发命令,称“查台湾人民原系我国人民,以受敌人侵略致丧国籍。兹国土重光,其原有我国籍之人民,自三十四年10月29日起,应一律恢复我国国籍”。
(5)材料中的“敌人”指的是谁?根据材料回答“恢复我国国籍”的理由。(11分)
(6)从经济常识的角度,说明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正确性。(10分)
(7)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两岸三通得以实现的依据。(10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一“十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单位%)
(1)表一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2分

(2)结合图表一和图表二,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分析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不断增长的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图表一:我国2004——2009年GDP及其财政收入
图表二:我国2004——2009年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及增长情况

注:根据财政部最新调查,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垄断性行业与一般性行业实际收入差距达到10倍以上;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不断扩大。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先富”。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表一、二信息,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性?
(2)有人认为, “只要把蛋糕做大,就能促进社会公平”。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指出这一观点的偏颇所在,并举两例加以说明。
(3)结合材料三,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有关知识,说明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学校高三(2)班学生开展课题为“走进低碳生活、发展低碳文化、加强低碳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信息一:【走进公民低碳生活】

信息二:【呼吁加强低碳合作】
为应对气候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不断推动国家间的气候谈判。2009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仅达成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确定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同时,中国积极开展与各方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对话与合作。主张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信息三:【感受身边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正逐渐变成影响我们发展的一种战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竞争之下,低碳文化的感染力和作用力使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在低碳文化氛围的营造中,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低碳的重要性,感悟自己带来多大量的碳排放,让人们可低碳生活。企业主动承接低碳战略,低碳环保的特性促使低碳品牌实现品质和品味的统一,品牌展现出的绿色文化浓郁飘香,吸引更多忠诚度高的用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让我们抓住低碳带来的战略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信息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假如你一个环保使者,如何向各国公民和国际社会呼吁“走进低碳生活、加强低碳合作”?
(2)分析信息三,指出“感受身边低碳文化”所蕴涵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上海世博将成为一个舞台和窗口:服务世博、奉献世博、参与世博、做世博文明使者的志愿者将成为世博期间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民营企业将通过这个舞台和窗口展现其“无限活力”。
材料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为中华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提供平台,为中华文化吸引力的提升提供沃土。世博会上,各参展国家的展馆及其展示,都是各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上海作为展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窗口,既要向全世界展示多维的中国传统,同时也要吸纳更多的优秀外来文化,实现“展示与吸纳”的双赢。上海世博会使中华文明的精髓与世界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得以延绵,中华文化的内涵得以丰富,中华文化的实体得以发展。
材料二:复星集团、阿里巴巴、民生银行、大连万达、红星美凯龙、苏宁电器、美特斯邦威等组成的中国民企第一阵容参加世博 “民营企业联合馆”。世博会所引发的“会展经济”将带来滚滚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国家实施启动内需战略的大背景下,一大批企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应该在遵循世博会游戏规则的前提下,利用这个超级平台更好地达成自身价值实现,并抓住机遇进行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世博民企联合馆将以“无限活力”为主题,诠释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对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理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假如你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名志愿者,应该怎么在这个“舞台和窗口”中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民营企业如何在世博这个舞台和窗口中实现“无限活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