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落实2008年底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之一。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落实2008年底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之一。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落实2008年底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之一。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材料一:目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消费能力不足;农民的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在有限的收入中,除去基本生活支出和再生产投资外,农民支出的很大部分用于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支出,制约了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
材料二:国家的相关政策
政策1
全部取消了农业税,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达到5625亿元。
政策2
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政策3
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政策4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材料三: 针对农村消费不足的状况,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财政部、商务部两部委决定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开展“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试点工作。政策规定:试点地区的农民购买指定厂家的产品,可领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给予的销售价13%的补贴。经过一年多的试点,这项政策2009年2月将推向全国。这项政策的实施,可以撬动农民消费大约9000亿元,从而有效拉动了农村消费。
(1) 为什么要扩大消费需求?
(2) 说明政策出台的哲学依据。
(3) 财政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
答案
⑴①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和其他各个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更要通过扩大消费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2)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国家出台的政策属于意识范畴。②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是由物质决定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我国存在的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这一客观实际是我国相关政策出台的依据。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我国相关政策这一正确意识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将减少农民在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方面的支出,从而扩大其他消费。
(3)①实施家电下乡给予财政补贴,将降低农民的消费支出成本,激活农民的购买力,优化农民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这说明财政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将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农村消费,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工业、商业、农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这说明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③将缓解国际市场疲软,出口乏力,协调两个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说明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4)①政府实行的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保障、扩大农村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政策,正确履行了经济职能,加强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关注民生,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这正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②材料中的各种举措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是坚持执政为民的体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意识的相关内容、财政的作用、时政相关内容。第一问,为什么要扩大消费需求?其理由就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第二问,政策出台的依据,从意识的主观范畴、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的内容和反作用说明即可。第三问,财政的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家电下乡给予财政补贴”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方面,因此,要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回答问题。第四问,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含义要理解正确,找出材料中的具体行动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接上了就行了。
举一反三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8年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支出;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节能减排和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支出。要抓好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控制一般性支出。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提高投资使用效益。
据2007年7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国财政部门树立服务大局、做大蛋糕、以人为本、主动买单的理财理念,积极发挥职能作用,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健康发展的“调节器”。为此,国家将采取有保有控的方式,调整和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方面的供给,加强财政支持农业、能源、交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领域的力度,加快向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等方面的倾斜。
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回答:国家是如何运用财政手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我国2001年-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单位:元
年份
内容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11759
13786
1578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66
2476
2622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材料二:2001年-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年
城镇
38.2
37.7
37.1
37.7
36.7
35.8
36.3
33.8(北京)
农村
47.7
46.2
45.6
47.2
45.5
43.0
43.1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物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读图表材料,回答:(1)、材料一、二(含注)分别说明了什么?
(2)、试分析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关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人们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文化虚无主义。他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全盘否定。只有彻底解脱了传统文化的羁绊,我们才能走向新生。另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他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衰败,乃是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失落。只要复兴中国传统的儒家文明,中华民族就可以强盛起来。第三种态度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世代累积、相对稳定的群体经验的总结,虽然其中存在着过时的、保守的东西,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则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往往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成为一个民族迎接新的时代挑战的内在动力。
(1)如何认识上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2)我们应该采取哪种态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意思是从早到晚勤于公务)的道德要求,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对于这些思想,中国共产党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1)材料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哪些观点?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